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吧 关注:2,206贴子:13,648
  • 9回复贴,共1

【转】古诗词“入声韵”的声情效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将入声与押韵结合,分析名篇名作中入声韵的具体声情效果,以探讨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消失的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以便更深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转自:中国论文网
~~~~~~~~~~~~~~~~~~~~~
楼主有话说:对摘要的”汉民族共同语”这个用词觉得不对,根据下文中内容可以看出,所指的其实是普通话,而普通话是当代政府规定的全国各民族通用语,不能单只汉族共同语,其实共同语一词也颇有问题,不过这些瑕疵并不影响文章的质量哈~~
~~~~~~~~~~~~~~~~~~~~~~~~~~~~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语言的变迁,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在古诗词中大量运用,为古诗词增色添彩。而语言声韵传达的感受,不是默诵中的体会,而是在吟诵时的体验。这些入声字用普通话读起来,有很多不押韵和节奏不和谐的地方,少了很多韵味儿。那么,这种独特的入声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特色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16 06:23回复
    二古诗词押韵的本质
    押韵,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押韵不仅能使诗歌产生铿锵悦耳的音乐效果,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具有声情作用。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音响,会引起人听觉上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的词语,开口度大,响度大,声音比较洪亮;有的词语,开口度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微,这本来是词语的自然属性,但却可以给人听觉上以不同的感受。清人周济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就把不同音响的韵对于接受者所起的不同心理效果揭示了出来,说明不同的韵是与人们的不同感情相联系着的。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好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情声相谐、以声传情。
    古入声字有塞音韵尾,带噪音成分,念起来短促急收,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用来押韵,反复回环,单调沉闷,令人不快。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韵突显了类似情感。


    IP属地:广东3楼2016-02-16 06:27
    回复
      三诗歌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
      1与其他韵脚互换押韵,突显情感变化
        入声韵与其他韵转换使用是为了适应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层次结构转换的需要,使用入声的几行与其他韵脚形成对比,以达到情移韵转、声情相切的艺术效果。如《诗经・关雎》第三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前两节赞美淑女,渴求淑女,心情愉悦,押轻微柔和的阴声韵;第三节写求之不得,坐卧不宁,难以入眠,痛苦烦躁时,改押“得、服、侧”急切短促的入声韵。用韵不同,哀乐有别。中间换成入声韵,突显了歌者感情的变化。
      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能突显出入声韵与阴阳韵截然不同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每一层都换用不同的韵脚。
      第一层为前五句,诗人有意选用“号、茅、郊、梢、坳”比较适合于表现狂风怒号、茅草漫天飞卷的情状。
      第二层共七句,前五句写老天虽无情,可也并非专门有意欺负作者。此时南村顽童公然当着他的面抱走他用来遮风避雨的茅草,他才真正觉得自己老迈无力,尤其对于一个无助的外乡人来说,更觉得伤感和凄惨。“力、贼、得、息、色、黑”这些短促的入声字作韵脚,加强了孤独无助的伤痛感。
      第三层共六句写屋破受风,又下起连夜雨。屋里连个立脚的干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好挤在一起,在凄凉的秋风苦雨中等待天明。这是何等凄苦的情状,入声“铁、裂、绝、彻”,加强了凄苦悲惨的感觉。
      第四层共三句,写诗人由一己的屋破推及天下寒士的苦状,他突发奇想,想使天下寒士能安居,有宽敞明亮的大房,过上喜笑颜开的日子。阳声字“间、颜、山”作韵脚,声音宏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加强了盼望、喜悦的效果。
      第五层为最后三句,写他愿为天下寒士献身,但眼前的现实依然是凄苦、悲惨,所谓广厦千万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入声字“足、屋”作韵脚,恰当地表现作者心境的沉痛、悲凉。
      2全押入声韵,渲染沉郁悲凉的气氛,表现悲愤压抑的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入声韵脚诗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期间,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描写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报国无门的伤痛和悲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最后写到: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诗人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他怀着喜悦之情“荣归故里”的时候,一路所见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他的心情立刻变得沉重不堪。一回到家,见小儿已经活活饿死,他欲哭无泪。诗人为自家的惨状哽咽,更为天下黎民悲痛,但他官卑言轻,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入声韵准确地表达了他无边无际的愁绪。
      杜甫的《哀江头》也全押入声韵,《哀江头》开头写到: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旧地重游,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我们看到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孤寂地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向隅而泣。而入声韵脚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无声的哽咽,与诗人因国家残破而悲痛万分的思想感情相协调,深化了意境。
      我们不能说诗的情感和意境全由韵脚来表现,但韵脚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杜甫入声韵诗与诗歌中表现轻松愉快心境的诗比较,更能理解杜甫选用入声韵的良苦用心。阴声韵脚如《望岳》:用“了、晓、鸟、小”作韵脚,给人一种心胸激荡、意气昂扬的感觉。又如阳声韵脚《春夜喜雨》:用“生、声、明、城”作韵脚,表现一种由衷的轻松喜悦的心情。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的“裳、狂、乡、阳”是开口度大的阳声韵,表现年过半百的诗人突然得知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被后世诗论家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真正达到了声情相切的境界。


      IP属地:广东4楼2016-02-16 06:34
      回复



        IP属地:广东9楼2016-02-16 08:10
        回复
          请问楼主原文作者是谁?其实如果会粤语等保留入声的方言,用来作诗作词效果更佳。


          IP属地:广东10楼2018-08-06 00:29
          收起回复
            哼哼,顶顶自己的旧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6-15 20: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