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的爱情啊!我的生命啊!不,你不再是我的生命,而是我死亡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专制主义的统治开始动摇,统治阶级于是采用越发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直接导致了苦难与非正义的横行。俄国人民在近几个世纪里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十九世纪初,痛苦达到了顶点。正是由于动荡的时局,民族与国家正面临的但却未曾被统治阶层直面过的危机,有一群年轻人挺身而出,他们都有着一颗敏感而痛苦的心,决心做革命者,成为恐怖分子。他们,便是戏剧《正义者》的角色原型。
剧中的主角卡利亚耶夫,在革命队伍中被称为“诗人”。在我眼中,他并不是传统的革命者。传统的革命者可以允许为了革命事业而大开杀戒,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破坏和毁灭才能净化这个世界;在遥远的未来,革命的成果才能体现,而他们革命者就是做出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痛苦和受难换来别人的幸福。最关键的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们,人民往往反感他们。于是革命就脱离了群众。“他们会明白的,如果不会,那么我们就一直干下去直到他们明白为止。”难道说正义者们没有爱吗?假若没有对人民,对正义的热爱,哪里会有义无反顾的行动,哪里会在面对绞刑架时视死如归,让死亡给思想带上纯洁的桂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义者又是冷漠的。他们沉湎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把一条条生命视作抽象的概念和制度予以审判和剥夺。他们心中只有极大的仇恨,没有爱的位置。仇恨是一种绝对的爱。于是他们一个个昂头挺胸,目不斜视,充满了荣誉感。“革命之中不能有爱。”所以革命者们体验不到真正的,令人激情澎湃的爱,他们的爱,是无对象的,充满荣誉和痛苦。而卡利亚耶夫之所以不像传统的正义者,是因为他既热爱正义,又热爱生活。他说过:“你,组织和正义,我分不开。”他认为,革命不能脱离它的初衷--为生活服务。革命的破坏是有限度的,因为它不该许诺遥远的未来,而应该出于现在人们的困苦状况而进行破坏活动。俄罗斯人民正在受苦,这是每一个革命者心中的痛楚。革命一脱离生活,就如上文所述,会变成无止尽的恐怖,卡利亚耶夫从中看到了另一种专制主义,于是他说:“如果哪一天革命脱离了荣誉,那么我就脱离革命。”于是他在谢尔盖大公的马车前垂下了紧握着炸弹的有力的手,因为“屠杀孩子不光彩。”而实际上,革命毫无疑问地超出了生活。因为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未来,所以才允许恐怖行动,摧毁现存的专制制度。它不能兼顾私情和大局。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一旦革命者对这世界是留恋的,那么就是对俄罗斯人民所受的苦难说“是”,对遭受非正义毒害的人们说“是”,爱着世界,就是承认非正义的合理性。不能让心灵畅诉哪怕一次。卡利亚耶夫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行动时说:“如果组织命令我杀掉那两个孩子,我一会就到剧院门口去,但,我要冲到马蹄子下,与他们同归于尽。”如果不能再有原则,那就拿生命补偿。他在行动前夜,了解到革命中,仇恨中没有幸福,正义本身也痛苦而绝望。尽管如此,他怀着绝望地说:“我要走到底!走得比仇恨还要远!”是的,那里有爱情。而他的时间刚够执行正义的。
卡利亚耶夫最终成功杀死了大公。在监狱里,他见到了警察署长和大公夫人。他们要求他认罪,痛悔,请求上帝宽恕他剥夺别人生命的行为。然而他没有动摇。上帝的正义是不可靠的,唯有能被认识到的才是可信的。他杀害的并不是人,而是这可憎的制度。卡利亚耶夫否认了他是杀人凶手,相反,他是审判者,正义者。他往胸口画十字,说明他信仰上帝。但是他又说:“有些人不赴约会,总是要迟到,因为陷在泥坑里的车子太多,要救护的兄弟太多。”(圣徒德米特里的传说)非正义使得太多的人遭受不幸,祈祷和忏悔无疑是对他们的背叛;卡利亚耶夫因此而不指望与上帝相聚。死亡是他唯一的出路,因为如果他不就义,就成了杀人凶手;死亡,是他对这个充满血泪的世界的最后抗议。但是,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可以走的比仇恨还要远:“我站在绞刑架下,就会掉转头去离开你们,离开这个丑恶的世界,我将沉醉于充满心中的爱。”他放弃了一切欢乐,牺牲了一切幸福,承担起世人的不幸,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又是多么骄傲,他的一生停止在26岁,然而他却毫不惋惜,在完成一桩任务之后便可毫无恐惧地走上绞刑架,整整一生也抵不过临死那一刻所感到的爱,对人类,对正义的无可否认,不可抗拒,不合逻辑的爱。他怀着对正义无比的热爱加入组织,又怀疑着正义,在指导思想和荣誉之间不断徘徊,始终找不到正义与爱的平衡,革命与生活的关联。他的一生短暂而痛苦,却极有意义。总有人不会遗忘他的。
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专制主义的统治开始动摇,统治阶级于是采用越发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直接导致了苦难与非正义的横行。俄国人民在近几个世纪里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十九世纪初,痛苦达到了顶点。正是由于动荡的时局,民族与国家正面临的但却未曾被统治阶层直面过的危机,有一群年轻人挺身而出,他们都有着一颗敏感而痛苦的心,决心做革命者,成为恐怖分子。他们,便是戏剧《正义者》的角色原型。
剧中的主角卡利亚耶夫,在革命队伍中被称为“诗人”。在我眼中,他并不是传统的革命者。传统的革命者可以允许为了革命事业而大开杀戒,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破坏和毁灭才能净化这个世界;在遥远的未来,革命的成果才能体现,而他们革命者就是做出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痛苦和受难换来别人的幸福。最关键的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们,人民往往反感他们。于是革命就脱离了群众。“他们会明白的,如果不会,那么我们就一直干下去直到他们明白为止。”难道说正义者们没有爱吗?假若没有对人民,对正义的热爱,哪里会有义无反顾的行动,哪里会在面对绞刑架时视死如归,让死亡给思想带上纯洁的桂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义者又是冷漠的。他们沉湎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把一条条生命视作抽象的概念和制度予以审判和剥夺。他们心中只有极大的仇恨,没有爱的位置。仇恨是一种绝对的爱。于是他们一个个昂头挺胸,目不斜视,充满了荣誉感。“革命之中不能有爱。”所以革命者们体验不到真正的,令人激情澎湃的爱,他们的爱,是无对象的,充满荣誉和痛苦。而卡利亚耶夫之所以不像传统的正义者,是因为他既热爱正义,又热爱生活。他说过:“你,组织和正义,我分不开。”他认为,革命不能脱离它的初衷--为生活服务。革命的破坏是有限度的,因为它不该许诺遥远的未来,而应该出于现在人们的困苦状况而进行破坏活动。俄罗斯人民正在受苦,这是每一个革命者心中的痛楚。革命一脱离生活,就如上文所述,会变成无止尽的恐怖,卡利亚耶夫从中看到了另一种专制主义,于是他说:“如果哪一天革命脱离了荣誉,那么我就脱离革命。”于是他在谢尔盖大公的马车前垂下了紧握着炸弹的有力的手,因为“屠杀孩子不光彩。”而实际上,革命毫无疑问地超出了生活。因为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未来,所以才允许恐怖行动,摧毁现存的专制制度。它不能兼顾私情和大局。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一旦革命者对这世界是留恋的,那么就是对俄罗斯人民所受的苦难说“是”,对遭受非正义毒害的人们说“是”,爱着世界,就是承认非正义的合理性。不能让心灵畅诉哪怕一次。卡利亚耶夫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行动时说:“如果组织命令我杀掉那两个孩子,我一会就到剧院门口去,但,我要冲到马蹄子下,与他们同归于尽。”如果不能再有原则,那就拿生命补偿。他在行动前夜,了解到革命中,仇恨中没有幸福,正义本身也痛苦而绝望。尽管如此,他怀着绝望地说:“我要走到底!走得比仇恨还要远!”是的,那里有爱情。而他的时间刚够执行正义的。
卡利亚耶夫最终成功杀死了大公。在监狱里,他见到了警察署长和大公夫人。他们要求他认罪,痛悔,请求上帝宽恕他剥夺别人生命的行为。然而他没有动摇。上帝的正义是不可靠的,唯有能被认识到的才是可信的。他杀害的并不是人,而是这可憎的制度。卡利亚耶夫否认了他是杀人凶手,相反,他是审判者,正义者。他往胸口画十字,说明他信仰上帝。但是他又说:“有些人不赴约会,总是要迟到,因为陷在泥坑里的车子太多,要救护的兄弟太多。”(圣徒德米特里的传说)非正义使得太多的人遭受不幸,祈祷和忏悔无疑是对他们的背叛;卡利亚耶夫因此而不指望与上帝相聚。死亡是他唯一的出路,因为如果他不就义,就成了杀人凶手;死亡,是他对这个充满血泪的世界的最后抗议。但是,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可以走的比仇恨还要远:“我站在绞刑架下,就会掉转头去离开你们,离开这个丑恶的世界,我将沉醉于充满心中的爱。”他放弃了一切欢乐,牺牲了一切幸福,承担起世人的不幸,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又是多么骄傲,他的一生停止在26岁,然而他却毫不惋惜,在完成一桩任务之后便可毫无恐惧地走上绞刑架,整整一生也抵不过临死那一刻所感到的爱,对人类,对正义的无可否认,不可抗拒,不合逻辑的爱。他怀着对正义无比的热爱加入组织,又怀疑着正义,在指导思想和荣誉之间不断徘徊,始终找不到正义与爱的平衡,革命与生活的关联。他的一生短暂而痛苦,却极有意义。总有人不会遗忘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