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室内——每晚八点,大概是这么一幅画面:同学们或专注于学业,或偷偷摸摸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敏锐的第六感总能不约而同地捕捉到一丝异常。同学们纷纷望向窗外——仿佛有过约定一般,当周的值日生又按时出现了,此时的他们正细细地观察着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试图记下任何“违纪”行为,为年级的纪律贡献一份力。
有关值日生的异议由来已久而且不胜枚举,触及的问题大多是日益严苛的规章制度。前一阵子闹的红红火火的“华英校服争议”(华英校服是否应该被允许),新生对于“周六上厕所也要登记”的不解,以及对“某班扣分太多”的发泄等,一次次把值日生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朝令夕改的规定、值日生们不一的“扣分”标准,或是将违纪者公示的人格贬损行为都不构成这个制度最大的弱点。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它赋予每位学生初步体验权力的机会。也就是说,它让所有学生懂得了,拥有权力到底是什么感觉。
自然选择决定了利己主义必然有利于基因的延续,因此,对权力的追逐早已被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中。¹这一观点在家喻户晓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也能得到隐约的证明。“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²而当实验结束的时候,大多数狱警认为“实验过早地结束并感到沮丧”。³环境使性本善的被实验者变成了享受权力并为所欲为的施虐者。
我所担忧的正是这种能力过早地被释放。学校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缺乏时间和精力,便创设了值周制度,以学生轮值的方式代替日常管理。同时,管理者将这项制度在学生心中正当化,“为年级纪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成为了十分有力的一个说法。将别班的评分拉低,为自己班被评为示范班级创造条件也是较普遍的动机。有的则声称是出于报复心理:之前自己深受扣分荼毒,这次有了机会就要使劲扣。种种理由共同合理化了“扣分”行为本身,让部分学生自觉地形成“读书人的事不算偷”的辩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袖章带来的快乐。
这些理由真的充分吗?一种反驳是,难道一个人自习时睡觉、不扎头发、不穿校服、早读不开口、眼操不动手和值日生本人有关系吗?若是上文第一种理由,即有关集体主义的说辞成立的话,下面的功利主义的论证可能更有说服力:在全部校规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假设下,当值日生纵容一个人违反校规的行为,值日生本人却遵守校规时,他/她就比那个人“更优秀”,即更有可能在高考中胜过对方。
“扣分”者很难承认,在“扣分”的过程中,尽管存在形形色色的有关集体主义、年级发展的“借口”,在这个过程中驱使他们的,其实是挥舞权力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则是建立在被“扣分”者的不适之上的。当鲜艳的袖章被别在校服上,随风飘扬时;当终有机会高人一等,在走廊来回走动也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时;当被赋予纠察的权力,高傲地回应着四十几双害怕的目光时;当化身正义使者,仿佛掌控着所有不安定分子的命运时,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终有机会初尝权力的滋味。
所以我反感这项制度,它在不恰当的时机赋予了每位学生不恰当的权力。它似乎并不在意执行标准、力度的不统一,因为它的目标只是震慑学生而非做到公平公正。它让每位未经训练的学生充当执法员,所以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比比皆是:早读时,手捧语文书仿佛热爱学习,余光却一直扫视课室内;自习课时,最有趣的事莫过于检查每个人胸前的校徽,用初中校服浑水摸鱼的行为便暴露无遗;晚自习时,假装检查完毕准备路过,却突然返回,使应付检查而放松警惕的同学原形毕露。当值日生,在一些学生眼中,就如同“猫捉老鼠”一样有趣、紧张且刺激。基于同样的理由,我反对学校收编学生会的做法,但由于学生会大体经过筛选,且人数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我无意“推翻”值日生制度,同样我也没有能力创设出一个能够达到如此管理效果的制度。这个制度也许是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最高效的制度(应试教育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要求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它的副作用也是尤为明显的。可是现今,这种副作用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被管理层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更荒谬的是,一些管理人员竟然鼓励“扣分”,制定出一套“扣分”指标,“扣分”人次达不到指标的当周值日班级就要受到惩处;而少数沉迷于“扣分”的学生,则陶醉在权力的游戏中。我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让这头大象无处遁形。
教育的使命有很多,教会学生拥有权力的好处,以及如何运用权力,从来不是其中之一。
编后语:
如果屏幕前的你同为佛山一中的同学,我希望当你有幸担任值日工作时,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思考这样做对你、对他人是否有益,这样做又是否出于行使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学生作出扣分行为时是为年级的发展考虑的,如果你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希望你能坚定地走下去,我以上的内容,权当不同观点的思维碰撞。
来源:
¹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83/
²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斯坦福监狱实验
³http://www.prisonexp.org/conclusion
无关的探讨:
值日生制度同样催生了许多荒谬之处。如:为了在早读取得高分,许多班级在开着空调的情况下开窗,只为值日生听到的声音更大。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就类似于努力学习只为取得好成绩取悦父母。须知在我看来声音大小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评定早读的效果,早读也并非为值日生而读,且这些行为有损环保的理念。
不少管理人员鼓励晚自习时埋头苦干,不受教室外走动的教师学生的影响。同样荒谬的是,如果允许晚自习时拉紧窗帘,则可以百分之百避免这种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切实的。而这样做显然妨碍了值日生的检查工作,因此形成了“边呼吁学习时不抬头,边要求拉开窗帘”的荒谬场面。可是造成学生分心的,难道不正是门外走动的人员吗?
以上两点独立于原文,希望不影响对原文的思考,也同样欢迎讨论。
有关值日生的异议由来已久而且不胜枚举,触及的问题大多是日益严苛的规章制度。前一阵子闹的红红火火的“华英校服争议”(华英校服是否应该被允许),新生对于“周六上厕所也要登记”的不解,以及对“某班扣分太多”的发泄等,一次次把值日生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朝令夕改的规定、值日生们不一的“扣分”标准,或是将违纪者公示的人格贬损行为都不构成这个制度最大的弱点。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它赋予每位学生初步体验权力的机会。也就是说,它让所有学生懂得了,拥有权力到底是什么感觉。
自然选择决定了利己主义必然有利于基因的延续,因此,对权力的追逐早已被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中。¹这一观点在家喻户晓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也能得到隐约的证明。“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²而当实验结束的时候,大多数狱警认为“实验过早地结束并感到沮丧”。³环境使性本善的被实验者变成了享受权力并为所欲为的施虐者。
我所担忧的正是这种能力过早地被释放。学校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缺乏时间和精力,便创设了值周制度,以学生轮值的方式代替日常管理。同时,管理者将这项制度在学生心中正当化,“为年级纪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成为了十分有力的一个说法。将别班的评分拉低,为自己班被评为示范班级创造条件也是较普遍的动机。有的则声称是出于报复心理:之前自己深受扣分荼毒,这次有了机会就要使劲扣。种种理由共同合理化了“扣分”行为本身,让部分学生自觉地形成“读书人的事不算偷”的辩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袖章带来的快乐。
这些理由真的充分吗?一种反驳是,难道一个人自习时睡觉、不扎头发、不穿校服、早读不开口、眼操不动手和值日生本人有关系吗?若是上文第一种理由,即有关集体主义的说辞成立的话,下面的功利主义的论证可能更有说服力:在全部校规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假设下,当值日生纵容一个人违反校规的行为,值日生本人却遵守校规时,他/她就比那个人“更优秀”,即更有可能在高考中胜过对方。
“扣分”者很难承认,在“扣分”的过程中,尽管存在形形色色的有关集体主义、年级发展的“借口”,在这个过程中驱使他们的,其实是挥舞权力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则是建立在被“扣分”者的不适之上的。当鲜艳的袖章被别在校服上,随风飘扬时;当终有机会高人一等,在走廊来回走动也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时;当被赋予纠察的权力,高傲地回应着四十几双害怕的目光时;当化身正义使者,仿佛掌控着所有不安定分子的命运时,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终有机会初尝权力的滋味。
所以我反感这项制度,它在不恰当的时机赋予了每位学生不恰当的权力。它似乎并不在意执行标准、力度的不统一,因为它的目标只是震慑学生而非做到公平公正。它让每位未经训练的学生充当执法员,所以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比比皆是:早读时,手捧语文书仿佛热爱学习,余光却一直扫视课室内;自习课时,最有趣的事莫过于检查每个人胸前的校徽,用初中校服浑水摸鱼的行为便暴露无遗;晚自习时,假装检查完毕准备路过,却突然返回,使应付检查而放松警惕的同学原形毕露。当值日生,在一些学生眼中,就如同“猫捉老鼠”一样有趣、紧张且刺激。基于同样的理由,我反对学校收编学生会的做法,但由于学生会大体经过筛选,且人数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我无意“推翻”值日生制度,同样我也没有能力创设出一个能够达到如此管理效果的制度。这个制度也许是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最高效的制度(应试教育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要求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它的副作用也是尤为明显的。可是现今,这种副作用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被管理层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更荒谬的是,一些管理人员竟然鼓励“扣分”,制定出一套“扣分”指标,“扣分”人次达不到指标的当周值日班级就要受到惩处;而少数沉迷于“扣分”的学生,则陶醉在权力的游戏中。我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让这头大象无处遁形。
教育的使命有很多,教会学生拥有权力的好处,以及如何运用权力,从来不是其中之一。
编后语:
如果屏幕前的你同为佛山一中的同学,我希望当你有幸担任值日工作时,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思考这样做对你、对他人是否有益,这样做又是否出于行使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学生作出扣分行为时是为年级的发展考虑的,如果你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希望你能坚定地走下去,我以上的内容,权当不同观点的思维碰撞。
来源:
¹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83/
²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斯坦福监狱实验
³http://www.prisonexp.org/conclusion
无关的探讨:
值日生制度同样催生了许多荒谬之处。如:为了在早读取得高分,许多班级在开着空调的情况下开窗,只为值日生听到的声音更大。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就类似于努力学习只为取得好成绩取悦父母。须知在我看来声音大小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评定早读的效果,早读也并非为值日生而读,且这些行为有损环保的理念。
不少管理人员鼓励晚自习时埋头苦干,不受教室外走动的教师学生的影响。同样荒谬的是,如果允许晚自习时拉紧窗帘,则可以百分之百避免这种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切实的。而这样做显然妨碍了值日生的检查工作,因此形成了“边呼吁学习时不抬头,边要求拉开窗帘”的荒谬场面。可是造成学生分心的,难道不正是门外走动的人员吗?
以上两点独立于原文,希望不影响对原文的思考,也同样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