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吧 关注:198,834贴子:1,797,821
  • 2回复贴,共1

大学的本质是学者行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诞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与法国,由学者联合起来组成的地方行会组织,目的在于保护行业利益,反抗地方当局的压迫,遏制教师群体哄抬学费、收受贿赂、敲诈勒索、坑蒙拐骗恶劣行为,共同解决生活难题,集思广益,开拓创新
学者行会面对城市当局的压迫,采取的应对手段主要是集体迁校,这样会给城市当局的财政收入造成严重损失,市内的教师也面临失业风险,所以当学会行会威胁市政当局要集体迁校时,当局往往会做出妥协,停止压迫,甚至授予外来学子以特权以保证他们的学业
学者行会面临教师群体的种种不道德恶劣行径,发明了教师资格证制度(即后来的学位证制度),聘任制度与自由选课制度。由于学生大多是来自欧洲各地的外乡人,而教师群体大多为本地人,具备公民身份,享有特权,所以前来求学的学子倘若独自拜师求学,将面临师生双方地位严重不对等的不利局面,面对教师的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学生很难讨回公道。所以学者行会将孤立的学生个体联合起来,只有接受行会聘任的教师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而因种种不道德或不负责任行为得罪了行会导致被解雇,该名教师将永远失业。当然,当老师的,也不是吃素的,为了报复学生们的咄咄逼人,教师也发明出来结课考试制度来恶心学生
学者行会内部同样也有学生自发组成的各种组织,即“社团”,最重要的社团就是“同乡会”。同乡会旨在保护“同乡”的利益而团结起来,形成组织,在那个年代,社会治安不好,地域偏见盛行,一名远来的学子,孤身来到一座陌生的,不安全且不友好的城市,能且只能相信的估计只有操着同一种口音的“老乡”了。同乡会有着正式组织与正式签章,内部主要职务皆由选举产生(比如投票选出身体强壮者去打群架),负责帮助解决同乡的一些生活问题,当受到歧视与权益侵犯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等等。后来,中世纪晚期,随着大学在欧洲普及起来,人们不用远赴万里才能求学,同乡会也就逐渐消失,但校园内学生自发组成社团组织的风气遗留下来
学院不同于学部。学部是大学内的教育部门,例如基础学部,法学部,神学部,医学部等,很好理解。而学院最初并非高校内的正式机构,只是由富有的人捐款设立,用于给贫苦学生提供住所,其实就是学生宿舍。只是后来校方接管了这些宿舍并强加管理职能,逼迫学生上课、写作业,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有些条件不差的学生也被家长送进了“学院”,藉此希望学院能督促孩子们的学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16 08:39回复
    一个独立、自由且开放的教育环境是有制度做保障的,而优越制度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土壤,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与人的独立人格、平等契约、民主法治的意识
    作为现代化教育的标志,大学制度完全自发地产生于西方,发展于西方,成熟在西方,相比起中国古代极其失败的教育制度,明显西方在此已经领先到了无可超越的地步,同样,先进的教育制度完全不可能在中国自发地出现,发展并成熟,只能依赖西方的移植,因为中国并没有诞生先进教育制度的社会土壤,也没有足够的有着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人,更缺乏平等契约意识与民主法治意识
    教育如此,其它方面也是一样的,中国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现代文明的,现代文明是西方的专利,是西方文明发展的自然延续,是西方文明绝对先进性的体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6-16 0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