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52,006贴子:16,719,560
  • 12回复贴,共1

【中哲】论语释读品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试试行不行


1楼2016-01-15 13:24回复
    论语者 说白了 即是孔子和其弟子 及同时代好友 对立者的一部对话集,就有点像今天的贴吧回帖记录。大家言语往来之间,把自己的思想,点滴的 但又很生动的阐明出来。所以当时虽无网络贴吧微信各种工具,古人就着竹简墨笔或是刻刀,手头功夫还是很勤勉的。否则我们也看不到这个目前可知最早的‘聊天记录’集,而此书经过秦焚坑之祸,传两千多年而到今,也实属不易了。


    3楼2016-01-15 13:32
    回复
      方便解释 还是引原文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这里看出的一个关键潜台词,就是孔子一派,把不犯上作乱,做顺民,对统治阶级服服帖帖的,今天叫和谐。当做‘本’ 有了这个‘本’道也会有了,所以训练人的孝悌之心,至少是行为、表现,是达到其所为君子之本及‘仁’的来源。所以后世关于儒家各种奴性的非议,在此处看,是有确实凭据的。对于父母的孝和对于统治者的忠,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因为父母至少是对于子女爱护和负责的第一监护人,而统治者对于其臣民的情感如何有可比于此的?则要非常有理论功力的高人才能论证了。


      5楼2016-01-15 13:52
      回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三句 都比较简明而少什么深意了,是儒家所谓君子和仁人的一般素质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即不要花言巧语的虚伪,做表面形式功夫,否则就难免沦为不仁的那种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老板领导办事够不够忠心?有没有夹带私货和打小算盘?与朋友交往说话有没有信用?老师教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此种语气听来熟悉, 千载之下,政治导员训学生,领导批评下属,父母长辈责备子女小辈,和任何装逼的嘴脸口气,都大抵无二。其说的道理,倒也都是浅白的,再解释都嫌絮烦腻歪。但同时又必须承认,是绝对实际中难为的。就是教训别人该如此的那些人,轮到自己的利害关头,一样是该做不到还是做不到。所以以其做不到而时时挂在嘴边而论,倒是很容易应了第一句‘巧言令色’的所指了。
        第三句,是孔子教导学生,以后如有机会为一个中等诸侯国掌管国事,一定要谨慎严肃、诚实无私、为主上和民众节约用度资财,驱使百姓搞基础建设不要误了农时。反映了其爱民和忠君的思想,现实里,对于各级官员、公务员和其他一切掌握一定权力而替别人做事看管财产的人,都应该看看两千年前的教诲,而自行对照一下了。


        6楼2016-01-15 14:07
        回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在父母跟前,就孝顺;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要谨慎,要诚实,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知识。”
          还是儒家所谓道德先行,道德至上的论述,把孔子一门教做忠孝癖患者群也不为过了。换做今天的话是,考察学生 德智体美劳五者 德为第一,德不行的,就不要上文化课去了,先把品行关过了在谈读书。当然教育部领导同意与否另说,毕竟拿硫酸泼熊,分数够了也无权剥夺其进名牌大学。
          尽管思想道德课是贯穿小学到大学的‘硬课’,但实际中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如何,无法量化了,毕竟社会大环境才是广阔的课堂。


          7楼2016-01-15 14:14
          回复
            子夏曰:“贤贤易色(以贤明的人为尊奉而不是美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老师如此说,弟子就一样画葫芦,大抵不离贤、孝、事父母、事君、交朋友---这似乎是儒家的基本模式,几乎张口必言忠孝仁义,听多了,挺麻木的,而且学生说的比老师还要过火,老师说道德好的 操守好的可以去学习了,而子夏这个家伙说:这种人虽说他自没学习过 是个文盲,在我说,他也等于是学习了。---这种把所谓忠孝信义等道德抬高到如此地步的看法和言论,应如何看待,已成为千载以下的热议话题,至少是,这种道德本位主义的要求与真实人性需求的实际矛盾,成为国人人格矛盾和复杂性的一个源头。


            9楼2016-01-15 14:24
            回复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做人要稳重,别人才会尊重你。这种人际交往鸡汤味道很浓的言论,时时见于整部论语,使得整部上下实用味道和絮絮叨叨的说教味道十足,也是本人一直不十分感冒论语的原因。但因其地位已经底定的太重要,是无法不提及了。
              不断学习 人就会避免顽固自用,总是以为自己很了不得了似的。然后 还是中信银行的‘忠信’,交朋友不要找那些不同道的---这倒是很目前的所谓广交朋友,避免同一化的圈子而导致眼界狭隘相矛盾了,但夫子所言 还是该别有深意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又是格言警句式的训导词。
              可见讲学习 、讲忠信、知错能改、交友之道如何如何,这些今天的鸡汤热议话题,在当时也是被孔子一门N次反复的提到烂为止。


              10楼2016-01-15 14:33
              回复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 孔子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说对待父母的丧事,一定要慎重,也就是隆重严肃,这样老百姓的道德品质就会回归纯朴厚重了。
                丧事和道德两者的关系,限于水平无法展开讨论,但这里新提出一个以对于风俗仪式的态度来改变人们道德水平的观点。一个以形式来带动道德的,典型的儒家形式——道德 模型,无论认为其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如何,都已经成为深入国人思维基因的形式主义 仪式主义的思想源头。以至于国人对于形式主义和对于仪式的重要,有种不自觉、不自知的无意识的冲动和在意。


                11楼2016-01-15 14:39
                收起回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自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可以看出,孔子是‘周游’到一国,必先搞到该国的政治情况,以至于学生对其手段感到神秘,才有此问。老师是海子里有人?还是白宫里有耳目?没微信没微薄的,咋高层动向了解的如此清楚呢?其实可以听出是隐有所指话外有话。而子贡这个滑头,回复的也很‘稳妥’,“老师是因为道德高尚,君主敬佩他,所以特别给他一个宫中行走的资格,但具体的情况可能还有猫腻吧?”
                  这句其实是孔门弟子的一段背地里议论孔子的‘你懂得’就好的对话,子禽暗指老师获得所在国情报的手段有点神的离谱,而自贡也知道利害,既不言是也不言否,扯上道德,最后含糊其词,了解谈话。


                  12楼2016-01-15 14:52
                  收起回复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道路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尽孝。”
                    此句的重点,在于父在时的低调做人,和父不在时高调的坚持所谓‘父之路线’。主要是强调,孝的重点,固然在尊亲爱身,但更在遵行父亲的理念道路道德操守,也是对于前人路线的继承。
                    这种观点的好处是,大到一个优秀的路线,可以在前一代领导人和后一代领导人中得到继承的贯彻(明显实例在东亚某大国);而坏处也在于,一个糟糕的路线,同样会被教条僵化的‘继承’下来(明显的实例在东北亚某问题国家)。
                    并由此可见,孔子的‘孝’的概念,不是仅限于爱亲尊身,而是由此衍伸到政治 道德 和精神操守层面,衍伸到信仰层面了。如果说其前的话是孝的具体铺垫,现在则开始有以这个铺垫而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想的味道了。


                    13楼2016-01-19 10:26
                    回复
                      在这里,再一次以此句来言明对于《论语》一书的看法,即:一定要思考的、审视的、辩证的看待,大胆的从一般的逻辑和现代的普世价值着眼,对其进行一般性的推论和考察。
                      而切不可落入旧时文人尊孔泥古不化的老路,尤其是统治者尊孔、兴科举试及八股文以后。孔门一派言论日益正统化、教条化、甚至神圣般不可触动和质疑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毕竟《论语》通篇都只是孔门一派人物的言论记录,是一家一派的政治主张的语录集而已。
                      夫言语对话,虽然也可以浓缩的表面一个人的观点、看法、主张,但毕竟人的认识有其个人角度,时代等的局限;而对话本身,更是有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环境;抽离了这个具体条件,把这些单薄的话语经典化、绝对化,显然容易落入教条主义的泥沼中。以至于各代车载斗量的对《论语》一书的穿凿附会,层层叠加,日益繁复,弄出种种注释,延伸----其实都只是对于一个鲜活的对话的背景、气氛、来往---在史料缺失,皆不知情的条件下妄加猜测罢了。


                      15楼2016-01-19 1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