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是一种精神。而我们只是公益从业者,所以要求我们专业、务实”,胡广华说前两天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他在演讲,主题是《为什么我的公益之路越走越窄》,他说,这也是他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基金会”有足够的基金吗?我们的公益项目接地气有创新吗?我们团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可圈可点吗?社会,大众对我们的公益理念公益行为认可吗?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我们自己快乐吗?我们带给他人快乐了吗?
胡广华是一个很讲效率的人,他的语速很快,思维也很敏捷,从商界转为公益人,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公益从业者,“我们不是上帝,而是公益的从业者,所以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就要讲效率,就要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要专业化。” 他说,公益必须职业化、专业化,这是一个趋势,否则公益永远就会僵在这里。
胡广华说,有了这种心态,才会静下心冷静去思考其实我们还有很远的路没有走,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没有做。见证过改革开放并且又是企业经理人出身的胡广华,有着一种与时俱进又务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批评的接受度上,“公众对我们的批评、谩骂、指责是对我们的爱护”,胡广华说,特别是为天津港爆炸事故捐款时,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承受了很多质疑,他久久没有站出来解释,而是在反思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基金会提升自身,提升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免受这些误解,“当然,民众的公益意识也需要有一个唤醒的过程”,他补充道。
胡广华说自己曾经是一位“老愤青”,有满肚子的激情,对这个国家有着切肤之爱,作为一位很严谨的基金会秘书长,他用了“切肤”这个词。“我认为一切进步和变革都是从抱怨发牢骚开始的,我们要认识到不足才能去改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广华和中国青年报一位年轻的记者去山西大同支教,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名字叫作《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改变自己》。自此,胡广华从政、下海又转身公益人,一直在主动改变角色,也在适应角色,这种改变和适应的意义在他对基金会管理中可见一斑——很多创新的优秀的有竞争机制的理念包括KPI考核等,被植入到对于公益从业者的引导中,让公益人有了生存的危机感、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公益人自身也因此变得更加职业和专业,“职业是因为有态度,专业是因为有素质”,胡广华的提炼简洁有力。后来,胡广华又提出“公益职业经理人”概念。
而对于公益从业者的管理和引导,胡广华认为,这同样需要从企业中去提取一些团队管理的精髓,“开放合作,目标管理,塑造内部文化”。
做公益,要有爱心。但只是凭爱心不一定能把公益做好。公益也是技术活,除了体现爱心,体现公平,同时还要体现专业、体现效率,从而体现价值。
公益的价值在于用专业的能力将捐赠人的爱心和善款放大,发挥出最大的公益价值。
因为公益是技术活,因为公益从业者需要有专业知识,因此,对公益从业者的价值必须充分认可。不可以不尊重公益人有价值的劳动。因此,胡广华秘书长提倡做纯粹的、专业的、有尊严的、体面地、快乐的公益人。要给这些公益人足够的保障和尊严,才能留住人才,好好做事。
对于网络筹款,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了互联网众筹部,在胡广华看来,同样的筹款数目,参与的人数相当重要,“大客户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公益的意义还在于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和悲悯之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哪怕是监督拍砖”。他对互联网募款的成效表示满意,“众筹这种方式是非常稳定的,并且数目很乐观”。
“在微公益时代,我们要将无数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汇集成无微不至的关爱。”胡广华向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许嘉璐汇报时这样说。
胡广华是一个很讲效率的人,他的语速很快,思维也很敏捷,从商界转为公益人,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公益从业者,“我们不是上帝,而是公益的从业者,所以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就要讲效率,就要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要专业化。” 他说,公益必须职业化、专业化,这是一个趋势,否则公益永远就会僵在这里。
胡广华说,有了这种心态,才会静下心冷静去思考其实我们还有很远的路没有走,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没有做。见证过改革开放并且又是企业经理人出身的胡广华,有着一种与时俱进又务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批评的接受度上,“公众对我们的批评、谩骂、指责是对我们的爱护”,胡广华说,特别是为天津港爆炸事故捐款时,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承受了很多质疑,他久久没有站出来解释,而是在反思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基金会提升自身,提升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免受这些误解,“当然,民众的公益意识也需要有一个唤醒的过程”,他补充道。
胡广华说自己曾经是一位“老愤青”,有满肚子的激情,对这个国家有着切肤之爱,作为一位很严谨的基金会秘书长,他用了“切肤”这个词。“我认为一切进步和变革都是从抱怨发牢骚开始的,我们要认识到不足才能去改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广华和中国青年报一位年轻的记者去山西大同支教,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名字叫作《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改变自己》。自此,胡广华从政、下海又转身公益人,一直在主动改变角色,也在适应角色,这种改变和适应的意义在他对基金会管理中可见一斑——很多创新的优秀的有竞争机制的理念包括KPI考核等,被植入到对于公益从业者的引导中,让公益人有了生存的危机感、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公益人自身也因此变得更加职业和专业,“职业是因为有态度,专业是因为有素质”,胡广华的提炼简洁有力。后来,胡广华又提出“公益职业经理人”概念。
而对于公益从业者的管理和引导,胡广华认为,这同样需要从企业中去提取一些团队管理的精髓,“开放合作,目标管理,塑造内部文化”。
做公益,要有爱心。但只是凭爱心不一定能把公益做好。公益也是技术活,除了体现爱心,体现公平,同时还要体现专业、体现效率,从而体现价值。
公益的价值在于用专业的能力将捐赠人的爱心和善款放大,发挥出最大的公益价值。
因为公益是技术活,因为公益从业者需要有专业知识,因此,对公益从业者的价值必须充分认可。不可以不尊重公益人有价值的劳动。因此,胡广华秘书长提倡做纯粹的、专业的、有尊严的、体面地、快乐的公益人。要给这些公益人足够的保障和尊严,才能留住人才,好好做事。
对于网络筹款,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了互联网众筹部,在胡广华看来,同样的筹款数目,参与的人数相当重要,“大客户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公益的意义还在于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和悲悯之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哪怕是监督拍砖”。他对互联网募款的成效表示满意,“众筹这种方式是非常稳定的,并且数目很乐观”。
“在微公益时代,我们要将无数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汇集成无微不至的关爱。”胡广华向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许嘉璐汇报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