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个哲学问题!从知识论上来说,此种观点实质上就延续了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于“语言”的认识论————“语言”是私人经验在广义物理世界中的广延,“语言交流”是“人”之间通过联系起某种“共相”来达成理解和交流,这种“共相”是不同私人经验的共同特质。也就是说,此观点认为,交流的本质是“共鸣”。而单就“疼痛”这个命题而言,我们不能坚持说疼痛仍然存在,只是此人感觉不到疼痛。因为疼痛的本质就是感觉疼痛,她感觉不到疼痛,那就没有疼痛。
也就是说,我认为没有经历疼痛的人,不能直观得知“疼痛A”这种感觉,但是他能够正确使用“疼痛”这个语词的表达式,并且能够通过公共观察和心灵状态建构出一个他所谓的“疼痛B”,这种“疼痛B”可以逼近“疼痛A”,并且映射出一种“疼痛C”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