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吧 关注:3,816贴子:48,081

【第八章】第三节 “自由放任”的丢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国的兴盛是由自由资本主义支撑的,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靠“自由放任”达到兴盛的顶峰,对它来说,“自由放任”是金科玉律,立国的至宝。它第一个闯进“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由此而至于极盛,因此它希望自由资本主义是一个永恒的社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25 10:46回复
    但时代终究变化了,19世纪下半叶,自由资本主义走向终结,“自由放任”过时了。英国人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于是自由放任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被修改。但这样一来,英国赖以成为世界最强的至宝就丢失了,英国不再领世界之先,反而跟随别人行动了。这是它最终丢掉强国地位的根本原因。抛弃“自由放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25 10: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一、理论方面,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的干预,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放任学说,成为19世纪英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在英国思想史上,除了边沁外,洛克、休谟、斯密并不主张彻底的自由放任,任何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从来都不是反国家和无政府的。只是由于英国经济的优势地位,使人们不需要去关注自由放任的适应性问题,而且,自由放任确实是自由主义的精髓,尤其是斯密生活的时代及其之后的一段时期,自由放任似乎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面对19世纪后期的强烈的市场竞争和英国经济优势地位的丧失,以及贫富不均、环境污染等工业化负面问题的加重,古典自由主义因不合形势而受到质疑。英国在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其主流思想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和变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25 10:46
      回复
        实际上,从经济理论上讲,政府采取大量措施影响工业增长,至少在两种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一是只有政府的措施才能改革或消除制度上的障碍,而只有在经过改革的环境里,私人企业才能最有效地分配资源。英国历史上的历次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社会成本与收益和私人成本与权益的重大差异,需要国家采取行动来促进经济增长。像某些特殊行业和项目,如技术训练、教育、水利工程、电力网等,私人投资者可能从中得不到优厚的利润或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它们具有降低其他企业的“外溢经济作用”,应该由政府加以倡导和支持。即使是斯密和李嘉图也不反对国家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在现实层面上,像德国就是依靠国家的支持迅速发展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英国,而且,一旦其他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后,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就会放弃建立贸易保护关税,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思想形成冲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9-25 10:47
        回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和政策主张开始在英国出现。在1880年时,自由放任学说,即认为不干涉是国家对外和对内的最高职责的观点已经过时了。约翰·密尔最先对“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提出了质疑,开始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密尔认为,每个公民享有三大自由: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追求个人知趣的自由和个人之间相互交往和联合的自由。政府具有保障这些自由的责任,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体现这些自由,它就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25 10:47
          回复
            霍布森受霍布豪斯的影响很大,成为自由主义派别中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就意味着罪恶,是现代民族国家最为突出的威胁。它加剧了资本的集中,将剥削、专制和战争带到世界各地,并给自由主义民主制带来了威胁。他尖锐地指出,富人将资本转向国外,并进而主张国家占领那些投资地,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由于国内市场购买力不足,使企业主们积极到国外寻求新市场,并进而要求国家以实力保护他们的贸易。因此,只要改变国民收入的不合理分配,扭转“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帝国主义是可以避免的。霍布森认为,社会福利问题是改变国民收入的不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因此,霍布森支持自由党的社会改革主张。他认为,英国自由党从来没有在理论上或政策上承诺狭隘的“自由放任”式的个人主义,霍布森指出,现在的自由主义已经正式承诺国家的新概念,即国家与个人生活和私营企业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9-25 10:50
            回复
              1936年,约翰·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凯恩斯理论,引起了一场经济学上的“革命”。该理论否定了英国从亚当·斯密就开始的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提出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即通过刺激消费达到充分就业,从而消除贫困。凯恩斯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应随着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进行调整,当经济萧条时,应该降低利率并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起到促进生产和充分就业的目的。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则采取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相反措施。国家的作用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在英国的彻底结束。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9-25 10:50
              回复
                二、帝国方面,无形帝国向有形帝国转变。政治家思想的转变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突出体现在帝国问题上。如上所述,从70年代开始,世界发生了明显变化,英国失去了工业垄断地位,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商品越来越多地挤进国际市场,而且,德国和法国在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俄国也在努力寻找出海口,美国则把拉丁美洲看成是自己的后院,甚至连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也要拼命保护已有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和开放帝国市场是否反而对其他国家有利?英国是满足于无形帝国而坐视其他国家瓜分世界,还是占有殖民地,即使承担负担也在所不惜?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英国两大政党在内政方面并没有大的分歧,争论主要围绕在殖民地问题上,核心的问题就是坚持无形帝国还是有形帝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25 10:5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事实证明,欧洲新强国实行的老殖民政策与英国当时奉行的无形帝国的新殖民政策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因此,英国人对自由党政府奉行的“自由帝国政策”提出了质疑,重建有形帝国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流传的关于格拉斯顿的一则笑话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心理的变化:“格拉斯顿先生掉进了泰晤士河,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如果有人将他救上岸,则将会引发一场灾难。”。实际上,在古典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作为有形帝国的关键人物迪斯雷利,也主张加拿大独立自治,撤回英国在非洲的驻军,放弃南非的殖民地,认为殖民地必须独立,否则将很快成为架在英国人脖子上的“磨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9-25 10:51
                  回复
                    英国情况在变,政治家的思想也在变。迪斯雷利认为,“在一个进步的国家里,变化是不断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应阻挠这些不可避免的变化,而在于这些变化是依照人民的方式、习惯、法律和传统来进行,还是依照抽象的原则、任意的决定和教条来进行。”1872年,迪斯雷利的两次关于帝国问题的演讲,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统治者思想的转变。他在讲话中谴责了自由党的帝国政策,认为无形帝国就是分离帝国,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来决定国家未来的政策,自由党政府的帝国政策是鼠目寸光的表现,“任何一位大臣如果忽视尽可能地重建我们殖民帝国的机会,他就不能说尽到了职责”。所以,拥有强大的帝国是托利党的目标,也是英国宪政的目标。为此,他提出:建立以英国为中心的帝国关税制度,与欧洲和美国的高额关税抗衡;明确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权利与义务,保持相互间经常不断的联系,保证英国享有对尚未占用土地的所有权。迪斯雷利对格拉斯顿政府的指责虽有夸大之词,但他确实抓住了打击自由党的关键性问题,使保守党有形帝国政策与自由党无形帝国政策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迎合了70年代以后英国面对的国际形势以及由此产生的英国人心理上的变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9-25 10:52
                    回复
                      迪斯雷利和格拉斯顿是英国政坛上的老对手,从1868年到1885年的近20年的时间内,这两位外表、语言、性格、政治观点截然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掌权并激烈角逐。这次,迪斯雷利在帝国政策上占据了优势,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1874年的大选中,击败格拉斯顿而上台组阁。19世纪70年代的帝国争论,迪斯雷利占据了上风。但是,有形帝国政策的结果又将英国拉入战争之中。英国人需要帝国,但是并不愿意用战争和生命来换取。1880年大选,格拉斯顿击败迪斯雷利上台组阁,其竞选的法宝竟然是反对迪斯雷利的帝国政策。不过,如果依然执行他的自由帝国政策,显然更不符合现实的国家利益,因为这样做就意味着失去帝国,况且,格拉斯顿本人也承认:“帝国情绪是与每一个英国人与生俱有的”。为此,格拉斯顿上台后的行动,所能做的就是将两者兼顾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9-25 10:52
                      回复
                        保守党与自由党在帝国政策上的争论,虽然核心问题是无形帝国还是有形帝国,但帝国是争论的前提,而不是要不要帝国。实际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帝国的认知并不一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帝国意味着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就业机会和民族的自豪感;对传教士来说,帝国意味着传播福音和西方文明;对商人意味着财富和商机;对军官和殖民地总督来说,意味着个人发迹和升迁;对于政治家来说,帝国与他们的政治前途密切相关,帝国与财富、荣耀、威严和强大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一个主流政治家对帝国的重要性表示过怀疑。可以说,长期的帝国情结已经注入英国的血液中。无论是以前的政治领袖,还是迪斯雷利或格拉斯顿都具有强烈的帝国意识和信念,只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和个人理解上的差别,有的立场激进,有的表现保守,有的偏于理想、着眼于长远,有的长于务实、注重于现实,有的始终如一,有的前后矛盾。从总体上说,保守党是帝国的积极维护者,自由党的帝国热情相对要低。对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海外贸易是它的立国之本,帝国则是维系贸易顺利进行的保证。这应该是全体英国人的共识。从总体上说,英国的对外扩张过程并不特别血腥,有的时候英国人在扩张中的表现确实有点“漫不经心”,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工厂主和商人在拓展新殖民地中走在了前面。英国获得这些殖民地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因此,在为保护殖民地而必须付出代价时,争论以及犹豫就必然出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9-25 10:53
                        回复
                          两党在殖民地问题上的争论隐含了这样一种实质性问题:英国作为一个地理小国,它通过先行一步而取得世界一号强国的地位后,只有通过帝国才能保持其大国地位。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两党只有方式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当英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时候,英国无论采取哪种政策都可以保证其在全世界的贸易优势地位,争论就不明显。但如果国力下降到与其他国家差不多的时候,无形帝国论的基础也就失去了。是坚持思想还是注重利益?政治家必然选择后者。因此,即使有悖于英国传统自由放任思想,有形帝国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9-25 10:54
                          回复
                            三、经济方面,自由贸易政策终止。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如同帝国问题一样,在征收关税问题上,英国统治阶层内部也一直存在争论。但是,自由贸易仍然是英国的主流经济政策,到1931年9月为止,仍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在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英国金本位制已形同虚设,自由贸易再也实行不下去了,英国被迫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9-25 10: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作为调整的一个信号,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禁止英镑出口,将英镑对美元的比率从1:4.86下降到1:3.40,英镑地位削弱。不过,在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后,英国并不善罢甘休,听任英镑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而是迅速成立了以英镑为中心的英镑集团,除加拿大以外的英帝国成员以及其他12个国家参加了这个集团。英镑集团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各成员国的货币与英联邦保持固定比价或相对稳定关系,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以英镑为结算单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9-25 1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