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楚霸王项羽带兵进攻秦朝大将章邯。渡过漳河之后,项羽命令士兵烧掉帐篷、打破做饭的锅、凿沉了船只,表示绝不退却。楚军各个奋勇,秦军不是对手,一败涂地。
这个故事,通常被后世解读为,项羽破釜沉舟的策略,坚定了楚军的战斗意志,使楚军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依靠这种强大的力量,打败秦军。但是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博弈论大师,托马斯·谢林教授,对这一类战例有别具一格的独特解读。
现在假设,楚军没有破釜沉舟,而是按照最普通的方式攻击秦军,并保证退路畅通。秦军面对楚军的进攻,选择有两个:战斗撤退。当秦军选择战斗时,楚军同样有两个选择:战斗撤退。楚军若与秦军同样选择战斗,都不肯撤退,最后双方拼到两败俱伤,兵力所剩无几,如果我们把战斗结束后双方所剩兵力作为各自收益,则双方收益几乎是(0,0);楚军面对秦军的英勇抵抗,觉得局面不利,选择撤退时,秦军乘胜追击,楚军损耗大于秦军,秦军收益大于楚军,双方收益大约是(2,1)。如果秦军面对楚军进攻,选择逃跑,楚军依然有两个选择:追击撤退。楚军选择追击秦军时,秦军损失大于楚军,楚军收益大于秦军,双方收益大约是(1,2);面对逃跑的秦军,楚军却莫名其妙撤退了,对秦军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时候,因为楚军长途跋涉来进攻,退兵损失必然超过秦军,秦军的收益无论如何也高于楚军,双方收益大约是(2,1)。(收益的数值是多少不会对博弈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读者愿意,完全可以把“1”和“2”改成“小”和“大”,或者“不利”和“利”,把“0”改成“损失惨重”之类的,纠结于数字是多少没有意义。)
(“,”前方收益为秦军收益,后方为楚军收益)
通过上方树状图我们能够分析出,秦军既可以选择撤退,也可以选择战斗,但是要获得最高收益2,必须迫使楚军撤退。秦军选择战斗时,楚军撤退的概率,明显大于秦军选择撤退时楚军撤退的概率。因为,当秦军战斗时,楚军撤退获得的收益1,大于战斗获得的收益0,楚军更希望撤退;当秦军撤退时,楚军追击获得的收益2,大于撤退获得的收益1,楚军更希望追击。所以秦军选择战斗的概率要大于选择撤退的概率,秦军的战斗意志就很坚定,从将领到士兵,都希望能够奋勇杀敌,打退楚军,而不会希望自己撤退。楚军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的抵抗会顽强许多。
但是,项羽表示楚军绝不退却,并用破釜沉舟的方法展示决心。撤退的策略,就从楚军的选项里剔除了。树状图就变成下面这样:
(“,”前方收益为秦军收益,后方为楚军收益)
我们看到,秦军无论选择战斗还是撤退,楚军的应对策略只有战斗,秦军与楚军拼死一战时获得的收益0,小于适时撤退获得的收益1。这时候,秦军从将领到士兵,更加倾向于选择撤退作为策略,他们不愿意与楚军展开殊死搏斗,这一定会反映在他们的战斗意志上。一旦遇到困难,秦军先想到的是撤退,而不是坚持。楚军遇到的抵抗,就会微弱很多。项羽破釜沉舟的策略最终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因为提升了楚军的战斗意志,而是因为打击对手的战斗意志。
这种主动剔除掉自己一些策略,缩小自己可选择范围的行为,在现代博弈论中,叫做“承诺”。
托马斯·谢林教授指出,有时做出承诺,会给我们带来博弈优势,因为这种行为也减少了其他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项,使他能够获得更高收益,但是不利于我方的策略,也被剔除了。剔除一些策略后,其他参与人能够选择的收益最高的策略,是有利于我方的策略。在这一案例中,项羽做出了绝不退却的承诺,剔除了自己撤退的策略,使秦军撤退成为应对楚军策略的最佳策略,降低了秦军的战斗意志,最终使自己获利。
我们现在假设,项羽没有破釜沉舟,只是对士兵发表了一通激情四射的演讲,表明不战胜敌军就不撤退的决心,是否能取得与破釜沉舟同样的效果?答案是很确定的,不可能!因为破釜沉舟的行为,代表了一个可信的承诺,项羽通过自毁战船的行动,使楚军失去了退却的能力,即使他想违背承诺,也不存在可以使用的手段,这样的承诺,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而仅仅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承诺,没有使承诺人失去违背承诺的能力,即使他违背了承诺,他的损失也不太大,这种承诺的可信度,就非常低了。
我们可以再举一例,银行发放贷款时,几乎都需要贷款人有相当价值的抵押物,这个抵押物,就是贷款人一定会还钱的可信的承诺,抵押物越值钱,承诺的可信度越高,银行就会越放心的提供贷款。如果没有抵押物,贷款人只是口头表达还款的决心,银行很难根据这个承诺做出借钱给他的决定。没有可信的承诺,需要资金的创业者就借不到钱。不做出承诺,是对他本人十分不利的策略;承诺以后,贷款者和银行实现双赢。
我们再假设,项羽采用了破釜沉舟的策略,但是由于信息传达不畅,章邯并没有收到项羽的承诺,破釜沉舟的策略还会发挥作用么?答案依然是明确的,不可能!因为在章邯看来,项羽依然有撤退的可能,秦军就有通过奋勇作战打退项羽,获得较高的2个收益的机会,章邯就有争取收益的欲望。所以,当对方可能利用承诺限制我方策略的选择范围时,我方合理的应对方法,是破坏沟通渠道。小孩子总是要声嘶力竭地哭泣,是为了故意(装作)听不见别人的说话声,别人的任何承诺对他都不起作用;利用其它地区的警察打击犯罪的效果往往好于利用当地警察,是因为罪犯可能对当地警察做出过某些承诺,使后者在办案时束手束脚;皇帝常常禁止前线统帅私自与敌军沟通,就是担心双方有机会达成某种承诺,导致统帅不能尽力杀敌。
很多人把承诺看作是对自己十分不利的事情,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肯勉强为之。但是托马斯·谢林教授告诉我们,承诺是十分重要的博弈手段,常常将我们带进意想不到的大好局面里。如果有可能的话,把“承诺”与“威胁”两种手段组合使用,完全可以达到《孙子兵法》里讲到的,“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的境界。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讲到“威胁”的用法。谢林教授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博弈论大师之外,还是受美国政府雇佣的国际战略咨询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军事与国际关系领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建树,“承诺”与“威胁”理论,是谢林教授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个故事,通常被后世解读为,项羽破釜沉舟的策略,坚定了楚军的战斗意志,使楚军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依靠这种强大的力量,打败秦军。但是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博弈论大师,托马斯·谢林教授,对这一类战例有别具一格的独特解读。
现在假设,楚军没有破釜沉舟,而是按照最普通的方式攻击秦军,并保证退路畅通。秦军面对楚军的进攻,选择有两个:战斗撤退。当秦军选择战斗时,楚军同样有两个选择:战斗撤退。楚军若与秦军同样选择战斗,都不肯撤退,最后双方拼到两败俱伤,兵力所剩无几,如果我们把战斗结束后双方所剩兵力作为各自收益,则双方收益几乎是(0,0);楚军面对秦军的英勇抵抗,觉得局面不利,选择撤退时,秦军乘胜追击,楚军损耗大于秦军,秦军收益大于楚军,双方收益大约是(2,1)。如果秦军面对楚军进攻,选择逃跑,楚军依然有两个选择:追击撤退。楚军选择追击秦军时,秦军损失大于楚军,楚军收益大于秦军,双方收益大约是(1,2);面对逃跑的秦军,楚军却莫名其妙撤退了,对秦军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时候,因为楚军长途跋涉来进攻,退兵损失必然超过秦军,秦军的收益无论如何也高于楚军,双方收益大约是(2,1)。(收益的数值是多少不会对博弈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读者愿意,完全可以把“1”和“2”改成“小”和“大”,或者“不利”和“利”,把“0”改成“损失惨重”之类的,纠结于数字是多少没有意义。)
(“,”前方收益为秦军收益,后方为楚军收益)
通过上方树状图我们能够分析出,秦军既可以选择撤退,也可以选择战斗,但是要获得最高收益2,必须迫使楚军撤退。秦军选择战斗时,楚军撤退的概率,明显大于秦军选择撤退时楚军撤退的概率。因为,当秦军战斗时,楚军撤退获得的收益1,大于战斗获得的收益0,楚军更希望撤退;当秦军撤退时,楚军追击获得的收益2,大于撤退获得的收益1,楚军更希望追击。所以秦军选择战斗的概率要大于选择撤退的概率,秦军的战斗意志就很坚定,从将领到士兵,都希望能够奋勇杀敌,打退楚军,而不会希望自己撤退。楚军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的抵抗会顽强许多。
但是,项羽表示楚军绝不退却,并用破釜沉舟的方法展示决心。撤退的策略,就从楚军的选项里剔除了。树状图就变成下面这样:
(“,”前方收益为秦军收益,后方为楚军收益)
我们看到,秦军无论选择战斗还是撤退,楚军的应对策略只有战斗,秦军与楚军拼死一战时获得的收益0,小于适时撤退获得的收益1。这时候,秦军从将领到士兵,更加倾向于选择撤退作为策略,他们不愿意与楚军展开殊死搏斗,这一定会反映在他们的战斗意志上。一旦遇到困难,秦军先想到的是撤退,而不是坚持。楚军遇到的抵抗,就会微弱很多。项羽破釜沉舟的策略最终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因为提升了楚军的战斗意志,而是因为打击对手的战斗意志。
这种主动剔除掉自己一些策略,缩小自己可选择范围的行为,在现代博弈论中,叫做“承诺”。
托马斯·谢林教授指出,有时做出承诺,会给我们带来博弈优势,因为这种行为也减少了其他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项,使他能够获得更高收益,但是不利于我方的策略,也被剔除了。剔除一些策略后,其他参与人能够选择的收益最高的策略,是有利于我方的策略。在这一案例中,项羽做出了绝不退却的承诺,剔除了自己撤退的策略,使秦军撤退成为应对楚军策略的最佳策略,降低了秦军的战斗意志,最终使自己获利。
我们现在假设,项羽没有破釜沉舟,只是对士兵发表了一通激情四射的演讲,表明不战胜敌军就不撤退的决心,是否能取得与破釜沉舟同样的效果?答案是很确定的,不可能!因为破釜沉舟的行为,代表了一个可信的承诺,项羽通过自毁战船的行动,使楚军失去了退却的能力,即使他想违背承诺,也不存在可以使用的手段,这样的承诺,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而仅仅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承诺,没有使承诺人失去违背承诺的能力,即使他违背了承诺,他的损失也不太大,这种承诺的可信度,就非常低了。
我们可以再举一例,银行发放贷款时,几乎都需要贷款人有相当价值的抵押物,这个抵押物,就是贷款人一定会还钱的可信的承诺,抵押物越值钱,承诺的可信度越高,银行就会越放心的提供贷款。如果没有抵押物,贷款人只是口头表达还款的决心,银行很难根据这个承诺做出借钱给他的决定。没有可信的承诺,需要资金的创业者就借不到钱。不做出承诺,是对他本人十分不利的策略;承诺以后,贷款者和银行实现双赢。
我们再假设,项羽采用了破釜沉舟的策略,但是由于信息传达不畅,章邯并没有收到项羽的承诺,破釜沉舟的策略还会发挥作用么?答案依然是明确的,不可能!因为在章邯看来,项羽依然有撤退的可能,秦军就有通过奋勇作战打退项羽,获得较高的2个收益的机会,章邯就有争取收益的欲望。所以,当对方可能利用承诺限制我方策略的选择范围时,我方合理的应对方法,是破坏沟通渠道。小孩子总是要声嘶力竭地哭泣,是为了故意(装作)听不见别人的说话声,别人的任何承诺对他都不起作用;利用其它地区的警察打击犯罪的效果往往好于利用当地警察,是因为罪犯可能对当地警察做出过某些承诺,使后者在办案时束手束脚;皇帝常常禁止前线统帅私自与敌军沟通,就是担心双方有机会达成某种承诺,导致统帅不能尽力杀敌。
很多人把承诺看作是对自己十分不利的事情,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肯勉强为之。但是托马斯·谢林教授告诉我们,承诺是十分重要的博弈手段,常常将我们带进意想不到的大好局面里。如果有可能的话,把“承诺”与“威胁”两种手段组合使用,完全可以达到《孙子兵法》里讲到的,“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的境界。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讲到“威胁”的用法。谢林教授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博弈论大师之外,还是受美国政府雇佣的国际战略咨询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军事与国际关系领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建树,“承诺”与“威胁”理论,是谢林教授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