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吧 关注:9,360贴子:42,731
  • 12回复贴,共1

南方人物周刊:沈从文后半生,大时代的孤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才看到这篇文章,写得很全面,因此转载到吧里来,供沈老爱好者参考。
这篇文章也勾起了自己大学时许许多多跟沈老相关的故事……岁月不饶人,可那些往事却历历在目……
不多说,先赏文。


IP属地:浙江1楼2016-07-19 15:13回复

    一九五九年,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


    IP属地:浙江4楼2016-07-19 15:16
    回复
        【早年的生命密码】
      病情好转后,沈从文到新成立的历史博物馆工作,转攻古代工艺美术史。对于放弃写作,他并不惋惜,“有的是少壮和文豪,我大可退出,看看他人表演”。又说工美史的研究,“目下你们还来不及注意,过三五年就会承认的。”对即将开始的新事业,他充满了自信。
        这份自信和热忱当中,埋藏着早年生活中的点滴“密码”:
        在湘西部队当兵时,沈从文一个月大概领3块钱的补贴,但有谁能够想象,在这个小兵的包袱里,有一份厚重的“产业”:一本值6块钱的《云麾碑》,5块钱的《圣教序》,值两块钱的《兰亭序》,值5块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
        张新颖介绍,在《从文自传》里面,曾特别写到他20岁的时候,在“湘西王”陈渠珍身边为其保管书画、青铜器、古书,“所以他闲着没事的时候要给陈晒书,清点文物,他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烈的感情。”
        从湘西来到北平,青年沈从文方向未定,历史、文物、美术等书籍却是他的阅读之重。抗战时寓居云南,他也对西南文物中一些为历史和现代学人所忽略的东西情有独钟。
        汪曾祺回忆:“我在昆明当他的学生的时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谈文学的时候,远不如谈陶瓷、谈漆器、谈刺绣的时候多。他不知从哪里买了那么多少数民族的挑花布。沏了几杯茶,大家就跟着他对着这些挑花图案一起赞叹了一个晚上。”
        张新颖用大量事实和实例证明,倾心杂文物研究,是沈从文自主而非被动的选择。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这篇文章里,沈从文便透露了这个选择漫长的“潜伏”历程:
        我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生命其实是很奇妙的,他自己也不知道留了那么大的一个密码,到他后半生的时候,这个线索就非常清楚了。”张新颖说。


      IP属地:浙江5楼2016-07-19 15:16
      回复
          【与“二王”的忘年交】
          虽然得不到单位、同行,甚至家人的全然理解,沈从文却在后辈同道身上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1953年,朝鲜停战,志愿军军人王[予予]第一次到北京,有一天一个人去看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他记得很清楚:
          我刚一进门,一个穿着白衬衫的五十来岁的人就站起来,跟着我看,然后就跟我讲。那是铜镜展柜,唐宋的铜镜,几十面,一个柜子。这一个柜子就给我讲了两三个小时,使我非常感动。两个人约好了第二天再来看。我就这样一个星期看完了这个西朝房……那个时候我有许多问题,对文物可以说一窍不通,这位讲解员就非常耐心给我讲,就像教幼儿园的孩子一样。……
          我一直没有问老先生是什么人,什么名字,越来越不好问。到分手的时候就非问不可啊。我说:“这么多天你陪我,我一直张不开口问你尊姓大名。我非常感谢你花了这么多时间。”他说他是沈从文,我吃一大惊。
          一个解说员和一个参观者的相遇,在张新颖眼中,实在是一个太过朴实、温暖、美好的故事。不仅如此,王[予予]在沈从文的参谋下选择工作单位,进了中科院考古所;对沈从文而言,他后来的研究工作也有了重要的臂膀。据说沈从文临去世几年,王㐨去看老先生,从来不敢进屋,就站在门外看着。因为沈从文“一见了他就会哭”。
          王亚蓉最早是学绘画出身,经王[予予]介绍也到了考古所。沈从文原想把她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征得历博默许后,王亚蓉想尽办法得到了原单位的调动批准,不料历博领导不让她与沈一起工作,而让她到馆里摹古画。王亚蓉不愿让老人寒心,选择了拒绝。因为原单位已停薪留职,历博又不肯接收,王亚蓉有半年时间只能依靠沈先生每月个人资助的20元解决生活问题。
          半路出家的“二王”白天在考古所工作,下班后准时到达沈从文东堂子胡同的小屋,仿佛从事第二职业。沈从文去世后,他的服饰研究事业也由他们来承传。“沈从文做的很多笔记字迹难以辨认,如果没有王[予予],《沈从文全集》中的文物部分不知如何才能面世。”张新颖深为感慨。“很奇妙,跟同辈不能讲的东西,跟下一辈可以。所以他们才是最理解沈从文的人啊!”
          这种关系,就好似鲁迅之于萧军、萧红,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跨代之交”的色彩。而这一抹色彩,成了沈从文后半生极为难得的亮色。


        IP属地:浙江7楼2016-07-19 15:17
        回复

          沈从文八十岁重访自己出生的凤凰旧居。


          IP属地:浙江13楼2016-07-19 15:20
          回复
              文学博士凌宇为写《沈从文传》,1984年6月接连有十余日和沈从文长谈。他常常说出一篇待验证的作品名称,沈从文摇摇头:“记不得了。”凌宇便复述作品的内容。还不等他说完,沈先生便孩子一样天真地拍起手来:“是我的,是我的!”
              年纪渐长的“老顽童”爱笑,但也越来越容易流泪。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85年,某杂志社的几个人来采访,问起“文革”的事。沈从文说,“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来访者中有一个女孩子,走过去拥着老人的肩膀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没想到的是,沈从文抱着这位女记者的胳膊,嚎啕大哭。
              黄永玉在80年代曾得到一大张将近六尺的拓片,那是沈从文为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某部属的殉职书写的碑文。字体俊秀而风神透脱之极。黄苗子看了说:“真不可思议!要说天才,这就是天才;这才叫作书法!”
              书写时间是民国十年,即1921年,那时沈从文19岁。
              黄永玉把拓片带给表叔看,沈从文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黄妻安慰他:“表叔,不要哭。你19岁就写得那么好,多了不得!是不是?你好神气!永玉六十多岁也写不出……”
              黄永玉描述,“(表叔)他转过眼睛看着我,眼檐一闪一闪,他一定在笑……”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发作。神智模糊之前,他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最后的话。
              晚上8时30分,他静静地走了。
              葬礼遵其遗嘱未放哀乐,而改放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他生前最喜爱的音乐。


            IP属地:浙江14楼2016-07-19 15:20
            回复

                在受访过程中,张新颖不断提及新书封面上沈从文的亲笔画,那也是让他极为动容的一个细节——1957年5月,沈从文在上海出差。他依照从窗口望见情景画了3幅速写:在红旗、歌声和锣鼓的海之外,一艘艒艒船还在做梦。一个人拿着个网兜捞鱼虾。网兜不过如草帽大小,除了虾子谁也不会入网。奇怪的是他依旧捞着。
                在五一劳动节的日子,黄浦江的宏大潮流汇集和裹挟着人群轰隆而过,沈从文的眼睛依然能够偏离开去,发现一个小小的游离自在的生命存在,并且心里充满温热的兴味和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新颖慨叹,其实沈从文就是那个小小的艒艒船里的人,“总而言之不醒”,醒来后也并不加入到“一个群”的“动”中去,只是自顾自地捞那小小的虾子——投入到他后半生倾注无限热情的杂文物研究中。
                “为什么很多比沈从文更有才华的人都浪费掉,而沈从文可以留下故事?这是我的书最想关心的东西。很多人都觉得,时代的力量太强大了,其实不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跟他的时代构成非常有意义的关系。在我眼里,沈从文当然有他的才华,但是沈从文也是一个普通 人。重要的是,他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做出了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构成了历史的意义。”张新颖说。


              IP属地:浙江16楼2016-07-19 15:22
              回复
                  (参考资料:张新颖著《沈从文的后半生》,吴世勇著《沈从文年谱》,凌宇著《沈从文传》,金介甫著《沈从文传》,陈徒手著《人有病 天知否》,黄永玉《黄永玉谈沈从文》,《助手谈沈从文(一) ——王㐨王亚蓉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燕舞《那个像沈从文的张新颖》,豆瓣icancu发表的《沈从文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洪烛《沈从文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搜狐文化频道专题《边城突围:沈从文的后半生》)


                IP属地:浙江17楼2016-07-19 15:22
                回复
                  很喜欢沈从文那句话。对政治无信仰,对生活极关心。。。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07-24 23:38
                  收起回复
                    沈老是个很坚持的人,如果灵魂不自由,宁可不写,但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能不觉得悲哀吗?一直到晚年,一旦触到这根神经,往往难以自制,难以释怀,几十年的创作才华啊!沈老又是一个极有道德操守的人,当年他不惜得罪国民党,倾力帮过丁玲,后来丁玲小人得志,晚年还用最恶毒的文字攻击沈老,真是无耻,沈老只是保持沉默。钱钟书也早就讽刺沈老乡下人,没文化,可笑他自己一辈子只会讽刺挖苦刻薄人,巴结权贵,假清高。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6-07-26 0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