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小说应该代表着一种内向自省,代表对表象的超越,它能够扩大心灵的范畴,增加对人性和事物诸多可能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安妮宝贝 《莲花·序》
一
终于拜读了安妮的《素年锦时》。沿着“祖母”、“阅读”、“自闭”这些熟悉的索引,看到她日渐局促的自我重复,因为从不缺少前来问津的读者,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安然自得。
这个安妮,还是我曾经阅读的那个安妮吗。文字的温度和节奏是熟悉的,感情却陌生了。安妮奉送的这道阅读大餐,从何时已变成桌角的残羹冷炙?她的清冷淡定的叙述,那种偏安一隅的姿态,从什么时候失去了它们的魅力?那些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娓娓道来,曾经融入我血液的文字,在与现实的撞击中已经成为碎片,成为“不堪回首的过去”了吗?……
二
写作是为个人寻找出路,是自我的拯救。然而独自书写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坦诚地面对内心吗?——拆除它的迷墙,卸掉它的装甲,澄清它的混浊,击中它的要害,排除它的偏见、欲望和恐惧,然后,心平气和地,颇具技巧和创造地,将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呈现给其它心灵……这趟艰辛的旅程,从未知通向已知,沿途要越过多少文字障碍和心理陷阱?
在那些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的思维成果中,虚荣的诱惑像幽灵般出没,而作者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故意的自欺欺人之间,界线又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对作家太苛刻了?
我们应不应该更苛刻?
三
美丽的文字总是让人生出效仿的冲动,而表象永远比内里更容易模仿。为安妮风格倾倒的孩子们,学着像她那样遣词造句,像麦田里的拾荒者,收集那些“艳丽诡异”的词语,前卫个性的符号,唯美颓靡的意象,纷纷置换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文字的消遣,用词语搭建虚幻的世界,对于“生活在格子里”的少年,往往比经营现实更加诱人。清冷,落寞,酷烈,激情……现实无法提供的心灵体验,在文字中纷纷幻化成形。
安妮从不说她的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她总在现实之外,反复强调着“内心”:文字“进入内心的力量”和“强大的沟通力”。现代人对孤独、自闭、忧郁等情结素来有特殊的感情,他病态地眷恋甚至依赖它们(只因为它们完全是“他自己”的),却不能在理性的光照中正视(在这一点上,很难说究竟是他不够诚恳,还是不够勇敢)——安妮的笔触是苍白和压抑的,清冷诡谲的笔触再现了都市的荒凉,正好契合这种心理需要。她避开需要丰富阅历来支撑的情节,绕过需要各种张力的人物关系,放弃现实的视角和维度——“内心”,仿佛只有“内心”值得反复咀嚼。
对情感体验“敝帚自珍”的态度,在安妮的作品中还表现为对主流价值的不屑一顾。特立独行的人一旦放弃主流,就容易走到诸多事物的对立面。在与外界隐形的对抗中,她珍视自己,恋慕自己,作出安然自得的样子,却始终无法因为这个“自己”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她的世界像一座危楼,随时耸立在崩塌的边缘。
对人类处境中固有的矛盾,她呈现的往往是消极的一面,这并非是偶然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爱情与梦想的虚幻,激情的易逝,以及最终极的荒诞——人终有一死……她反复强调它们,仿佛为了强迫自己死心塌地接受它们。或许承认人类一直行走在易碎的时光里,就可以获得一种绝望后的安慰,消极也变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既然指望终会失落,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任何指望?
由此,虽然安妮声称要通过写作超越事物的表象,扩大心灵的范畴,增加对人性的理解,我终于渐渐相信,她描写的生活始终只是生活表面的荒凉。在那个荒凉的世界,被无限放大、反复书写的,只有她自守自持的内心。……所谓人性、内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要泛泛地讲道理谁都可以,但要作为写作目标,就不能失去现实的依托。没有现实的根基,任何主题都无法深入。一切诗意的描写,精辟的洞见,以箴言的格调浮在书页上的文字,终究只是沦为聊胜于无的精神游戏——我想这应该背离了她美好的初衷。在写作的旅途上,心灵迷失于各种内在镜像,放弃了外界的纷繁广袤。而与现实失散越久,就越不容易找到回去的路和勇气。深陷自我的人不仅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
——安妮宝贝 《莲花·序》
一
终于拜读了安妮的《素年锦时》。沿着“祖母”、“阅读”、“自闭”这些熟悉的索引,看到她日渐局促的自我重复,因为从不缺少前来问津的读者,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安然自得。
这个安妮,还是我曾经阅读的那个安妮吗。文字的温度和节奏是熟悉的,感情却陌生了。安妮奉送的这道阅读大餐,从何时已变成桌角的残羹冷炙?她的清冷淡定的叙述,那种偏安一隅的姿态,从什么时候失去了它们的魅力?那些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娓娓道来,曾经融入我血液的文字,在与现实的撞击中已经成为碎片,成为“不堪回首的过去”了吗?……
二
写作是为个人寻找出路,是自我的拯救。然而独自书写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坦诚地面对内心吗?——拆除它的迷墙,卸掉它的装甲,澄清它的混浊,击中它的要害,排除它的偏见、欲望和恐惧,然后,心平气和地,颇具技巧和创造地,将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呈现给其它心灵……这趟艰辛的旅程,从未知通向已知,沿途要越过多少文字障碍和心理陷阱?
在那些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的思维成果中,虚荣的诱惑像幽灵般出没,而作者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故意的自欺欺人之间,界线又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对作家太苛刻了?
我们应不应该更苛刻?
三
美丽的文字总是让人生出效仿的冲动,而表象永远比内里更容易模仿。为安妮风格倾倒的孩子们,学着像她那样遣词造句,像麦田里的拾荒者,收集那些“艳丽诡异”的词语,前卫个性的符号,唯美颓靡的意象,纷纷置换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文字的消遣,用词语搭建虚幻的世界,对于“生活在格子里”的少年,往往比经营现实更加诱人。清冷,落寞,酷烈,激情……现实无法提供的心灵体验,在文字中纷纷幻化成形。
安妮从不说她的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她总在现实之外,反复强调着“内心”:文字“进入内心的力量”和“强大的沟通力”。现代人对孤独、自闭、忧郁等情结素来有特殊的感情,他病态地眷恋甚至依赖它们(只因为它们完全是“他自己”的),却不能在理性的光照中正视(在这一点上,很难说究竟是他不够诚恳,还是不够勇敢)——安妮的笔触是苍白和压抑的,清冷诡谲的笔触再现了都市的荒凉,正好契合这种心理需要。她避开需要丰富阅历来支撑的情节,绕过需要各种张力的人物关系,放弃现实的视角和维度——“内心”,仿佛只有“内心”值得反复咀嚼。
对情感体验“敝帚自珍”的态度,在安妮的作品中还表现为对主流价值的不屑一顾。特立独行的人一旦放弃主流,就容易走到诸多事物的对立面。在与外界隐形的对抗中,她珍视自己,恋慕自己,作出安然自得的样子,却始终无法因为这个“自己”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她的世界像一座危楼,随时耸立在崩塌的边缘。
对人类处境中固有的矛盾,她呈现的往往是消极的一面,这并非是偶然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爱情与梦想的虚幻,激情的易逝,以及最终极的荒诞——人终有一死……她反复强调它们,仿佛为了强迫自己死心塌地接受它们。或许承认人类一直行走在易碎的时光里,就可以获得一种绝望后的安慰,消极也变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既然指望终会失落,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任何指望?
由此,虽然安妮声称要通过写作超越事物的表象,扩大心灵的范畴,增加对人性的理解,我终于渐渐相信,她描写的生活始终只是生活表面的荒凉。在那个荒凉的世界,被无限放大、反复书写的,只有她自守自持的内心。……所谓人性、内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要泛泛地讲道理谁都可以,但要作为写作目标,就不能失去现实的依托。没有现实的根基,任何主题都无法深入。一切诗意的描写,精辟的洞见,以箴言的格调浮在书页上的文字,终究只是沦为聊胜于无的精神游戏——我想这应该背离了她美好的初衷。在写作的旅途上,心灵迷失于各种内在镜像,放弃了外界的纷繁广袤。而与现实失散越久,就越不容易找到回去的路和勇气。深陷自我的人不仅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