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独一代”逐渐为人父母,而生养二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已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演变成隔代教育家庭。一方面,隔代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祖辈对孩子有爱心,养育孩子有经验,关键是更有时间;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存在着不少弊端。
无论大家认为隔代教育是好还是不好,但基本上都认为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和祖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往往很难统一,并经常会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产生家庭矛盾,甚至出现因为孩子导致子女和老人要断绝关系的个别案例。
隔代教育的三大类:
1、隔代寄养
像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于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由于比较贫困,父母双双需要外地打工,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只有过年过节父母才会回来看望孩子,一般这样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
2、隔代抚养
孩子的父母由于离婚、死亡等原因,只能由祖辈来抚养,照顾他的生活以及学习。这种情况,可能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也容易陷入经济贫困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年迈,没有工作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心有余力不足。
3、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多出现于城市地区,孩子父母因为工作,白天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交给祖辈,由于祖辈都已退休,空闲时间比较多,就由他们带孩子玩、陪伴孩子学习。父母晚上下班再去接孩子。这种情况下,祖辈只是扮演协助者的角色,而孩子父母才是主教育者。
子女与老人有效沟通的“三大法宝”:
当老人的养育观念跟年轻父母不一致时,理智的做法并非针尖对麦芒,而是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过,我们跟老人之间的沟通是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的,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更不要为了孩子的事搞得全家鸡犬不宁。在此总结我们家的一些做法:
1、“谁出面”,是关键。一般来说,老人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会更顺畅,也更容易接受。如果需要跟外公外婆沟通,最好由妈妈出面;如果需要跟爷爷奶奶沟通,当然爸爸出马更合适。由于我们家是长期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所以遇到一些问题时我很少直接跟老人讲,而是通过夫人去说,前提是夫妻双方的观念要一致。
2、先扬,后抑。在跟老人沟通问题之前,先要肯定老人对孩子的用心付出,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毕竟任何人都乐意接受别人的溢美之词,老人也不例外。这样做,可以融洽交流的氛围,舒缓双方的情绪,为后面的问题沟通做好铺垫。
3、善借外力,巧用权威。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同样适用于我们跟老人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在老人面前,别人说的话往往比我们自己说的话管用很多,尤其是带有一些权威的人,比如医生、老师、专家等等。为了让老人转变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外力解决。
无论大家认为隔代教育是好还是不好,但基本上都认为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和祖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往往很难统一,并经常会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产生家庭矛盾,甚至出现因为孩子导致子女和老人要断绝关系的个别案例。
隔代教育的三大类:
1、隔代寄养
像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于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由于比较贫困,父母双双需要外地打工,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只有过年过节父母才会回来看望孩子,一般这样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
2、隔代抚养
孩子的父母由于离婚、死亡等原因,只能由祖辈来抚养,照顾他的生活以及学习。这种情况,可能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也容易陷入经济贫困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年迈,没有工作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心有余力不足。
3、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多出现于城市地区,孩子父母因为工作,白天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交给祖辈,由于祖辈都已退休,空闲时间比较多,就由他们带孩子玩、陪伴孩子学习。父母晚上下班再去接孩子。这种情况下,祖辈只是扮演协助者的角色,而孩子父母才是主教育者。
子女与老人有效沟通的“三大法宝”:
当老人的养育观念跟年轻父母不一致时,理智的做法并非针尖对麦芒,而是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过,我们跟老人之间的沟通是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的,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更不要为了孩子的事搞得全家鸡犬不宁。在此总结我们家的一些做法:
1、“谁出面”,是关键。一般来说,老人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会更顺畅,也更容易接受。如果需要跟外公外婆沟通,最好由妈妈出面;如果需要跟爷爷奶奶沟通,当然爸爸出马更合适。由于我们家是长期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所以遇到一些问题时我很少直接跟老人讲,而是通过夫人去说,前提是夫妻双方的观念要一致。
2、先扬,后抑。在跟老人沟通问题之前,先要肯定老人对孩子的用心付出,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毕竟任何人都乐意接受别人的溢美之词,老人也不例外。这样做,可以融洽交流的氛围,舒缓双方的情绪,为后面的问题沟通做好铺垫。
3、善借外力,巧用权威。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同样适用于我们跟老人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在老人面前,别人说的话往往比我们自己说的话管用很多,尤其是带有一些权威的人,比如医生、老师、专家等等。为了让老人转变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外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