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吧 关注:3,617贴子:53,368
  • 15回复贴,共1

(转个)“太伯”之“太”或“泰”的称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萌本来静静地当个潜水鱼的,无奈被炸起来了,就好心发个主题贴😁😁😁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楼2016-05-01 23:04回复
    商朝晚期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以其三让天下而被孔子誉为“至德”,留下了亘古佳话。千百年来,记载其史实的书籍或文章汗牛充栋,遍布于寰内。但当代以来对其人其名,“太”“泰”混用现象俯拾即是,甚至为其建立的一些纪念地,“太伯”与“泰伯”随意运用,令人无所适从。佐以文献探究这一问题,追根溯源求其滥觞,其实太伯之名用字是有规范和定论的,理应遵循语言文字规律,慎重对待,规范用字。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2楼2016-05-01 23:05
    回复
      一、文献典籍有记载
      翻查古代典籍和留存文献,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其中卷三十一即为《吴太伯世家》,而非《吴泰伯世家》,且居世家第一。该世家洋洋5000言,详细记载了太伯奔吴后的所作所为。而《史记》已被公认为千百年来研究古代史实的权威性典籍。
      再证之于其它典籍,亦是荦荦大端,权举数例:
      1、“帝作邦作对,自大(太)伯王季。”(《诗经·大雅·皇矣》)
      2、“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返),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古本竹书纪年》)
      3、“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左传·闵公元年》)
      4、“无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吴太伯,不亦可乎?”(《国语·晋语》)
      5、“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6、“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夫徒不上丘墓,太伯不为主之义也。是谓祭祀不可,非谓柩当葬,身不送也。”(《论衡·四讳篇》东汉王充著)
      7、“昔者吴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到夫差计二十六世,……”(汉袁康《越绝书》卷第二,《四部丛刊》影印明双柏堂本)
      8、“吴筑城梅里平墟,其宅基、古井犹存,鸿山梅里,皆有太伯庙。”(《舆地志》南北朝末期顾野王编)
      9、“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兴歧梁之地,长子大(太)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王欲传国矣。大伯、仲雍辞 行采药,遂奔荆蛮。”(《汉书·地理志第八下》)
      10、“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乎?”(《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四·李泌传》)
      11、“太伯冢在吴县北五十里,无锡县界西梅里鸿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括地志》)
      12、“是故以微子而代封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资治通鉴·周记·威烈王》)
      13、“大王何以预知其有圣孙,而大(太)伯又将让之于谁乎?”(《丰镐考信录》清崔述)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3楼2016-05-01 23:07
      回复
        遴选的这些资料,多以最早的版本和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典籍为准。虽然一些书籍中将“太伯”记为“大伯”,但由于古代“大”“太”相通,凡资料中以“大伯”称呼“太伯”者,只要有后来人注释的都将“大”注为“太”,未见有注为“泰”字者。特别是东汉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是一部专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列有《吴太伯传》,而非吴泰伯传。崔述的《考信录》更是一部公认的辨证古书真伪的专著,学者评价其书“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传注”,“精密地调查上古、唐虞、三代、孔孟的事实。”(那珂通世《考信录解题》)而《考信录》较早的影印版本均用“太伯”。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4楼2016-05-01 23:07
        回复
          (三)论文类。翻检现代、特别是当代以来研究先周和西周时期史实的资料类文章以及论文,用“太伯”之名者比比皆是。如顾颉刚《太伯至荆蛮为周人经营南土之始》、邹立昌《古吴钩稽——兼释太伯奔吴与<天问>“南岳是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徐兴海《<史记>所记吴太伯及寓含的意义》(《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王岳群《太伯仲雍奔荆蛮地望考》(《东南文化》2003年第3期)、任晓峰《太伯仲雍事迹述说》(《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22卷第2期)、高强《浅议“太伯奔吴”》(《宝鸡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等。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7楼2016-05-01 23:12
          回复
            三、字义理据有讲究
            汉字字义内涵丰富,在详察细辨中才能领略其真谛。所以陈寅恪先生主张做学问要从“识字”起步。所谓“识字”,就是诂其本意,训其衍义。其于1936年致沈兼士手书中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书札(与罗振玉先生论学手札)》中亦说:“考释古文字以阙疑为第一要诀”,“以阙疑为进步第一关键。”因此,对人名用字要分析其字义内涵,纳入理据研究的范畴,使隐藏于语言符号和语言使用背后的理据本质得以显现,从而对语言更有解释力,对厘清正误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是“太”还是“泰”,从字义内涵和理据层面予以分析,也可看出端倪,作出判断。
            首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并多次再版的《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太”、“泰”以及“大”字的字义解释,浏览且稍加琢磨,就会其义自明。唯“太”字义项中“对高一辈人的尊称”与太伯称名有关。古人名字用字是有严格的讲究的,如果在这里暂不考虑这三个字的通假因素,从上述每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来看,结合太伯身世情况,在当代太伯之名用“太”字,含有对高一辈人的尊称之义,是符合其本义的。而“泰”在当代并无此意。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8楼2016-05-01 23:13
            回复
              其次,不少专著和典籍中对此也言之凿凿。司马光编撰的年经事纬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有《周纪·威烈王》部分涉及太伯相关内容,后人在校注时钩沉拨要,训诂其义,指出:“……是故以微子而代封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注:……太伯,吴立国之君。范甯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范甯是东晋经学家、大儒,他是在解《论语》时写下这番言论的,其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韦昭注《国语》:“‘太伯让季历,远适吴越,后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这里的伯和太也是具有尊称和辈分含义的。”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太者,尊大之称。”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陕西省语言学会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王琪亦在《上古汉语称谓研究·绪论》(2008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中提出:“‘大、太’本是一对古今字,二者在表示辈分和敬称时可通用……。如用‘太’表示辈分的词有‘太后、太夫人、太姬’等,中心语表示其身份,‘太’是表示晚辈对隔辈长者的称呼所加的修饰语。再者,‘太、大’皆可用于敬称。如‘太祖’原作‘大祖’,指家族中始封爵位的祖先。……”在这里,王琪亦认为“太”是尊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张觉历数年之功而翻译出版的《吴越春秋全译》(1995年3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列入《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他在对吴越春秋卷一的注释中说:“武王‘追谥古公为太王,追封太伯于吴,’则‘太’字当为武王给太伯追加的尊号”。浙江省嘉善县政协曾对当地吴姓流变遗址遗迹及现状做过实地考察调研,形成的《吴镇诞生地调查报告》,在《嘉善文史》2011年第1期刊载,其中提出“吴家老祖宗是太伯公。”文中说:“吴家老祖宗是太伯公。史家认为创立勾吴国的吴太伯,便是吴姓的开山祖师,各地吴姓在修家譜时,大多将吴太伯立为第一世祖。”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9楼2016-05-01 23:15
              回复
                另 外,宝鸡石鼓园所建的“太伯奔吴”雕像处,配有勒之于石的解释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认为季历之子姬昌有兴业之才,欲传位于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为成全父意和避免同室操戈,太伯、仲雍俩兄弟以采药为名,出奔于吴。古公去世,太伯同二兄弟回岐邑奔丧。三弟和众臣要他继位,太伯执意不从,谦让季历继承王位。季历继位不久遭商纣王杀害,太伯又回岐奔丧,群臣再次请他继位,在他的毅然坚持下,王位传于姬昌。子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太伯三让天下的崇高品德为历世所敬仰。其行为也正是舍利取义的集中表现。”这两例用字也是对上述论述的佐证,特别是石鼓园的解释词中将应用的孔子《论语》原文中的“泰”字改用“太”字,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意而为,而是在对字义内涵精准把握基础上选择的。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0楼2016-05-01 23:15
                回复
                  综上所述,对“太伯”的称名用字,按字的今义和文字演变的实际,可以说“太”字实是正字,“泰”只是假借字,是一定时代文字现象的反映。这和《史记·夏本纪第二》“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中“畔”通“叛”一样,古代“畔”“叛”相通,但今天“叛变”不可以写成“畔变”是一个道理。《2015年陕西高考·全程备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指出:“要留意通假字,……在(古汉语)默写中,若把句中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是不能得分的。”那么,在今天我们将通假字当本字来写,也是不准确的。因此,著书立说成文时,涉及周太王长子名字用字,应该用“太伯”而非“泰伯”,最多也只能说是古代亦写为“泰伯”。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3楼2016-05-01 23:18
                  回复
                    作者貌似是 @人浪周原 标题帖子内外不一样,怪怪的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4楼2016-05-01 23:19
                    收起回复
                      按当时的情况,“太伯”为是


                      IP属地:福建16楼2016-05-03 00:28
                      收起回复



                        18楼2016-05-27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