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文化封建等级色彩浓重,赐服穿戴有严格的身份限制。明时的蟒、飞鱼、斗牛等纹饰属于禁纹,统治阶层专有,臣子中只有皇族或皇帝赐予才可以使用。明代正统、天顺、弘治等年间,朝廷曾多次明确规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等纹样,凡有织绣蟒龙、飞鱼、斗牛等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穿用的人,重罪不宥。但在明朝中后期服饰渐有“僭越”之风,这在文献记载中多有体现。《旧京遗事》记载:“或有吉庆之会,妇人乘坐大轿,穿服大红蟒衣,意气奢溢,但单身无婢从,卜其为市佣贱品。上无尊卑等级之差,下有耗财费力之损,富给不可得也。”《万历野获编》也提到勋臣受赐的特恩之服亦被民间僭用:“(内官)在京内臣稍家温者,辄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碧晃目,扬鞭长安道上,无人敢问。至于王府承奉,会奉旨赐飞鱼者不必言,他即未赐者,亦被蟒腰玉,与抚按藩臬往远宴会,恬不为怪也……其妇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到明末,僭越之风到了顶峰,除了皇帝的龙袍无人敢明目张胆地僭服外,其他一切服制都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界限,民间着装各随喜好,犯禁愈制形成一股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汹涌潮流。这些僭越服饰的出现,把长期积淀在中国古代民众心底深层的求祥和、祈富达的种种希翼,都化做了美观生动的图案再现于方寸之间,各取所需恰当地抒发他们的寄托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