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一开始。曹雪芹就说过:“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因而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并不是想塑造一个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其间拨乱,更不是为了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作者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时又同情她悲剧与不幸的命运。通过薛宝钗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在那个封建社会背景下无可奈何的走向悲剧的过程。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和他深深的感慨。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 “不见奢华,惟觉淡雅”、 “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薛宝钗朴实端庄,行事低调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他那伟大的神来之笔,完美的勾勒出一个标准型的封建淑女形象。然而作者的匠心独运,并不仅仅表现在这里。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更加用心,我们透过作者对薛宝钗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就能体会出来。作者正是从这一形象的根本特点出发,根据人物主要性格和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使其有着突出鲜明形象,还绕围这一基本形象特征有着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和细致的刻画描写,因而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这也是作者提出“风月宝鉴”的意义,就是他在塑造一个人物性格的时候,充分表现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因而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薛宝钗这一《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最为复杂的艺术形像。
在《红楼梦》人物中,薛宝钗有很多优点。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宽容大度、安分稳重、端庄贤淑等等。下面就薛宝钗性格中几个重要的特征来进行解析。
一、薛宝钗的“博”
随着作者对薛宝钗人物描写的不断展开,我们可以看到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 博学多才。薛宝钗因为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薛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的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通过薛宝钗,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时,寄托他那真挚而又复杂的感情,作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有着不同寻常的喜爱。
二、薛宝钗的“淡”
薛宝钗虽然身处尘世,为尘世繁杂所烦扰,可是薛宝钗内心中却有着不寻常的高洁个性,时时刻刻有着向往世外之心。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有薛宝钗最经典的海棠诗,最能体现薛宝钗为人处世的性格和孤高自洁的个性。诗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了薛宝钗端凝庄重,一语双关,既写自己珍爱海棠,又自我珍惜,刻画着薛宝钗那一份矜持的性格。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一句话采用倒装,写薛宝钗自洁自厉,洗掉胭脂的色彩表明薛宝钗素爱清雅,“冰雪魂”喻指海棠的精魄犹如冰雪洁白,又是薛宝钗自喻高洁的个性。薛宝钗从海棠关和自己,以花写人,反应她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稳重,端庄与宁静淡雅,是薛宝钗自诩高洁个性的内心世界。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一句话极富哲理。正如老子“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所要表达的心境一样,务实不求虚,平淡求实不浮夸,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之处。薛宝钗向来都是朴实平淡和低调处世,因为“淡极”,薛宝钗不求虚华奢侈,只为朴实清淡。这也是薛宝钗的一个很突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圆滑世故,很会做人和为人处世。
在贾府这个杂乱浑浊、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谨守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同时,薛宝钗又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因为端庄,薛宝钗待人宽厚、为人谦恭。赵姨娘尖酸刻薄,薛宝钗却能舒心忍让;贾府上上下下势利争财,薛宝钗却广施小恩小财,遍布恩惠;林黛玉嘴上不饶人,孤高自傲,占尽风光;薛宝钗却低调处事,细心处理人际关系,不偏不倚;王熙凤极力敛财,不择手段,薛宝钗却处处为他人着想,关心身边的亲人姊妹;别人为一时一事纷争不休,薛宝钗却时时刻刻与世不争。正因为薛宝钗这种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使得薛宝钗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也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这就是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精髓所在。
“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薛宝钗在讽刺贾宝玉和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因为无故寻愁觅恨,做出了许许多多世人无法理解的呆子行径。林黛玉自怜自叹,经常悲叹自己身世,忧愁不已。因而薛宝钗说他们怎么能够“白玉无瑕”?表现薛宝钗内心深处那一份豁达开朗的心境。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是薛宝钗从海棠回到自己,这是一种自然之境,是薛宝钗沉稳端庄的表现。
二、薛宝钗的“冷”
相对于林黛玉的诗意和感性的美,薛宝钗的美是一种理性和世俗的并在。薛宝钗因为理性,因而显现出来更多的是淡漠。薛宝钗有着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无情。然而,如果你能深入到薛宝钗内心的深处,体会那一层冷漠的心境,你就会发现,薛宝钗正因为理智,才有着不同于寻常人的人生境界,有着高于寻常人的道德境界。有句谚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因为我们没有用一个更高的道德境界来衡量薛宝钗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才无法理解她内心深处那一份冰冷的淡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正因为有这份豁达的精神境界,他才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薛宝钗也正因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才把脆弱的一面掩藏起来,化处世苍凉的悲伤为力量,坦然面对,用坚强的一面把快乐和开心展示给所有的人,守护着她周围的亲人、姊妹。
薛宝钗因为有了这份不同于寻常人的淡漠与理性,她才会做一些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与无情。在书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金钏儿投井自尽后,薛宝钗表现极为冷淡,书中写道:
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正因为薛宝钗有了这一份淡漠之境,看透了人生的悲欢无常,看透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黑暗,因而与其为死去的人故作伤心怜悯,博取王夫人廉价的同情,还不如退而取之,为死去的人做点好事,也让王夫人好过一点。薛宝钗更看重的是现实,关心着身边真实的人和更实在的事务。正因为薛宝钗有寻常人无法理解的冷漠,有着参透生死的乐观态度,因而她也就不被寻常人所理解。
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呆霸王薛蟠因为调戏柳湘莲而痛遭毒打,香菱都哭了,薛姨娘也心疼发狠,只有薛宝钗保持着她平常惯有的那一份淡漠,她依然保持着清醒理智。书中写道:
宝钗忙劝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酒后反脸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子打,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的。妈不过是心疼的缘故。要出气也容易,等三五天哥哥养好了出的去时,那边珍大爷琏二爷这干人也未必白丢开了,自然第备个东道,叫了那个人来,当着众人替哥哥赔不是认罪就是了。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薛姨妈听了道:“我的儿,到底是你想的到,我一时气糊涂了。”宝钗笑道:“这才好呢。他又不怕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
正因为薛宝钗有这一份不同寻常的冷淡心境,就决定了薛宝钗的有着更加务实、清醒理智的态度。这份冷漠让她时刻保持着理智的心态,能够从现实出发,看透世态人情的本质,找到应对的方法。
关于薛宝钗的冷漠性格的塑造,曹雪芹别有用心。不仅在文中多处对薛宝钗的冷漠的性格进行详尽的描写,还让薛宝钗抽到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自始至终都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和冷静不仅使薛宝钗更显品格端方的性格特征,也给薛宝钗笼上了冷漠无情的色彩。
在书中第六十七回《馈土物颦卿念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还对薛宝钗的冷漠进行另一番的详尽描写。因为听说尤三姐自戕了,柳湘莲也削发出家,不知所踪。薛姨妈听到了甚为叹息,连呆霸王薛蟠也伤心不已,而只有薛宝钗并不在意。书中写道: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妈所为的是因有救哥哥的一段好处,故谆谆感叹。如果他两人齐齐全全的,妈自然该替他料理,如今死的死了,出家的出了家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损了自己的身子。倒是自从哥哥起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来回几个月,妈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不然,倒叫他们看着无礼似的。”
可以看出,薛宝钗有着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无情,然而种冷漠却源于她内心深处那份理性与现实。因为薛宝钗的博知广智,博览群书以及她目睹社会的黑暗,使她更清楚的看清了社会现实,切身感受到贵族大家族的没落和衰败。深藏于她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慢慢觉醒,以及佛教气息的渗透,使得薛宝钗深悟了万物皆空,一些随缘的自然心态,因而薛宝钗有着更加淡然的胸怀。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她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保持着一颗觉醒的心,使她的内心世界有着静如止水的清冷心境。因而对于尘世中的烦扰也表现得极为淡漠,并不在意。薛宝钗这种随分自然的处世方式源于她那冷漠的心境,是她理性的表现。昔日庄子有鼓盆而歌,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开始很悲伤,后来庄子参透了生死,止住了哭泣,鼓盆而歌。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远在常人之上。薛宝钗正是也有着这份豁达,因而更加的随分自然,更加注重现实,实实在在的关心活着的人,为他们操心着想。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 “不见奢华,惟觉淡雅”、 “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薛宝钗朴实端庄,行事低调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他那伟大的神来之笔,完美的勾勒出一个标准型的封建淑女形象。然而作者的匠心独运,并不仅仅表现在这里。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更加用心,我们透过作者对薛宝钗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就能体会出来。作者正是从这一形象的根本特点出发,根据人物主要性格和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使其有着突出鲜明形象,还绕围这一基本形象特征有着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和细致的刻画描写,因而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这也是作者提出“风月宝鉴”的意义,就是他在塑造一个人物性格的时候,充分表现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因而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薛宝钗这一《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最为复杂的艺术形像。
在《红楼梦》人物中,薛宝钗有很多优点。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宽容大度、安分稳重、端庄贤淑等等。下面就薛宝钗性格中几个重要的特征来进行解析。
一、薛宝钗的“博”
随着作者对薛宝钗人物描写的不断展开,我们可以看到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 博学多才。薛宝钗因为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薛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的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通过薛宝钗,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时,寄托他那真挚而又复杂的感情,作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有着不同寻常的喜爱。
二、薛宝钗的“淡”
薛宝钗虽然身处尘世,为尘世繁杂所烦扰,可是薛宝钗内心中却有着不寻常的高洁个性,时时刻刻有着向往世外之心。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有薛宝钗最经典的海棠诗,最能体现薛宝钗为人处世的性格和孤高自洁的个性。诗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了薛宝钗端凝庄重,一语双关,既写自己珍爱海棠,又自我珍惜,刻画着薛宝钗那一份矜持的性格。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一句话采用倒装,写薛宝钗自洁自厉,洗掉胭脂的色彩表明薛宝钗素爱清雅,“冰雪魂”喻指海棠的精魄犹如冰雪洁白,又是薛宝钗自喻高洁的个性。薛宝钗从海棠关和自己,以花写人,反应她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稳重,端庄与宁静淡雅,是薛宝钗自诩高洁个性的内心世界。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一句话极富哲理。正如老子“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所要表达的心境一样,务实不求虚,平淡求实不浮夸,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之处。薛宝钗向来都是朴实平淡和低调处世,因为“淡极”,薛宝钗不求虚华奢侈,只为朴实清淡。这也是薛宝钗的一个很突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圆滑世故,很会做人和为人处世。
在贾府这个杂乱浑浊、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谨守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同时,薛宝钗又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因为端庄,薛宝钗待人宽厚、为人谦恭。赵姨娘尖酸刻薄,薛宝钗却能舒心忍让;贾府上上下下势利争财,薛宝钗却广施小恩小财,遍布恩惠;林黛玉嘴上不饶人,孤高自傲,占尽风光;薛宝钗却低调处事,细心处理人际关系,不偏不倚;王熙凤极力敛财,不择手段,薛宝钗却处处为他人着想,关心身边的亲人姊妹;别人为一时一事纷争不休,薛宝钗却时时刻刻与世不争。正因为薛宝钗这种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使得薛宝钗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也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这就是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精髓所在。
“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薛宝钗在讽刺贾宝玉和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因为无故寻愁觅恨,做出了许许多多世人无法理解的呆子行径。林黛玉自怜自叹,经常悲叹自己身世,忧愁不已。因而薛宝钗说他们怎么能够“白玉无瑕”?表现薛宝钗内心深处那一份豁达开朗的心境。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是薛宝钗从海棠回到自己,这是一种自然之境,是薛宝钗沉稳端庄的表现。
二、薛宝钗的“冷”
相对于林黛玉的诗意和感性的美,薛宝钗的美是一种理性和世俗的并在。薛宝钗因为理性,因而显现出来更多的是淡漠。薛宝钗有着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无情。然而,如果你能深入到薛宝钗内心的深处,体会那一层冷漠的心境,你就会发现,薛宝钗正因为理智,才有着不同于寻常人的人生境界,有着高于寻常人的道德境界。有句谚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因为我们没有用一个更高的道德境界来衡量薛宝钗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才无法理解她内心深处那一份冰冷的淡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正因为有这份豁达的精神境界,他才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薛宝钗也正因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才把脆弱的一面掩藏起来,化处世苍凉的悲伤为力量,坦然面对,用坚强的一面把快乐和开心展示给所有的人,守护着她周围的亲人、姊妹。
薛宝钗因为有了这份不同于寻常人的淡漠与理性,她才会做一些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与无情。在书中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金钏儿投井自尽后,薛宝钗表现极为冷淡,书中写道:
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正因为薛宝钗有了这一份淡漠之境,看透了人生的悲欢无常,看透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黑暗,因而与其为死去的人故作伤心怜悯,博取王夫人廉价的同情,还不如退而取之,为死去的人做点好事,也让王夫人好过一点。薛宝钗更看重的是现实,关心着身边真实的人和更实在的事务。正因为薛宝钗有寻常人无法理解的冷漠,有着参透生死的乐观态度,因而她也就不被寻常人所理解。
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呆霸王薛蟠因为调戏柳湘莲而痛遭毒打,香菱都哭了,薛姨娘也心疼发狠,只有薛宝钗保持着她平常惯有的那一份淡漠,她依然保持着清醒理智。书中写道:
宝钗忙劝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酒后反脸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子打,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的。妈不过是心疼的缘故。要出气也容易,等三五天哥哥养好了出的去时,那边珍大爷琏二爷这干人也未必白丢开了,自然第备个东道,叫了那个人来,当着众人替哥哥赔不是认罪就是了。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薛姨妈听了道:“我的儿,到底是你想的到,我一时气糊涂了。”宝钗笑道:“这才好呢。他又不怕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
正因为薛宝钗有这一份不同寻常的冷淡心境,就决定了薛宝钗的有着更加务实、清醒理智的态度。这份冷漠让她时刻保持着理智的心态,能够从现实出发,看透世态人情的本质,找到应对的方法。
关于薛宝钗的冷漠性格的塑造,曹雪芹别有用心。不仅在文中多处对薛宝钗的冷漠的性格进行详尽的描写,还让薛宝钗抽到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自始至终都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和冷静不仅使薛宝钗更显品格端方的性格特征,也给薛宝钗笼上了冷漠无情的色彩。
在书中第六十七回《馈土物颦卿念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还对薛宝钗的冷漠进行另一番的详尽描写。因为听说尤三姐自戕了,柳湘莲也削发出家,不知所踪。薛姨妈听到了甚为叹息,连呆霸王薛蟠也伤心不已,而只有薛宝钗并不在意。书中写道: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妈所为的是因有救哥哥的一段好处,故谆谆感叹。如果他两人齐齐全全的,妈自然该替他料理,如今死的死了,出家的出了家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损了自己的身子。倒是自从哥哥起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来回几个月,妈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不然,倒叫他们看着无礼似的。”
可以看出,薛宝钗有着寻常人不能理解的冷漠无情,然而种冷漠却源于她内心深处那份理性与现实。因为薛宝钗的博知广智,博览群书以及她目睹社会的黑暗,使她更清楚的看清了社会现实,切身感受到贵族大家族的没落和衰败。深藏于她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慢慢觉醒,以及佛教气息的渗透,使得薛宝钗深悟了万物皆空,一些随缘的自然心态,因而薛宝钗有着更加淡然的胸怀。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她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保持着一颗觉醒的心,使她的内心世界有着静如止水的清冷心境。因而对于尘世中的烦扰也表现得极为淡漠,并不在意。薛宝钗这种随分自然的处世方式源于她那冷漠的心境,是她理性的表现。昔日庄子有鼓盆而歌,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开始很悲伤,后来庄子参透了生死,止住了哭泣,鼓盆而歌。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远在常人之上。薛宝钗正是也有着这份豁达,因而更加的随分自然,更加注重现实,实实在在的关心活着的人,为他们操心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