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鱼
作者:@夜千寻
【本篇】
《子非鱼》
彼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地间有一扁舟行过,船上站着一个精壮黝黑的汉子,一声高亢嘹亮的渔歌,在芦苇丛间惊起一片翩然飞舞的芦花,那水面瞬间像落了一层雪。
有人从乌篷船中伸出一只手来,苍白的手指骨节分明,虽不似那汉子一般掌心落满老茧,却也显得修长而有力。
汉子停下手中的船桨,眼见那只手拨开眼前的帷帐,一个书生从船舱里走了出来。
年轻的汉子忍不住再次打量的人,毕竟在这偏僻的乡野溪间,能生的这般眉目清秀的男子,实在少见。
但见那书生一袭青衫,头上一方儒巾,只在俊逸中透出些许文雅,格外彬彬有礼。他一挥衣袖,双手负于背后,似乎是被船里那狭小的空间禁锢得久了,不自觉地舒展筋骨。
汉子见书生站在船头出神,深邃的目光藏在袅袅的烟气中,不知所踪。午后的阳光已经早早爬上了他古铜色挺拔的脊梁,将流连不去的汗珠和雨水晾晒干净。
“学究,你瞧,这天终于放晴了。”阮小七单手倚着一支船桨,神采奕奕。
书生无言,只望着这眼前的万里无云。他还记得,多年前他落第之时,也曾路过这样一个安静的村落,眼看着阳云密布,他不觉加快了脚步,不想险些一步踏错——这路边哪里来的谷子?
书生惊得一个趔趄,退后几步。一个老者掀开草帽的帽檐,似带着几分醉意看了他一眼,而后继续不紧不慢晒着他脚边那一地金黄的稻谷。
“老人家,此处眼看雷雨将至,快些把粮食收起来吧!”他上前劝阻道。
“此处虽为雨村,但雨总是要停的。”那老人闭目养神,并不为所动,安然若定。
“此言差矣,若当真下雨,您这一年的心血,岂不毁于一旦?”书生一时心急如焚,正不知如何是好,忽闻一声惊雷乍响,他抬起头,不远处的天边云层翻滚,阴风阵阵,瓢泼大雨倾盆而至。而他所在的一方天地,依旧晴朗如初。
“你虽知风雨将至,却不知何处会下雨,又有何用?”
老人抓起地上的一把稻谷,又任其从手掌指间如流沙般滑落。
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时候,人要走过很多漫长的路,才能知晓自己该走哪条路。
但愿还来得及。书生立刻行礼,拜眼前这个垂垂老矣的高人为师。
当年的书生,名叫吴用。
从那以后星月流转,他眼中的神采亦可见如月般阴晴圆缺的变化,更多了一分如夜的深沉。如今,他却只是东溪村的一位教书先生。
“小生只盼着,待到时机成熟那日,也是如此吧。”吴用望着头上的一片青天,将昔日所学,在心中一一推算,轻声自语道。只知他看惯了孩童的天真无邪,若非心中正筹划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七从未见过学究的神色如此凝重。
阮小七歪着脑袋,饶有兴致地看着那缓缓踱步的教书先生。他还记得,吴学究到此处说服他们兄弟三人时的情景:
那时,学究的脸上虽是意味不明的笑意,却也有难得的认真,眉宇间少许的孩子气,让人不禁就在那番志在必得的游说后,对他所托之事义不容辞。
两个人的心绪原本并不在一处,耳边忽然传来类似拍打的水声,吴用回过神来,发现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竹篓,篓中一尾金色的鲤鱼,鳃部一张一合,抽搐地扭动着。
小七顺着学究的目光看了那鱼里鱼一眼,解释道:“这鲤鱼原是特地为学究备下的,如今二哥让我带出来,兴许能换些银钱。”
说话间,那水声变得有些闷了,二人回头,才发现鲤鱼已经跳出了竹篓,在甲板上继续痛苦地抽动着。
若身处困顿,便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逃出生天,殊不知往往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毫无意义的反抗在旁人眼里或许甚是可笑,但若未曾放手一搏过,又怎知并无转机呢?
小七正要把那鲤鱼收回,却被吴用拦住,他眼见着学究上前几步,俯身把鲤鱼捧在掌心,来一到船边,而后一松手,那鱼便落入水中。
小七愣了一下,随即笑得爽朗:“也罢,鱼儿入了水,总归自在些。”
“放他回去,实则是将他置于更多的凶险啊。”吴用思忖着,谁知这水中是一方宁静,还是另一番危机四伏呢?虽然祸福难测,他到底没有自甘平庸下去。
多年后,他已为梁山军师。在众人眼中,他一贯凛然立于战场之上,面色平静如水。
曾经有个名叫一清的道人,与他并肩在一场恶战后的满目疮痍里,推心置腹。一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慨之后,他一句“未曾有悔。”令道士无言以对,只得心生无限叹惋,转身拂袖而去。
将时光稍加推移,吴用记起,几年前,他也是这样一身道袍,将那伏笔玄机藏于诗文之中,算计拿捏之间,便能令人家破人亡。
然而,他算的出别人的下场,却算不出自己的结局。若能重新来过,他定然会在山间道旁,拦住那书生的去路,问上一问,倘若他能算得那书生的前程,当年的自己是否还会如此这般决绝,即使如今这般无路可退,也断然不会回头?
“学究!”追忆往事总是令人恍惚,惊觉有人唤他,吴用方才回过神来。不远处,小七正一瘸一拐地朝他走来,声音里满是伤痕累累的疲惫。
在外征战多年,身为一军之师,他从未有过像此刻看到小七时的伤感与悲怆。他郑重地拍了拍小七,那汉子浑身是伤,单薄的衣衫上沾满血污。
吴用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这一路走来,他的手上,也不再是当年轻抚于鱼鳞时留下的气味,而是满手兄弟们的血腥。
“多年来,小生时常夜不能寐,毕生我梁山壮大之时,兄弟们亦能鱼跃龙门。”吴用咬破食指,在阮小七掌心的生命线划过,留下一道清浅而鲜艳的痕迹。
他终于了然,自己或许未悔。正如当年,他将那鲤鱼放回水中时所想,只愿它能为自己寻得一条生路。
都道是如鱼得水,这十几年来,吴用不惜将心血汇成梁山那方圆八百里的江河,却并非是为了换得一位明主,只因鱼离了水,毕生所求的一切乃至身家性命都会随之消亡殆尽。
曾有劲敌于阵前叫骂,痛斥吴用心如蛇蝎。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不容置疑地步步向前。即使命盘已定,果然如蛇咬尾一般,走向了自行了断,死得如一条干涸的鱼那般折磨,他亦坦然如初。毕竟,人活一世,能百转千回至命途的尽头,又何尝不是一种,如高悬于夜空中央的明月一般的圆满呢?
作者:@夜千寻
【本篇】
《子非鱼》
彼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地间有一扁舟行过,船上站着一个精壮黝黑的汉子,一声高亢嘹亮的渔歌,在芦苇丛间惊起一片翩然飞舞的芦花,那水面瞬间像落了一层雪。
有人从乌篷船中伸出一只手来,苍白的手指骨节分明,虽不似那汉子一般掌心落满老茧,却也显得修长而有力。
汉子停下手中的船桨,眼见那只手拨开眼前的帷帐,一个书生从船舱里走了出来。
年轻的汉子忍不住再次打量的人,毕竟在这偏僻的乡野溪间,能生的这般眉目清秀的男子,实在少见。
但见那书生一袭青衫,头上一方儒巾,只在俊逸中透出些许文雅,格外彬彬有礼。他一挥衣袖,双手负于背后,似乎是被船里那狭小的空间禁锢得久了,不自觉地舒展筋骨。
汉子见书生站在船头出神,深邃的目光藏在袅袅的烟气中,不知所踪。午后的阳光已经早早爬上了他古铜色挺拔的脊梁,将流连不去的汗珠和雨水晾晒干净。
“学究,你瞧,这天终于放晴了。”阮小七单手倚着一支船桨,神采奕奕。
书生无言,只望着这眼前的万里无云。他还记得,多年前他落第之时,也曾路过这样一个安静的村落,眼看着阳云密布,他不觉加快了脚步,不想险些一步踏错——这路边哪里来的谷子?
书生惊得一个趔趄,退后几步。一个老者掀开草帽的帽檐,似带着几分醉意看了他一眼,而后继续不紧不慢晒着他脚边那一地金黄的稻谷。
“老人家,此处眼看雷雨将至,快些把粮食收起来吧!”他上前劝阻道。
“此处虽为雨村,但雨总是要停的。”那老人闭目养神,并不为所动,安然若定。
“此言差矣,若当真下雨,您这一年的心血,岂不毁于一旦?”书生一时心急如焚,正不知如何是好,忽闻一声惊雷乍响,他抬起头,不远处的天边云层翻滚,阴风阵阵,瓢泼大雨倾盆而至。而他所在的一方天地,依旧晴朗如初。
“你虽知风雨将至,却不知何处会下雨,又有何用?”
老人抓起地上的一把稻谷,又任其从手掌指间如流沙般滑落。
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时候,人要走过很多漫长的路,才能知晓自己该走哪条路。
但愿还来得及。书生立刻行礼,拜眼前这个垂垂老矣的高人为师。
当年的书生,名叫吴用。
从那以后星月流转,他眼中的神采亦可见如月般阴晴圆缺的变化,更多了一分如夜的深沉。如今,他却只是东溪村的一位教书先生。
“小生只盼着,待到时机成熟那日,也是如此吧。”吴用望着头上的一片青天,将昔日所学,在心中一一推算,轻声自语道。只知他看惯了孩童的天真无邪,若非心中正筹划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七从未见过学究的神色如此凝重。
阮小七歪着脑袋,饶有兴致地看着那缓缓踱步的教书先生。他还记得,吴学究到此处说服他们兄弟三人时的情景:
那时,学究的脸上虽是意味不明的笑意,却也有难得的认真,眉宇间少许的孩子气,让人不禁就在那番志在必得的游说后,对他所托之事义不容辞。
两个人的心绪原本并不在一处,耳边忽然传来类似拍打的水声,吴用回过神来,发现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竹篓,篓中一尾金色的鲤鱼,鳃部一张一合,抽搐地扭动着。
小七顺着学究的目光看了那鱼里鱼一眼,解释道:“这鲤鱼原是特地为学究备下的,如今二哥让我带出来,兴许能换些银钱。”
说话间,那水声变得有些闷了,二人回头,才发现鲤鱼已经跳出了竹篓,在甲板上继续痛苦地抽动着。
若身处困顿,便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逃出生天,殊不知往往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毫无意义的反抗在旁人眼里或许甚是可笑,但若未曾放手一搏过,又怎知并无转机呢?
小七正要把那鲤鱼收回,却被吴用拦住,他眼见着学究上前几步,俯身把鲤鱼捧在掌心,来一到船边,而后一松手,那鱼便落入水中。
小七愣了一下,随即笑得爽朗:“也罢,鱼儿入了水,总归自在些。”
“放他回去,实则是将他置于更多的凶险啊。”吴用思忖着,谁知这水中是一方宁静,还是另一番危机四伏呢?虽然祸福难测,他到底没有自甘平庸下去。
多年后,他已为梁山军师。在众人眼中,他一贯凛然立于战场之上,面色平静如水。
曾经有个名叫一清的道人,与他并肩在一场恶战后的满目疮痍里,推心置腹。一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慨之后,他一句“未曾有悔。”令道士无言以对,只得心生无限叹惋,转身拂袖而去。
将时光稍加推移,吴用记起,几年前,他也是这样一身道袍,将那伏笔玄机藏于诗文之中,算计拿捏之间,便能令人家破人亡。
然而,他算的出别人的下场,却算不出自己的结局。若能重新来过,他定然会在山间道旁,拦住那书生的去路,问上一问,倘若他能算得那书生的前程,当年的自己是否还会如此这般决绝,即使如今这般无路可退,也断然不会回头?
“学究!”追忆往事总是令人恍惚,惊觉有人唤他,吴用方才回过神来。不远处,小七正一瘸一拐地朝他走来,声音里满是伤痕累累的疲惫。
在外征战多年,身为一军之师,他从未有过像此刻看到小七时的伤感与悲怆。他郑重地拍了拍小七,那汉子浑身是伤,单薄的衣衫上沾满血污。
吴用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这一路走来,他的手上,也不再是当年轻抚于鱼鳞时留下的气味,而是满手兄弟们的血腥。
“多年来,小生时常夜不能寐,毕生我梁山壮大之时,兄弟们亦能鱼跃龙门。”吴用咬破食指,在阮小七掌心的生命线划过,留下一道清浅而鲜艳的痕迹。
他终于了然,自己或许未悔。正如当年,他将那鲤鱼放回水中时所想,只愿它能为自己寻得一条生路。
都道是如鱼得水,这十几年来,吴用不惜将心血汇成梁山那方圆八百里的江河,却并非是为了换得一位明主,只因鱼离了水,毕生所求的一切乃至身家性命都会随之消亡殆尽。
曾有劲敌于阵前叫骂,痛斥吴用心如蛇蝎。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不容置疑地步步向前。即使命盘已定,果然如蛇咬尾一般,走向了自行了断,死得如一条干涸的鱼那般折磨,他亦坦然如初。毕竟,人活一世,能百转千回至命途的尽头,又何尝不是一种,如高悬于夜空中央的明月一般的圆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