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名校今年首次向全市中考学子敞开怀抱
在龙城西郊,一所名校在杏叶林中坐落于千年古镇——新北区奔牛镇。她,就是已经有83年历史的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作为常武地区办学较早的一所中学,省奔中由著名爱国人士刘国钧等社会名流于1933年创办,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今年,这所普通类本科达线率90%以上、本一达线率突破40%的名校将首次向全市中考学子敞开怀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流的设施设备、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骄人的办学业绩迎接来自全市的莘莘学子!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段感人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省奔中原校址内。2015年9月1日,省奔中整体搬入新校,翻开校史上的崭新一页。新校占地205亩,建筑面积93000㎡,校内重建了伯牙桥、知音亭和高山流水景观,以志学校的历史文脉,弘扬以“重情、诚信”为核心的知音文化。在建筑群落的分布上主次分明,银杏叶式的总体布局,与原校址内那株八百年古银杏树遥相呼应,象征文脉一路传承。正如众多校友所言,古银杏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对母校的深情系念和精神家园。为此,新校重植银杏,以志“团结实干,不断超越”的省奔中精神,弘扬自强务实、和合与奉献的校园银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多年来,省奔中教师正是以“植根优秀文化”为努力方向,着力涵育文化品性,塑造高尚人格,进而提高引领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能力。让学生在母校三年,能涵养道德品性,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在升入高校时,带着的不仅仅是一张优异的学业成绩单,更重要的是三年来厚积的“文化”——人生抱负、良好习惯、一颗感恩的心和合作精神,助力他们踏着理想的云彩,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飞得更高!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八十三年前,著名爱国人士刘国钧和地方上的开明绅士邵山涛、姚祖训等人创办了奔牛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奔中人的不懈努力,学校跻身为常州市“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学校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西藏高中生插班就读项目学校(全省两所);2004年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2006年被批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同年被确定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单招指定学校。
在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厚德、笃行”为校训,以“团结实干,不断超越”为学校精神,积极践行“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省奔中办学特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德育特色,建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智慧课堂的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以篮球为传统项目的体育特色,以省级成语文化课程基地为依托的成语文化课程特色以及藏族学生内地插班就读的民族教育特色。
目前,省奔中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58人,专任教师200余人,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5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荣获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称号的有78人,占教师总数的39%;90多位教师获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占教师总数的45%。
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7年开始到2015年学校连续九年获得武进区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特等奖和优秀学生培养奖,是武进区唯一的九连冠高中,为武进区高中教育作出过突出贡献。
2014年高考,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587人,超武进区奋斗目标110人;本一达线250人(达线率41.15%),超奋斗目标52人;超目标人数,双双名列武进区第一,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91.51%。
2015年高考,学校在“语数外齐头并进,选修学科有效匹配”教学工作策略的指导下,再次续写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新篇章,取得了本二以上达线556人的优异成绩,其中普通类本一达线236人(达线率39.86%)、普通类本二达线320人、体艺双达线19人、西藏生91人均达本一线。2015年高考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91.05%,再次突破90%大关,在常武地区名列前茅。
善待每一位学生


走进省奔中,教学楼远离公路、运河,学子能安心学习,老师能静心思考,偌大的校园中还多处点缀文化雕塑,环境宜人。
学校一直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住宿条件的优化,目前宿舍六人一间,每个宿舍除了标配每人一床一柜一桌一凳外,还配有空调、两个空气能淋浴器和抽水便池。宿舍南北通透,采光充分;为确保高峰时段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洗到澡,学校还在宿舍的每一楼层增设一个大淋浴房,以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引进我市知名餐饮企业,为师生打造新鲜、营养、搭配合理的三餐,新校区的食堂可一次性容纳全部学生就餐,满足学生及时用餐的需求。同时,食堂还提供夜宵服务,为晚自习后有餐饮需要的学生提供可口的加餐。
走进校园,学校西侧400米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上总有矫健的身影。紧挨着田径场的,是8面塑胶篮球场和4面塑胶排球场,在田径场一角还有1面普通中学不常见的标准网球场。田径场的南侧则是气势宏伟的大型体育馆,建筑面积达5757平方米,一楼设置了乒乓馆、健身房和25米的标准化游泳馆,二楼设置了2面室内篮球场、2面羽毛球场和1间体操房。
健康的体魄更需要知识的涵养。新校区图书馆面积达2290平方,藏书10余万册,其中珍贵藏书千余册,报刊杂志多达300余种。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还有300多个座位,可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馆借阅。
在省奔中,仅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实验室、录播教室等各种功能教室就多达55个,其中包括按照大学实验室标准建造的通风开放式化学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数码显微镜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为化学、生物等学科提供更完善、更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此外,学校还有物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五机位录播教室、史地专用教室等先进的功能教室。
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园


不管身在何方,母校始终是很多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海军少将严坤林是我市新北区罗溪人,也是省奔中的一位知名校友。在他的记忆里,省奔中是助他起飞的第一个人生“场站”。尽管已经离开家乡多年,在谈到省奔中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校园里的那株虽饱经沧桑,但依旧枝繁叶茂的百年银杏,当年的恩师何久伟、叶庆兰、李作模,也常会浮现在他的脑海。“听他们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简直就是享受。”
原《新闻报》常务副总编、作家陈云发也是省奔中的知名校友。在他的回忆文章《难忘奔牛高中“特权恩”》一文中这样写到,他最难忘的是高中母校给他的“特权”:可以随时独自任意出入校图书馆,取阅新旧书报杂志。这一“特权”让他得以在特殊年代饱览群书,在各种资料里汲取养分,最终助他考上复旦大学新闻系,步入沪上新闻界。
舞台美术家周本义、原中国驻阿尔及利亚特命全权大使郑阿全、国务院参事时殷弘、农科院研究员蒋卫杰、中国精确研究院院长栾润峰、常州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多年来,省奔中学子在各自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无私奉献。
近年来,学校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突破口,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提高教学效率为工作重点,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树人广场开阔宽广,树人楼巍峨壮观,伯牙亭小桥流水,国钧铜像栩栩如生,划入了新北区、搬入了新校后,一个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省奔中正满怀豪情地向着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
学校咨询电话:0519-83218122
在龙城西郊,一所名校在杏叶林中坐落于千年古镇——新北区奔牛镇。她,就是已经有83年历史的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作为常武地区办学较早的一所中学,省奔中由著名爱国人士刘国钧等社会名流于1933年创办,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今年,这所普通类本科达线率90%以上、本一达线率突破40%的名校将首次向全市中考学子敞开怀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流的设施设备、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骄人的办学业绩迎接来自全市的莘莘学子!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段感人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省奔中原校址内。2015年9月1日,省奔中整体搬入新校,翻开校史上的崭新一页。新校占地205亩,建筑面积93000㎡,校内重建了伯牙桥、知音亭和高山流水景观,以志学校的历史文脉,弘扬以“重情、诚信”为核心的知音文化。在建筑群落的分布上主次分明,银杏叶式的总体布局,与原校址内那株八百年古银杏树遥相呼应,象征文脉一路传承。正如众多校友所言,古银杏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对母校的深情系念和精神家园。为此,新校重植银杏,以志“团结实干,不断超越”的省奔中精神,弘扬自强务实、和合与奉献的校园银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多年来,省奔中教师正是以“植根优秀文化”为努力方向,着力涵育文化品性,塑造高尚人格,进而提高引领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能力。让学生在母校三年,能涵养道德品性,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在升入高校时,带着的不仅仅是一张优异的学业成绩单,更重要的是三年来厚积的“文化”——人生抱负、良好习惯、一颗感恩的心和合作精神,助力他们踏着理想的云彩,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飞得更高!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八十三年前,著名爱国人士刘国钧和地方上的开明绅士邵山涛、姚祖训等人创办了奔牛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奔中人的不懈努力,学校跻身为常州市“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学校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西藏高中生插班就读项目学校(全省两所);2004年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2006年被批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同年被确定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单招指定学校。
在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厚德、笃行”为校训,以“团结实干,不断超越”为学校精神,积极践行“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省奔中办学特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德育特色,建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智慧课堂的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以篮球为传统项目的体育特色,以省级成语文化课程基地为依托的成语文化课程特色以及藏族学生内地插班就读的民族教育特色。
目前,省奔中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58人,专任教师200余人,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5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荣获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称号的有78人,占教师总数的39%;90多位教师获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占教师总数的45%。
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7年开始到2015年学校连续九年获得武进区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特等奖和优秀学生培养奖,是武进区唯一的九连冠高中,为武进区高中教育作出过突出贡献。
2014年高考,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587人,超武进区奋斗目标110人;本一达线250人(达线率41.15%),超奋斗目标52人;超目标人数,双双名列武进区第一,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91.51%。
2015年高考,学校在“语数外齐头并进,选修学科有效匹配”教学工作策略的指导下,再次续写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新篇章,取得了本二以上达线556人的优异成绩,其中普通类本一达线236人(达线率39.86%)、普通类本二达线320人、体艺双达线19人、西藏生91人均达本一线。2015年高考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91.05%,再次突破90%大关,在常武地区名列前茅。
善待每一位学生


走进省奔中,教学楼远离公路、运河,学子能安心学习,老师能静心思考,偌大的校园中还多处点缀文化雕塑,环境宜人。
学校一直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住宿条件的优化,目前宿舍六人一间,每个宿舍除了标配每人一床一柜一桌一凳外,还配有空调、两个空气能淋浴器和抽水便池。宿舍南北通透,采光充分;为确保高峰时段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洗到澡,学校还在宿舍的每一楼层增设一个大淋浴房,以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引进我市知名餐饮企业,为师生打造新鲜、营养、搭配合理的三餐,新校区的食堂可一次性容纳全部学生就餐,满足学生及时用餐的需求。同时,食堂还提供夜宵服务,为晚自习后有餐饮需要的学生提供可口的加餐。
走进校园,学校西侧400米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上总有矫健的身影。紧挨着田径场的,是8面塑胶篮球场和4面塑胶排球场,在田径场一角还有1面普通中学不常见的标准网球场。田径场的南侧则是气势宏伟的大型体育馆,建筑面积达5757平方米,一楼设置了乒乓馆、健身房和25米的标准化游泳馆,二楼设置了2面室内篮球场、2面羽毛球场和1间体操房。
健康的体魄更需要知识的涵养。新校区图书馆面积达2290平方,藏书10余万册,其中珍贵藏书千余册,报刊杂志多达300余种。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还有300多个座位,可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馆借阅。
在省奔中,仅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实验室、录播教室等各种功能教室就多达55个,其中包括按照大学实验室标准建造的通风开放式化学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数码显微镜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为化学、生物等学科提供更完善、更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此外,学校还有物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五机位录播教室、史地专用教室等先进的功能教室。
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园


不管身在何方,母校始终是很多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海军少将严坤林是我市新北区罗溪人,也是省奔中的一位知名校友。在他的记忆里,省奔中是助他起飞的第一个人生“场站”。尽管已经离开家乡多年,在谈到省奔中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校园里的那株虽饱经沧桑,但依旧枝繁叶茂的百年银杏,当年的恩师何久伟、叶庆兰、李作模,也常会浮现在他的脑海。“听他们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简直就是享受。”
原《新闻报》常务副总编、作家陈云发也是省奔中的知名校友。在他的回忆文章《难忘奔牛高中“特权恩”》一文中这样写到,他最难忘的是高中母校给他的“特权”:可以随时独自任意出入校图书馆,取阅新旧书报杂志。这一“特权”让他得以在特殊年代饱览群书,在各种资料里汲取养分,最终助他考上复旦大学新闻系,步入沪上新闻界。
舞台美术家周本义、原中国驻阿尔及利亚特命全权大使郑阿全、国务院参事时殷弘、农科院研究员蒋卫杰、中国精确研究院院长栾润峰、常州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多年来,省奔中学子在各自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无私奉献。
近年来,学校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突破口,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提高教学效率为工作重点,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树人广场开阔宽广,树人楼巍峨壮观,伯牙亭小桥流水,国钧铜像栩栩如生,划入了新北区、搬入了新校后,一个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省奔中正满怀豪情地向着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
学校咨询电话:0519-832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