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618贴子:10,033,809

读红楼之感--论贾母所行,荣国府的万恶之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描述下贾家的堕落历史。
从金陵四大家族来说,本朝起源时,贾家风光无二,仅勋贵之颠的四王八公就占据两席。
特别是宁国府。功勋之重,难以表述。
宁,使(某方面)宁静、安平也。
武勋之家,能得到宁字的国公封号,非得是大的、战略方向性的、统帅级军官,否则难以达到。
反之,荣国公的功勋就要小一些。但也不会低,因为国公可不是大白菜。
史家呢,贾母是老史侯之女,这说明开国之初只一侯。却也过得去,属于上等爵位,家族功勋不错。
王家稍微差点,统制县伯,统制属军长级的高级军官,县伯属中级,或者上等爵中最下的爵位。
总体来说,三大家族都属于勋贵阶层。
对第二代来说,属于守成。
宁国府,贾代化只一等将军,京营节度使。
荣国府,从书中描写来看,贾代善似乎平袭了国公,也做过京营节度使。
史家没说。王家也没说。
明清时没有臣爵予将军的制度,所以大体将一等将军定为正一品算是合理的。因清代最高等级的镇国将军视一品武官。
毕竟国公是超品,侯、伯也是超品,而清制的贵族恩封爵一般都是降二等袭,这宁国府降三等袭爵为一品将军(相当于子爵),勉强也算是可能的吧。
到了第三代,贾家全面颓败。
贾敬,作为长房嫡宗,能考中进士,不管二甲还是三甲,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却早早丢掉官、爵,放弃作为族长的责任,显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真的无聊到求仙;二是在官场上遭遇到了打击,灰心丧气之后选择逃避。
荣国府这边,贾赦也不成。父亲的国公,也和宁国府一样降三等袭爵为一等将军(看来,不是皇帝不喜欢贾家,就是制度本身如此),却长期在家喝酒玩丫鬟。
那末,贾母老太太寄托希望,偏爱至死的贾政呢?
显然,也是一个废柴。
书中说的清楚,(贾代善)原欲以其科甲出身的,结果临终遗本一上,皇帝说,原来贾代善还有个能读书的儿子啊。就給了一个额外主事的官,令其入部学习(以第二回说,如今已升了工部员外郎了)。
这里要说明额外主事,即是说,皇帝給贾政一个某部临时设置的一位主事,额外的嘛,没有具体职司的,先要在工部学习两三年,再授予职务。
主事,明清制度,正六品。六部尚书侍郎之下,有各司,主官郎中,副手员外郎。下设主事若干,从具体事务。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的正处长。
这么说吧,以文官实职说,正六品主事的起点非常之高。每科状元初授官也不过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不过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而且都是要在翰林院待满三年才能散馆另授职务的。
所以说,这贾政是废柴。
这么多年,姑且不说多少年,只晋升了一级到丛五品的员外郎,而且六品主事多少是有点实际权力的。
有人要说了,这贾政说不定只当了四五年官呢。
真怎么说的话,那就更废了。
贾母自己说,到贾家54年。
这个时间与贾赦贾政的年龄大致符合。
因王夫人说自己望六,望六者,最少51岁。那末贾政年龄大约49-52岁,也是与54年这个时间大致相符的。
就算49岁。
呵呵,诸位说,贾政什么时候当的官?
30岁?40岁?还是45岁?
一般来说,读书人科举,10-12岁要过童生,15-18岁要过秀才,25岁左右要过举人,30岁之前要过进士。
明清进士很多,与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情况不一样。唐代科举极其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少的甚至只有一人更或者一个没有,那时期的进士属于晋升的快车道,通常情况下,十多年就有机会入相了。
明清时不一样,进士常科每三年就是300人,加上恩科,50年内至少有进士六七千人,再算上恩荫官、捐官及举人被推荐的官,进士的晋升速度远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而六品以上的职务就只有那末多,很多进士没有钱财,没有推荐,甚至轮不到官做。
再者说,书中就没说贾政本身的功名是什么。
比如,书中专门说,贾敬是进士,贾代儒是举人,连贾政的儿子也是进学(这个后面说)。
即是说,无论怎么算,这贾政也是读书不成,做官无能的。
到了王家,这王子腾还不错。
书中说,那是京营节度使。
京营节度使是个什么官呢?
当然,与清代九门提督没有可比性。
九门提督是清代极其重要的职务,类似于今天半个卫戍区司令加首都公安厅长,为从一品的高阶武官。
从书中看,京营节度使应该是一位掌握军队的实权军官,但还达不到九门提督的高度。不过,能够在首都地区掌握万八千军队的,怎么也得是皇帝心腹才是,比如贾代化、贾代善都做过这官。
但是,后期王子腾也被虚化了。
九省统制,奉旨巡边。
显然,皇帝将其高高挂起,派到外面巡查去了。也就是一个没有处置权的巡视组长,而已。
各省将军、总督谁鸟王子腾啊,让你来监督我们?
呵呵。
再说史家。
应该说,史家还是进了一步的。
不仅保住了保龄侯,还又增加了一位忠靖侯。
一门两侯,可比贾家一门两将军高N等了。
然而,奇怪的是,史家是最低调的。
两侯没有出场,而且史家似乎是发现了什么。
比如,史家让家眷小姐们做女工。
至少,这说明史家在努力缩减费用开支。
那末,史家两侯应该是很有理智的。
说第四代了。
宁国府就不多说了。
荣国府呢,贾琏白身,估计是结婚时捐的同知虚衔。
贾珠呢?
这位被很多人吹嘘的读书有成的?
很简单,和其父亲一样,是个废柴。
身体废,先不说。
14岁进学,不到20岁就死了。
进学,有两个含义,一是各地秀才中的优秀者入县学,府学读书。二是进入首都地区的国子监。
明清时,三品官爵以上者一生有一个名额推荐入国子监读书,直接可以考举人的。
姑且当做贾珠自己考的秀才吧。
14岁入学,20岁死。之间有六年时间,也就是说,多则三次,少则两次,贾珠没考上举人。
一般情况下,三次考不上举人,不丢人。
丢人的是,贾珠岳父可是国子监祭酒啊!
相当于说,今天某人在清华北大联合大学上了六年学,岳父还是校长,结果,六年都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
贾珠,怕是自己羞死的吧?
所以,贾家的历史,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更比一代柴。
这第二步,就要说贾家为何会如此了。
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之前,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富贵不过三代人的规则几乎相同。
为什么?
以中国为例。
秦朝的灭亡,代表中国史上,以千年计算历程的贵族阶级被扫进了垃圾堆。
在此之前,所有的掌权者,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甚至大夫,不说百分百,至少九成九是世袭贵族。
好吧,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位陈天王,起兵反秦时依旧打着秦皇公子扶苏的招牌。
不知道是中国的幸运,还是不幸,反正小沛那位习惯偷鸡摸狗的亭长最终以毫无贵族风度的行为获胜了,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贵族的平民皇朝。
当然,旧贵族一扫而空,新贵族阶层也被亭长杀得剩不下几个,那就只剩下皇族,所以吕氏之乱和七国之乱很快就到来了。而趁机填补县乡之间巨大空间的,自然就成为所谓强宗大族的机会。
世家,自战国开始发端的世家,当披上儒家的外衣以迎合汉代统治者之后,得到了疯狂的扩张。
世家辉煌了上千年,唐末五代时,遭到黄巢及藩镇的多次重创和打击,再也翻不起身了。
好了,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贵族。
有的,只有勋贵。
就是贾家这样的开国武勋之家。毕竟,开国时期之外,军功得爵者不是没有,但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勋贵家族,难以承担延续家族风光的责任。
很简单,那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多不过三五十年,少则数年就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勋贵逐步让位于官僚阶层,则是必然趋势。
贾家看到这个趋势没有呢?
当然看到了,也试图作出转型。
比如,贾敬中进士,代儒中举人,贾珠进学。及贾家对家学的投入和建设。
其实,读书中进士还是很难的。
明清时,全国秀才约六十万不到,举人十万之下,进士最多七八千人而已。
以贾敬的身份地位,大约五六岁启蒙,十来岁读国子监,之后考举人,再中进士,十年寒窗,那是少说了。
然而,贾家没有看到转文的收益。
贾敬弃官,代儒未出仕,贾珠没有任何成果就。。。读死了。
说难嘛?
武转文确实很难。
作为勋贵子弟,贾敬中进士,多半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或者入部学习三年。也许在这个过程中遭到来自上司、同事、同年等人的排挤。
你天生是贵族,挤我们这些小门小户读书的科举之路做啥?
不排挤你,排挤谁?
坚持不下来的贾敬,自然就只能选择逃避。
所以说,当周边暂时平静下来没有军功获取的时候,勋贵阶层会逐步没落,乃至消失。特别是贾家两国公的时候,必定被皇帝关注。其子弟的不上进,绝对是皇帝所乐见的。
第三,就要说为何贾母是万恶之源了。
贾母贾史氏,贾代善妻,出自老史侯之女。显然也是贵族出身,所受到的教育水平不会很差。否则贾母不可能一直稳坐荣国府老祖宗之位,安享荣华。
首先明确的是,以书中介绍,贾母两子一女,至于什么贾赦贾政不是贾母所出的说法,不予采纳。因为此论不值一晒。
按照书中说法,荣嬉堂乃是正堂。贾母住荣庆堂。贾赦住在马棚边上,贾政住在荣嬉堂后面。
问题就来了,这是哪家的宗法,或者哪朝的法律规定?
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或者哪朝的法律这么规定。
无论贾赦不成器也好,贪杯好色也罢。作为袭爵者,他就应该住在正堂后面,对外,代表荣国府(现在是一等将军府)。对内,掌握这个一等将军府的中馈,管理家族事务。
然而,从书中知道,荣国府以所谓贾政为老爷,以贾赦为大老爷;对外交往中,贾政以当家人自居。对内,王夫人掌握决策,管理家事。贾赦夫妻只在自己那个小院说话。
这是不正常的。
无论是原型说,还是什么过继说,其实都不合理。
因为,只要爵位在贾赦头上,那末他的一切,包括宗祧、家族地位,管家权力,都应该在贾政之上。
从小了说,荣国府本身还有一块不小的祭田,族田,这些土地及其收益的管理权,也应该在贾赦手上。
所以,这一切,只能来源于贾母的偏爱。
我认为,贾母是这么认为的,贾赦有数目巨大的私房钱,有爵位,将来,自己死亡之后,贾政要被分出去,也就失去了对整个荣国府的控制,也将失去对那些荣国府公共财产的管理权,所以贾母拼命让贾政王夫人管家,就是期望他们能够在自己死亡之前多捞点。
然而,贾赦会没有意见?
很多朋友都知道53回乌庄头呈給贾珍那张清单吧?
想一想,按书中所说,荣国府的土地比宁国府还多几倍,那末那张清单上的货物,荣国府是不是应该得到更多?
然而,书中从没有说过,荣国府給本属的子弟们分年货。
有人说,不说,不代表没有啊。
也算一个说法吧。
那末,书中凤姐最少三次说过,外面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算是证据吧?
总不能年年都是灾荒,年年都是欠收吧?
那末,这些一年比一年少的货物,租佃这些的差额部分,都上哪去了呢?
其实,书中第五回就有说法了。
外面管两季租子的,是周瑞。
这些差额,十多二十年的差额,呵呵,是去向不明吗?
显然不是。
这周瑞,还有厉害的。
其女婿,冷子兴,竟然也开了古董店。
古董店是一般人能开的吗?
里面没有百八十件古董,开得起吗?
有人要说了,这周瑞是奴隶,他女儿也许和赖家一样放出去了,其丈夫也许很有钱呢。
呵呵。再笑一声。
姑且就不说他女儿是奴隶吧。真有钱的人家,能拿百八十件古董出来卖的人家,该是什么家族,会娶奴隶的女儿?
哈哈哈。
那末,古董的来源,也就不说自明了。
再者说,赖大家族。
贾母奴隶出身,生活滋润得不一般,贾家寒支子弟都得赶上去喊赖爷爷了啊!
仅仅是那家中的花园子,十万两要值吧。
别说其他,就这十万两,也是赖嫫嫫、赖大夫妻三人在荣国府当几辈子奴隶都挣不到的钱。
至于什么其他的管事奴才们,暂且忽略。
这些近乎于疯狂的贪污、盗窃,是贾母这个几十年超品国公夫人看不到的?
那完全是不可能的。
贾母完全看得到,也听得到。
然而,她却不愿意管,当然,也不想管。或者没有精力管。
因为放纵了贾政王夫人的贪污,自然无法控制奴才的盗窃。
事实上,贾家的一切罪恶,都来自于财政崩溃。
我们知道,贾家已经没有额外收入了。
贾赦虚爵,荣国府的国家祭仪不过千多两,俸薪也少。贾政丛五品官按明清时期算不过百多两。而且这职务能够分得的炭敬银子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
由于没有相当身份的官职,来钱的渠道并不多。
加上每年租佃收入的减少,入不敷出是必然的。
然而,荣国府中养活了数百人,吃饭、穿衣、用度、生日年节赏,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不要说,主子与副小姐们肥鸡大鸭子不吃。
仅仅是贾母一人的开支就极其庞大。
八大丫鬟,十多个小丫鬟,十多个婆子的费用。
只说吃饭。
天下菜肴写成流水席转着吃。
茄子要几只鸡来配,还只是一道小菜。
一碗汤用模具来制作。
一个鹌鹑蛋要一两银子。
那末,一碗鹌鹑蛋,20两得要吧?
这一桌菜(没有剩下的,得給其他人分),不说多了,100两,或者50两最少得要吧?
每天两次正餐,一天100两,一年算300天,老太太光是吃饭就要3万两?
这还没有说她的衣、行、用度也不小。
所以,贾母的穷奢极欲,导致上行下效。
贾宝玉的超品待遇,同样花费不少。
贾政养活的那几个清客,钱也少不了。
那末,贾赦为什么要自穷?
买扇子字画这些,都会在公帐支取。
所以,荣国府上不能开源,下不能节流。
最终不说是,富了和尚,穷了庙。
到了元春省亲的时候,自然又是一大笔,其中,多少钱财被跑冒滴漏了出去?
这样的荣国府,又哪里不会滋生出各种罪恶?
只说一条。
丛第53回知道,荣国府土地多,但压榨佃户比之宁国府还要厉害,这里面,少不了管事奴才们上下其手,勒索逼迫佃户之事,令之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的,绝无可能少。
而这些罪恶,只待被清算时才会爆发。
无他,这是我看红楼之后对贾母的认识。
私欲作祟也。
无他,只有挑动两房争夺,贾母自己才能居中调解,坐稳老祖宗之位,安然享用着子孙饭。


1楼2016-05-05 23:55回复
    你比一般人明白 但没我明白


    4楼2016-05-06 04:27
    收起回复


      5楼2016-05-06 04:28
      收起回复
        又见帅大叔科普留个脚印留念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06 06:35
        收起回复
          关于二房掌权,为何如此不明,但必竟王熙凤算是贾赦、邢夫人的人(后来分崩另说)。从刘姥姥的话看,以前还不如现今呢,似乎王夫人年轻的时候就管事,如此,赦、政的安排是贾母决定的还贾代善决定的甚至上一辈荣国公就决定了还难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06 07:07
          收起回复
            贾老太太在两个儿子争斗中玩权谋,这怎么看都不是侯门而是皇家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06 07:10
            收起回复
              贾政、王夫人确实平庸,总算是一身正气;贾赦、邢夫人品性有严重问题。老一辈看出此节才如此安排也未可知,未必是贾母决定。从书中看,作者明显认同王夫人一系甚至实际心向王夫人的凤姐,对邢夫人则相当鄙视,称为尴尬人、嫌隙人,贾赦都干些什么事更不用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5-06 07:14
              收起回复
                ey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5-06 07:18
                回复
                  铺张浪费这不用说,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主子到丫头都是如此,从祖上就是如此,便视为理所当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5-06 07:18
                  回复
                    ,很多人都是说贾赦之恶,却始终不明白,子不教,父之过,一直叫嚣着贾赦之恶,却从来没有想过,贾赦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父母不教育孩子,等孩子变坏了,又嫌弃孩子没其他孩子好了,这是什么样的功利主义毫无爱心的父母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5-06 07:29
                    收起回复
                      看一点就看不下去了,老太太的缠胶布又臭又长。满满的负能量,官迷财迷,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5-06 08:07
                      收起回复
                        贪图享乐,偏心又没远见老太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5-06 08:34
                        回复
                          对贾政,贾珠的分析新颖。
                          对贾母吃饭的铺张每天100两过头了,【应该鹌鹑蛋一两银子】是王熙凤对刘姥姥开的玩笑话,不能当真。
                          细想,贾母只知道享受,少为长久打算,【享福人福深还寿福】,真是败家之源。
                          贾母偏心,把有爵位,官大的,支撑门面的大儿子驱之外住,着实不合情理。
                          文章从历史角度,把各个官衔解释的详细,好帖。


                          IP属地:河北17楼2016-05-06 08:37
                          收起回复
                            史料功底扎实,踏实做学问的,这里稍微提一点个人看法,明朝爵位只是一种荣誉象征,是没有对应品级的,明朝哪怕国公都无对应无品级。
                            贾母不按祖制办,简单说打了祖制的擦边球,压贾赦,偏爱小儿子贾政,注重面子工程,一切·都·为贾府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18楼2016-05-06 09: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