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吧 关注:506贴子:7,126

【独尊儒术】明代皇帝视学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皇帝视学初探
赵连稳,赵正鑫
(1.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01 2.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摘要] 皇帝视学是指皇帝到最高学府进行视察活动。明代皇帝视学仪包括皇帝到孔庙行释奠礼、幸彝伦堂、讲官讲经、皇帝宣谕、幸学隆施等内容。从明代历代皇帝的视学记录及其视学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皇帝视学的目的是为来了崇儒重道和加强对国子监的控制及经学教育。
[关键词 明代;皇帝;国子监
[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1)04-0035-08


1楼2016-04-14 01:20回复
    皇帝到最高学府视学发端于东汉,光武帝时称“皇帝幸学”,北宋哲宗时始称“皇帝视学”,但直到明代皇帝视学才形成定制。皇帝视学作为明代皇帝登基后的一项重要礼仪,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国子监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国子监进行视学仪后,将其礼仪颁为定制。从建文帝开始,几乎所有的明代皇帝都会在登基之后的前几年,择日到国子监视学。
    明代曾先后建立了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在历史上只存在了18年,没有留下皇帝视学的记录。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分别简称为南监和北监。从历代皇帝视学时选择的国子监可以反映出南、北二监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本文以明代皇帝的视学记录探讨视学礼仪内容的变化与明代皇帝视学的目的,以对明代皇帝视学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04-14 01:35
    回复
      一、明代皇帝视学概述
      根据《明实录》、张廷玉《明史》、王圻《续文献通考》、嵇璜《续文献通考》、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以及首都图书馆整理而成的《太学文献大成》等相关史料,为便于阅读,我们将明代皇帝视学情况制作成表格。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明代16位皇帝中,除了仁宗、宣宗和光宗外,其余的十三位皇帝先后20余次到国子监视学,其中太祖朱元璋4次,建文帝朱允炆2次,明世宗朱厚熜2次,而明思宗朱由检视学次数也多达4次,可见明代皇帝对视学的重视程度。明代没有视学记录的3位皇帝,明仁宗即位10个月后便突然死去,明光宗即位1个月死于“红丸案”,所以仁宗和光宗可能是即位后还没来得及视学。让人不解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而《明宣宗实录》、《明史》等相关史料却没有一次视学记录,是史料的遗漏还是宣宗确实没有视学,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明太祖的4次视学记录中,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的视学在《太祖实录》、张廷玉《明史》王圻《续文献通考》、嵇璜《续文献通考》以及孔继汾《阙里文献考》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其余3次视学,只有在清代孔继汾的《阙里文献考》中有简单的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春二月,帝亲祀孔子于国子监。”十七年(公元1384年)冬十二月复幸学。二十九年(公元1392年)帝又幸太学行释奠礼。"②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6-04-14 01:58
      回复
        偶想搬到朱棣吧。。。请问可以吗。。。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4-14 16:15
        收起回复
          明代13位皇帝在20余次视学中,有讲官讲经记载的有11次,而这11次视学中祭酒讲经的内容全部处在于《尚书》,其中以讲《大禹谟》《皋陶谟》最多;司业所讲的全部来自于《易经》中的内容,如《泰卦》、《乾卦》、《颐卦》、《文言》等。讲官所讲的经书一般在视学之前来礼部来选择,而祭酒讲《尚书》,司业讲《易经》成为明代皇帝视学时讲官讲经的惯例 。


          5楼2016-04-15 01:23
          回复
            从下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明代皇帝在视学日期的选择上,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祁镇、朱祁钰、朱由校、朱由检外,其余的6位皇帝皆是在登基元年时选择视学。英宗在9岁即位,可能是年龄尚小的缘故,没有在元年视学。朱由检是在崇祯二年正月选择视学,非常接近元年,所以从建文帝朱允炆开始,明代皇帝视学的日期选择在登基元年已经基本成为定例。


            6楼2016-04-15 01:25
            回复



              ①(清)孔继汾:《阙里文献通考》卷15《祀典第三之二》,清乾隆刻本。


              7楼2016-04-15 01:41
              回复
                二、明代皇帝视学的流程及内容
                笔者根据《皇明太学志》和《明实录》中历代皇帝视学的记录,整理出皇帝视学的流程:视学前的准备—释奠孔庙—幸彝伦堂—讲官讲经—幸学隆施。明代皇帝视学的内容可以分两部分:一是拜谒孔庙,二是国子监讲官讲经。这些大部分源自北宋时期哲宗制定的《元祐幸学仪》。明代皇帝视学的礼仪奠基于太祖,发展于成祖时期,完善于宪宗和孝宗时期,而礼仪的内容和规格一直影响到清朝。
                (一)视学前的准备
                根据《明实录》中历代皇帝的视学记录,在皇帝视学前,首先由礼部及儒臣奏定视学仪,经皇帝批准后,再有礼部选择视学吉日。另根据《皇明太学志》的记载,在景泰视学之前,礼部在景泰二年正月初八奏请皇帝择日视学,皇帝批准后,礼部令钦天监选择吉日。“钦天监选择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二月初二辛未宜用卯时吉。”从景泰帝开始以后皇帝的视学日期皆由钦天监来选择
                在皇帝视学的前一天,国子监负责洒扫殿堂内外。太常寺准备太牢、币等祭祀用品,并设大成乐器于殿上,列乐舞生于阶下之东西两侧。锦衣卫设御幄于大成门东上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正中间。鸿胪寺先将经案摆放于堂内左侧,视学当日将经书摆放在经案上,再将讲案摆放于堂内西南,锦衣卫设卤簿(皇帝外出时的仪仗队)驾、教坊司准备好礼仪乐器皆在午门外等候。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6-04-15 02:06
                回复
                  (二)释奠孔庙
                  视学当日,文武百官在朝退后,先到国子监门外等候迎驾,但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视学始百官免朝,遂为定制。陪同祭祀的官员穿好礼服提前到国子监等候行礼,陪同祭祀的官员有:“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官员七品以上。”②皇帝的御驾从东长安门出,卤簿(皇帝外出时的仪仗队)在御驾前手执礼仪乐器引导,但并不奏乐。太常寺的官员在皇帝御驾到达前,陈设祭祀礼仪的用品于各神位前边,神位前边“设帛、设酒樽、爵如常仪,设上拜位于先师神位前正中。”③国子监的学官率领诸监生在成贤街左边等候迎驾。
                  皇帝御驾到国子监前的成贤街时,等候再次的国子监学官和监生跪伏叩头迎驾,学官叩拜完后随同皇帝陪祀行礼,监生先从太学东、西小门进入,然后排练队形于彝伦堂下东西两侧站立等候。
                  皇帝御驾进入棂星门时,随行的仪仗队手执礼仪乐器全部站在棂星门外等候。皇帝从御驾下来,步行至大成门外入御幄后,文武百官各自就位,皇帝身穿皮弁服盥洗后,导引官引领皇帝从大成门中道步入大成殿。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视学时,“礼部尚书郑赐引宋制,请服鞾袍再拜,帝不从,仍行四拜礼。”[1]405 朱棣并没有接受礼部尚书郑赐的建议,仍然坚持太祖在视学时穿皮弁服的规定行礼,此后明代皇帝在视学时皆穿皮弁服行礼,成为定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6-04-15 02:39
                  回复
                    皇帝步入大成殿时,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执事官遂先斟酒于爵,皇帝在礼仪官的导引下走至拜位,赞奏就位,文武百官也各自就拜位。四陪、十哲下边的分献官以及大殿阶下两庑的分奠官全部面向北站立。赞奏开始奏神乐,奏完乐后,皇帝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分奠官、文武百官行礼同。赞奏给皇帝搢圭,皇帝系圭于身,太常寺卿再跪进帛,开始奏乐,皇帝站立受帛,献毕后授给太常寺卿,太常寺卿奠于神位前,奏乐停止。太常寺卿再跪进爵,奏乐,皇帝站立受爵,献毕后,又授给太常寺卿,奠于神位前,乐止。礼仪官奏请皇帝卸下圭。四陪、十哲、两庑的分奠官依次在神位前奠爵,完成后分奠官依次退出,于殿门外东西两侧复位站立。典仪喊:“送神”,奏乐。奏乐完毕后,皇帝再次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百官行礼同。礼毕后,太常寺官员导引皇帝由大成门中道出。


                    10楼2016-04-15 02:56
                    回复
                      (三)幸彝伦堂
                      皇帝完成释奠礼后,重回御幄待上翼善冠,穿回黄袍。礼部官员奏请皇帝幸彝伦堂,皇帝在准奏后升舆,礼部官员和鸿胪寺官员在前边引领,由棂星门出孔庙,从太学门进入国子监,监生分列站在彝伦堂下东西两厢,祭酒、司业等学官依次站在监生的前边,当皇帝的御驾经过祭酒时,祭酒、司业等学官及诸监生下跪迎驾,皇帝的御驾过去后,学官和监生依次起立,并向北站立。文武百官分列站在靠近彝伦堂的外边,左右侍立。
                      明穆宗朱载垕于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一日的视学时,“朝鲜国陪臣李荣贤等六员,各具本等衣,赴彝伦堂外,立文武班次之后观礼。”这次视学也是明朝时期外国使臣首次参加视学的迎驾观礼。
                      皇帝的御驾至彝伦堂时升御座,皇帝就坐后,祭酒、司业等学官和诸生行五拜叩头礼。“衍圣公三氏子孙,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七品以上”②步入彝伦堂依次站立。衍圣公三氏子孙参加观礼最早源于泰帝时景期,景泰帝视学时曾“特召三氏子孙陪从”③。宪宗时成为定制,《明史》中记载:“初,宪宗取三氏子孙入京观礼,又命衍圣公分献。至世宗命衍圣公及颜、孟二博士,孔氏老成者五人,颜、孟各二人入京陪祀。”[1]1405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6-04-15 03:19
                      回复
                        明帝视学大部分都在元年,除非个别。基本上都只视学一次啊


                        12楼2016-04-15 13:17
                        收起回复
                          (四)幸学隆施
                          在皇帝视学后的第一天,袭封衍圣公率三氏子孙,国子监祭酒率学官、监生上表谢恩。皇帝穿皮弁服在奉天殿内,锦衣卫设卤薄驾在奉天殿外,文武百官穿朝服行礼后,皇帝穿常服到奉天门,礼部官员奏请赐祭酒、司业学官及三氏子孙衣服及监生钞锭。皇帝上次的内容从太祖时期的“赐祭酒、司业罗衣二袭,官民生许恒等四百三十人,各赐青夏布衣。”⑤到明宪宗成化元年时“赐袭封衍圣大红织金麒麟纻丝衣一套、玳瑁带一条、纱帽一顶,三氏族人俱素纻丝衣一套。讲官祭酒、司业各照官品大红织金纻丝衣一套、罗衣一套,监丞以下各青织金纻丝衣一套,监生钞各五锭,吏典二锭。后俱如例。”⑥此后,成化元年视学时的赏赐内容遂成为定制。


                          14楼2016-04-26 02:02
                          回复
                            注:
                            ①②④⑤⑦(明)郭盤:《皇明太学志》卷5《礼乐上 临幸》。《太学文献大成》第5册,学苑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③《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废帝附》卷261《废帝七十九》。抄本。
                            ⑥(明)俞汝楫:《礼部治稿》卷37《视学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楼2016-04-26 02:11
                            回复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 1406年) 三月辛卯朔视学时,礼部尚书郑赐建议朱棣用“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朱棣则认为: "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牟行四拜礼。”朱棣在视学完后当月壬辰,礼部的官员奏请成祖在南京国子监立视学之碑,朱棣准奏并亲自撰写碑文:
                              朕惟帝王之兴,必首举学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惟我皇考继统,帝王尊师孔子,举天下皆约之,使由于斯道。是以治化之盛沦治周徧,薄海内外,罔不向风慕义。朕敬仰宏谟,夙夜祗敬,思维承继之道,不敢怠遑爰。因视学,谨叙述皇考所以致隆治化之本,勒碑于庙,裨我
                              子孙臣庶尚克钦承,于斯万年。
                              朱棣在御制的碑文中除了强调学校的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的作用,还概述了自己于永乐四年三月视学的内容,通过视学中释奠孔子的礼仪,来宣扬自己尊孔崇儒。朱棣认为不仅帝王要尊师孔子,"举天下皆约之,使由于斯道’#朱棣立此碑的目的不仅向天下昭示太祖崇儒重道,还寄希望自己的子孙崇儒重道,教化天下,永远传承下去。


                              17楼2016-08-19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