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吧 关注:73,732贴子:466,194
  • 11回复贴,共1

南怀瑾老师:修行打坐不能得定有二十种障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我们先选与你们相关的开始,刚好有位同学提出来,过去我曾给“大乘学舍”的同学讲过一个题目:“为什么你们修行打坐不能得定”。因为这个原因,先选这一段。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0-18 10:07回复
    现在我们讲这几句的大意,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种子清净呢?如何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的每个念头都在清净中呢?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说有三种。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做到了,才是“世间一切种清净”。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0-18 10:08
    回复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非常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这句话是说,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种对治方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呢?心有病,有烦恼,医治这个烦恼病的方法,叫做对治法。这二十种方法,如果搞不清楚,或搞反了,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不能入定。“不得胜”,就是不能得到最好的定境,所以要先认识清楚。“何等二十”,哪二十种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10-18 10:10
      回复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多难啊!一看条件,第一就是修行同伴或同住的道友最难,尤其是出家众僧伽。在修道僧伽团体中有十个肯修行,如果有一个不修行,这一个就妨碍大家了。譬如我们这个团体,此时此地,这一秒钟大家都很清净,如果有一个神经病的在这里大吼大叫的话,你们还清净不清净呢?当然不清净了。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难。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10-18 10:11
        回复
          与那些不喜欢断除世间杂念、不乐意修梵行的人为伴,是“为伴过失”,一种过失。我要求清净修行,可是他喜欢看小说,他看到好看的时候,“啪”一下,“哎呀!那个贾宝玉真妙。”这时你正好在打坐,坐到无念,或者你正在专心参话头的时候,给他一拍,正好你也看过《红楼梦》,接着也想到贾宝玉,就这样妨碍了自己的修持。这是人事上的过失,不是犯戒律。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0-18 10:12
          回复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同伴的师兄弟,都有修行的好德性,结果碰到教人的师父没有修定的方便方法,也没有智慧,这老师指导得不对。
            你们在座的诸位,辞亲出家,都是为了求道而出家,结果到现在家是出了,但没有入到法王家。为什么?也许是同伴不合适的过失,也许是师父有颠倒的过失,所以没有明师指导是很麻烦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0-18 10:13
            回复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有好同伴,明师也碰上了,但是老师给你说的修行修定的方法,你听不进去,因为福德智慧不足,接受不了。“欲乐羸劣”就是不乐意,想求道的欲望心没有。尽管是出家修行,或在家学佛,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听到有人讲经时,每讲必到,每到必困。有时虽然听了,但其心羸劣,没有力量,听了一辈子的经也没有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10-18 10:14
              回复
                永明寿禅师读《法华经》时,一群羊都跪着来听,但它们还是羊。以前大陆上有位法师一上堂讲经,牛就来堂边一跪,经讲完,它就醒了,走了,但它还是牛。这些话不是骂人,是要自己反省,你尽管学佛修行,但依然在散乱昏沉中,这样不但没有成就智慧,也没有成就功德,没得用。
                所以你有了好的同伴,也有明师指导修定的方法,你又真能接受,真能依此而修才有用,如果是羸劣之心则无用,道心要如男女谈恋爱一样,硬要有把对方追到的决心,要这个样子才能修行。也就是你要我修我也修,不要我修我也要修,这个心坚定了,可以谈修行了。如果每天心都在散乱中,当然不能得定。就算得了定也不过是世间成就,没有超出世间,这个大家要知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10-18 10:16
                回复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暗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第四种毛病是虽有同伴、有明师、也有道心,天天想修道,恨不得明天就大彻大悟,后天就在虚空放光动地。虽有这个祈求,但是“属耳而听”,只是耳朵听而已,没有融会于心,右耳听进来,左耳出去了,没有真听进去。问你这句话出于哪本经上,记得吗?“哎呦!我忘了,老师对不起。”
                  为什么只是耳听,而心里不能领受呢?因为你的智慧暗钝,不明利,觉性的智慧、智能不够,也是福德不够。拜佛不肯拜,念经也不肯念,认为这是小法,自认为是修大法的。所以上殿、过堂都不愿学,一点小善也不肯做,看不起小法,说自己是读书人。小善都不能做,何况大善呢?这就是心暗钝,“觉慧劣故”。因此耳朵听进去了,心不能领受。如果是利根智慧的,听到善知识说法或看到经中一句话,汗毛就竖立起来了,所以一看经就开悟了,那是利根。
                  学佛那么久,佛学院也上过了,自己要反省,为什么自己智慧会暗钝呢?由于福德不足之故。为什么福德不足呢?因为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都犯过。这是弥勒菩萨骂你们的,不是我骂的,不要把帐记到我头上,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没有骂过人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10-18 10:18
                  回复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看吧!一些研究世间法心理行为的同学,你们听了佛经有什么好处啊?你们将来当了领导,当了主管,管理大众时,就可以发现,有些人也有智慧聪明。“智德”是讲智慧之德,智慧很高,但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爱行”就是喜欢追求利养恭敬,看看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多赚两个钱吧!贪图名闻利养,很可怕,与贪图恭敬一样可怕。又要人家看得起我,心想“格老子,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啊?(同学答:有。)那就有救了。不要说我们人,你看即使狗、猫这些动物,都有这个心理,你踢它一脚,它就叫,对你也起了敌意,生气了。如果你逗它一下,它对你就友善,因为它要人爱它,就是恭敬它。
                    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什么叫恭敬呢?就是希望人家重视自己,大家叫这个是“自尊心”。哪里需要什么自尊心?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心,连“我”都空了,看得起我或看不起我都一样,还要人家看得起才修行吗?如果看不起你,你就自尊心受伤害,不修行了,那你就是混蛋,还学什么佛?这就是犯了贪求恭敬的毛病。有些人说自己不贪求利养,也不贪求恭敬,但有位居士来,对你恭敬顶礼,你表面上说不要客气,心里还是舒服得很,像冰淇淋吃到肚子里,蛮凉快的呀!有这么一点心理念头就完了。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错,讲也会讲,想也会想,也有一点所得,“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因此绝对不能得定,因为有这个过失。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10-18 11:11
                    回复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有些天生内向的人,多愁善感,不能说他不对,如果问他:“你在大乘学舍有吃、有住、一切方便,哪样不好?”他说:“好是好,不晓得下学期还办不办。”他明天在床上爬不爬得起来还不知道,他还愁到明年去了,这就是“多分忧愁”。嫌大乘学舍的素菜营养不够,明天加了营养,又说维他命C好像少一点,很难养。“难满”,认为功课太多,好像电视没办法看,反正永远不满足。
                      你们经典都会看,对不对?但是你们眼睛没有我的眼睛深入,你们带了八只眼睛也看不进去,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是冷汗直流,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自己每一条毛病都犯了。你们自己看看,没有一个字不是打我们的。我们是怎么学佛的啊?没有一样德行够的,对不对?“多分忧愁,难养难满”,头陀行要满足,是知足常乐,“不知喜足”是不满于现实,不安于现实,由于这个过失,因此不能得定。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10-18 11:41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0-18 1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