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已经搞不清楚你第一处所说的“铁甲率”到底是“铁甲在全体军队中的装备率(例如:12500人的唐军,7500人披甲,其中有4500领是铁甲,那么结论是36%的现役士兵披铁甲,60%的现役士兵装备铠甲)”,还是我们所应该讨论的“铁甲占所有军需铠甲的比率”问题?
何况哪一处汉简又强调“100%的铠甲都是铁质的”抑或甚至“100%的士兵都披铁铠甲”?考古学家显然也没有拿着个别简牍上若干个例就草率说事,而是针对所有已解读的汉简进行综合统计,尤其是涉及大额库存或装备的信息。
“远多于”具体是多少?这个我们不是作者本人,也不好妄下定论,不过我所能找到的破城子新简有这么一条:
EPT59*183: 木质一,白玄甲十三领,革甲六百五十,铁铠二千七百一十二
该简牍于边塞地区和其他记载边防军活动的汉简一起出土,很明显是一处大额库存抑或前线士兵铠甲装备情况汇总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所记铠甲共3375件,其中铁铠占到了80%以上,数量上显然是“远多于”其他材质的铠甲,这是说明了西北地区铁铠在所有铠甲中所占的比重,和东海郡集簿中反映东南某地库存的铁铠占铠甲总数30%的记载是【等价的概念】。
【然而这并不能反映军队士兵的“披甲率”】,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上述简牍并没有记载有多少士兵在装备这些铠甲,其他我所见过的反映士兵铠甲装备的个例,也是有的发给铠甲,有的未见记载。
汉代的手工业水平不可能远超后世的唐朝,既然唐代鼎盛时也只能供给约60%的士兵铠甲,那么汉朝的平均水平也不太可能超出这个范围。如上述的3375件铠甲可能装备着6000人以上的西北边军,即披甲率56%,这和杨家湾汉俑的步兵披甲率比较符合,后者是西汉初年经济尚困难,披甲率约43%——汉代当然没开天顶星黑科技,【既不可能给100%的士兵都配备铠甲,更不可能给100%的士兵都发铁铠甲。】
然而蒙奸对这种概念的混淆却是贯穿始终的,这也让我很头大:

解释一下:蒙奸这里提到的“袁绍铁甲率是16%”源于以前讨论中他对于袁绍鼎盛时期兵力(战兵数量)的估测:

一般认为袁绍在极盛时拥有六七万到十万兵力(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蒙奸取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有近6万人,再加上后世所引曹操《军策令》所谓“袁本初铠(汉代习惯,“铠”字从金,即专指铁甲)万领”,就算出袁绍部队的所谓“铁甲率”是16%左右。
这样的估算合理性如何,姑且不管。我们总算是弄明白了蒙奸一直挂在嘴边的“铁甲率”指的正是【现役士兵中披挂铁铠甲的比率】,然而他马上一转又把这个跟东海郡武库的记录拿来比——所谓“汉代(西汉)30%的铁甲率”实是指的库存的军用铠甲中铁甲占30%。如此混淆概念就像拿2000年的全国总发电量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和2016年核电占电力来源的比重来对比。
反过来,他又拿这个自己生造出来的“汉代100%铁甲率(按他的说法,是指100%现役士兵都配备铁甲)远超文艺复兴的近古欧洲”来将我的军,你让我说什么好呢?你是自己把自己带进沟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