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以华夏为中心,但是包含了蛮夷。”蛮夷在各个朝代不一样,有内蛮,还有外蛮,朝贡国为外蛮,但属于天下的一部分。所谓天下就是指被华夏文化同化的化内之地。有化内之地,必有化外之地,天下不等同于世界,还有中华帝国统治无法企及的化外之地,如传说中遥远的罗马帝国。何为化内,何为化外?这二者之间的分界线其实是相对的,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历史上谁代表中国?
今天所理解的国家观念,实际上也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即Nation-State,由明确的主权、明确的疆域、明确的人口这三要素构成。古代中国人没有这样清晰的国家观念。仅有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家族、天下观念”。但没有国家并不意味着没有所谓的共同体,古代中国如果说国,实际上指的是王朝。那么,王朝代表中国吗?历史上的王朝虽然经常更替,但有一个超越了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中国。
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和统一的时间实际上是差不多的。那么,谁代表中国?在现有中国版图之内的古代历史之中,在大部分时期并非只有一个王朝政权,甚至可以说不是所有时期都只有一个王朝政权,还有其他的政权、王朝同时存在。在具体的历史年代里面,大部分的朝代里面都有一个“正统王朝”,由它来代表中国。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正统王朝、中原王朝的历史,大大地忽略了辽夏金元等边疆民族、少数民族政权王朝的历史,它们同样构成了中国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不是只有正统。
可见,历史上的中国具有双重的内涵。一是“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贯连续的,而且明确以中原为中心。二是“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而言,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王朝、多个国家政权并存的空间复合体”。过去我们讲中国,比较多的是讲前一种内涵,而较少注意地域空间的复合性,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今天尤其要重视的,因为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