儒道至圣吧 关注:120,097贴子:2,407,745

苏格拉底与孔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04 09:31回复
    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是最好的标志。
    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而在《论语》中,更多的是孔子以布道的形式宣告某种规则,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而没有呈现思辨的过程,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留给后人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只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反复背诵的格言警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04 09:31
    收起回复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即使强调阅读经典,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不是像农民的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这种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一种不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教育,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创造力的。不被理解吸纳的知识,会妨碍正常思考。儿童的见解总是不同于成年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被知识过多填充。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在记忆不是太多的地方才能够闪现。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的警告: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中,这样的教育恐怕会被责问:“你究竟是在让孩子干嘛?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而且弄了半天,连个标准答案都没有。”我们总是害怕不能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总感觉如果学生没有记住与背诵出一些什么东西,那么教育就是空白的。中国古代的私塾几乎只有一种教育方式——捧来“四书”“五经”让学生不加理解地反复背诵,甚至要求倒背如流。这样,教育才算是有了成效,大家才放心。背诵与记忆虽然容易检验出“成果”,但是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其他兴趣与爱好,更容易使他们的好奇天性、思考能力与想像力遭到破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04 09:31
      收起回复
        但是,现在仍有人哄抬诵经、国学,背诵、记忆这一套,他们似乎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尽快用垃圾将孩子的大脑填满,决不给孩子的生命有片刻喘息的机会。可怜我们的学生生来是为文本而活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那里去,其实,真正的教育是把文本引导到学生的生命里去。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而是无形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不是文字上面的那部分,而且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至今我们仍然未能超越孔子留下的教育方式,从崇拜孔孟、背诵经句、复兴国学,再到崇拜现实中的各种各色的所谓的“教育名人”,把学习当成背诵与记忆,把探索当成简单模仿,把反思与批判看成是“骂人”“吵架”的不和谐之音,把想象看成胡思乱想,把创造看成是捣蛋破坏。天才人物的被扼杀,虽然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尤其以今天感觉令人痛心疾首。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清问题的症结,也看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但依然无法突出重围。我们读书似乎纯粹只是为考试,为了表演,为了在人前展示,为了得到可供呈现的即时效应。而真正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你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升华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经典与知识只有在有利于促进你去发现问题,促进你的思考的时候,这些经典与知识对你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苏格拉底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表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并且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的正统教育往往只培养出“立地书橱”,为前人留下的文字作注疏,既不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注重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超越。仅有的一点不甘心,也往往必须打着“复古”的旗号,以向古人看齐为准则。今天被频频用以自夸的“四大发明”几乎都与正统教育无关。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教育似乎并未为个体蓬勃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理性建构能力留下发展的空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04 09:32
        收起回复
          特别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觉得孔孟思想确实为大道至理,可是这个作者一说我又迷茫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04 09:34
          收起回复
            一家之言,偏见之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04 09:55
            回复
              可惜楼主讲错了,“孔子之后的中国,一直被他的后人的理念所守护。他们团结,他们极具正义感,他们相信起点是正确的,只是需要更加完美的方法。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朝代,中国文明一直绵延至今,从未断绝,也从未超越。”孔子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而且儒家在那个时期是败于另外几大家(孔子如无根浮萍要四处飘零)。而统一六国的秦国使用的是法家(商鞅变法)。如果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后世的独尊儒术。相信现在仍是多姿多彩。而且现在法家思想也抬头了,依法治国上升到基本国策(说明以前不够重视)。


              IP属地:广东9楼2016-01-04 21:39
              收起回复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执古纪,御今传,同时也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去取其精要,弃其糟粕。人要有鉴赏能力!是要多思考啊!
                ……血枯炁竭精神衰,万载朽木覆苍苔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04 23:17
                回复
                  你觉得关公战秦琼结果会如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04 23:30
                  回复
                    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一步的能力,只能在巨人手臂上不断攀爬。孔子三千门徒,苏格拉底有几个。大道理人人都懂,为何还是会选择背背背?楼主是不懂中国背景下的中国特色。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1-04 23:46
                    回复
                      没有可比性的好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05 00:25
                      回复
                        满分作文,但是真正辩论的话,纯属扯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1-05 00:39
                        回复
                          请问楼主有深入了解儒家吗?写的些狗屁不通的东西却在这儿大放厥词,满篇漏洞翻了不少常识性东西,真当稷下学宫不存在是吧,还四书五经有本事不差一口气告诉我哪四书哪五经,被奉为经典又各自在何年代?还读书人要读四书五经?何止!懒得吐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05 01:01
                          收起回复
                            还是一句话不要再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大放厥词老老实实做学问不要指望着靠歪理邪说一鸣惊人。当然若是为了经验也确实称得上丧心病狂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1-05 0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