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把商洛、安康、汉中三镇与关中平原阻隔开,在相对独立的环境里,陕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情。
我这人到哪儿都爱扎堆凑热闹,到商洛之后,就数06年农历十月二十一那天过得最热闹。商州城西郊张坡村的崔老二这天给她已故的老娘办三周年祭祀,商洛人叫“过三年”。崔家在当地是大家族,崔老二又是崔家的大人物,这家伙屋里钱多,在村上和周边影响力很大,给她老娘过三年的势也扎得大,酒席张罗了一百多桌,还是流水席,请了秦腔剧团和几个草台班子轮番吼秦腔、唱流行歌曲。鼎沸的人声和音响喇叭声把方圆几里地搞得山摇地动。商洛人把过三年看得很重要,在他们看来,过三年不仅是缅怀逝者,更多的是一种“辞旧迎新”的意味——逝者已矣,儿孙们已经怀念三年了,现在估计黄泉道上也走远了,搞不好都已经转世了,活着的人也应该放下悲伤,从此翻开新的一页。所以,这等场合虽然算是白事,但气氛却一点不沉闷,台子上的秦腔我听不懂,但是流行歌曲尽整的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七里香”等轻松愉快的曲子。台上的表演没有吸引到我,老人遗像两边的那副挽联却让我久久注目,十几个汉隶大字结构严谨、张弛有度,隐隐有大家风范。我依稀瞅见下联尾端似乎有落款,挤到跟前一看,竟然是商洛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题写的。正在啧啧感叹这半文盲崔老二居然还把一场白事弄得这么有文化内涵,肩膀上却被人拍了一记,拧头一看,原来是满身酒气的崔老二。他把我领到一张桌子面前,指了指桌上的纸笔说:一刀,咱这伙就数你文墨好,劳烦你给你婶写篇“祭文
”吧!——真是卧了个大槽,这半文盲又一次把我给震撼了!哎,让我写我就写吧,谁叫我就光带了张嘴来呢,完成人家交代的任务就当是行情了吧。我大略地问了下老人家的生平,摊开纸张写了起来:丹江汤汤,彰坤德之浩浩;商山绵绵,存慈心之悠悠。扶青鸾直上九霄兮,回望忘川蒿里……再后来我就喝高了,我也不记得我啥时候写完的,人家啥时候把那篇祭文贴到台子上去的。
傍晚酒醒过后,胃里难受的很,我就跑到附近的黄沙桥夜市去喝包谷糊汤。屁股刚沾板凳,就听见旁边几个人在谝闲传。一个说:人家崔老二给他娘过三年,还请的是殷老先生给写的对子呢!另一个说:就是滴,人家还请一个先生给他娘写了篇祭文,那文笔,天花乱坠滴!又一个说:哎,咱死了以后,咱那儿女要能让咱也沾沾这等文气,那也算没白活一世……
商洛算得上是真正的穷山恶水,直到现在,经济底子仍然是全省最薄的。商洛的起点低,但步子却迈得大。经济起点低,民众的思想观念也相对传统,但商洛人深深知道自己这片地域的滞后,他们的内心强烈求新求变。这几年,如果其他城市的变化用一年一个样来形容的话,那么商洛就是一天一个样。短短十年间,城区的规模扩大到原来的两三倍,而且还在不断膨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商洛就像是个身子单薄的少年,切不可因其昔日的闭塞和守旧而看轻了他。论上进心,我服商洛人。
安康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调戏新郎新娘了。08年端午节过后不久,安康城刚刚从龙舟节的热烈中降温,我们公司二老板的弟弟结婚了。我是接亲队伍中的一员,一见到新郎官,我忍不住给他头上狠狠来了记爆栗:旭娃子,你说你平时也穿得周吴郑王的,哪门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反而穿得这么日八chua!二老板赶紧把我拉住:一刀兄,你不知道,旭娃子这套西服是我在秦巴市场里花十五块钱买来的(位于安康大桥路的秦巴市场跟汉中的运达市场、商洛没拆迁之前的西街差不多,是中低档服装和小商品集散地)。今天这日子,他就是穿再好的衣裳,也要葬送了。二老板还没说完,车开始催了,我们就出发了。到了张滩见到新娘,居然也穿着一身极其劣质的衣服,估计也是十几块钱买来的。婚车到了酒店,我才彻彻底底明白了二老板的话,只见两边夹道欢迎的人们拿着各种喷雪、自喷漆、装了颜料水的水枪,最厉害的还有干粉灭火器,对着新郎新娘一顿海喷,等这一对新人到了典礼现场,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形了。我被人流带进了大厅后,却发现大家正在找一个人——新郎。我估摸着新郎应该是跑到卫生间去洗脸了,万万没料到,旭娃子居然被扒掉了裤子,一双毛腿上被套了条黑丝连裤袜,头上盖了个钢筋锅出现了。各地几乎都有闹洞房的习俗,但是,大白天的,还没开始典礼就闹得这么凶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场婚礼的女司仪“淫荡”无比,在新郎和新娘之间、新郎的父母之间、新郎的父亲和新娘之间制造了无数暧昧的游戏,把人肚皮笑得青痛。安康的闹洞房几乎是从酒席一结束就正式开始了,各种花样翻新的游戏轮番上阵,什么日本鬼子进村、吃香蕉、吹拉弹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等,有些时候,简直接近AV摄制现场的即视感。
我正跟他们闹的欢呢,忽然听见防汛警报响了。我知道安康每年到了汛期都有可能拉防汛警报,但这时节还早,外面雨好像也不太大,所以我想可能是演习吧,就没在意。其他人估计也跟我想的差不多,都没对持续的警报有啥反应。谁知到了晚上十二点多,二老板来电话了,一听才知道,他们老家大水都块上二楼了。二老板的老家在枣园,那里地势低洼,容易遭水灾。我心里想这活路整的,旭娃子正结婚呢,老家还叫大水冲了,不晓得他爷爷咋样。老爷子腿脚不灵便,婚礼现场都没来。二老板带着我和其他几人开车来到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难民营”,没想到,老爷子居然还一手捏个猪耳朵,一手提了瓶白酒喝得正欢。再看看帐篷里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惊惧惶恐的神色。老爷子一抬头看见我们,诧异地说:你们不在城里闹旭娃子,跑这里来搞啥!赶紧回去继续闹,好好闹!
安康人爱耍也会耍,不单是结婚时闹洞房,平时,他们也很会享受生活。十几年前,安康的县河、吉河等地的农家乐已经搞得很成熟了,汉中、商洛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才起步不久。安康龙舟节经过若干年的经营,其规模、影响力、群众参与度都远超陕南的其他各种节。在安康,耍是全方位的,渗透到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在安康待久了,有时候甚至有纸醉金迷的错觉。看似游戏人间,其实是涅槃后的旷达。对于经历过83年灭顶之灾后重生的城市,它所洋溢的娱乐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让每一天都尽量过得精彩。论洒脱,我服安康人。
汉中人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当然是——吃。吃货们往一起来聚集,那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每年一到腊月间,大快朵颐的时候就到了。我们那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猪,腊月杀猪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顺带蹭肉吃,这个活动在汉中叫“吃泡汤”。山脚下枫香树旁边住着的刘老太爷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唯一的儿子夭折,人虽然能干好强,无奈年纪大了,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刘老太爷家就喂了一头黑毛猪,这种本地土猪本来体型就小,平时喂得又不行,估计杀不出多少肉,要是全村人去吃个泡汤,那老太爷很可能就光剩猪毛了。大家都有这心思,于是家家吃泡汤时都喊刘老太爷来,可就是不去他家。他喊人来帮他杀猪时,大家都找各种借口说不得空,其实是想拖到过完年后,村里大部分人都出门打工了,再去两三个人帮他把猪一杀。那天我正在家,刘老太爷忽然就来了,一脸无辜地跟我说:刀娃子,哪门你们都厌嫌我吗!你们嫌我屋里脏吗!你们怕我这个克星吗!对,我克死了自己的爹妈,克死了婆娘娃儿,我是个不吉利的人……老头越说越委屈,越说越上气不接下气,我一看不妙,赶紧扶他坐下,连哄带劝稳定住了他的情绪。我这才知道,原来大家的善意之举竟然严重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下午,我就奔走各家去商量。第二天,大家就热热闹闹奔赴枫香树下。刘老太爷显得比平时精神多了,领着几个壮汉绑猪、杀猪。猪草喂出来的土猪肉确实好吃,大家伙吃得开心,刘老太爷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其实像吃泡汤这类活动,吃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大家在乎的是这个吃的过程。汉中人爱吃,并不是说汉中人就多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是藉吃这个过程来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你要不是汉中人,你就理解不了汉中人对吃的精神涵义。我套用“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一段话:“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扰,无需介怀地大快朵颐。这种孤高的行为,正可谓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论知足常乐,我服咱汉中人。
我这人到哪儿都爱扎堆凑热闹,到商洛之后,就数06年农历十月二十一那天过得最热闹。商州城西郊张坡村的崔老二这天给她已故的老娘办三周年祭祀,商洛人叫“过三年”。崔家在当地是大家族,崔老二又是崔家的大人物,这家伙屋里钱多,在村上和周边影响力很大,给她老娘过三年的势也扎得大,酒席张罗了一百多桌,还是流水席,请了秦腔剧团和几个草台班子轮番吼秦腔、唱流行歌曲。鼎沸的人声和音响喇叭声把方圆几里地搞得山摇地动。商洛人把过三年看得很重要,在他们看来,过三年不仅是缅怀逝者,更多的是一种“辞旧迎新”的意味——逝者已矣,儿孙们已经怀念三年了,现在估计黄泉道上也走远了,搞不好都已经转世了,活着的人也应该放下悲伤,从此翻开新的一页。所以,这等场合虽然算是白事,但气氛却一点不沉闷,台子上的秦腔我听不懂,但是流行歌曲尽整的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七里香”等轻松愉快的曲子。台上的表演没有吸引到我,老人遗像两边的那副挽联却让我久久注目,十几个汉隶大字结构严谨、张弛有度,隐隐有大家风范。我依稀瞅见下联尾端似乎有落款,挤到跟前一看,竟然是商洛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题写的。正在啧啧感叹这半文盲崔老二居然还把一场白事弄得这么有文化内涵,肩膀上却被人拍了一记,拧头一看,原来是满身酒气的崔老二。他把我领到一张桌子面前,指了指桌上的纸笔说:一刀,咱这伙就数你文墨好,劳烦你给你婶写篇“祭文
”吧!——真是卧了个大槽,这半文盲又一次把我给震撼了!哎,让我写我就写吧,谁叫我就光带了张嘴来呢,完成人家交代的任务就当是行情了吧。我大略地问了下老人家的生平,摊开纸张写了起来:丹江汤汤,彰坤德之浩浩;商山绵绵,存慈心之悠悠。扶青鸾直上九霄兮,回望忘川蒿里……再后来我就喝高了,我也不记得我啥时候写完的,人家啥时候把那篇祭文贴到台子上去的。
傍晚酒醒过后,胃里难受的很,我就跑到附近的黄沙桥夜市去喝包谷糊汤。屁股刚沾板凳,就听见旁边几个人在谝闲传。一个说:人家崔老二给他娘过三年,还请的是殷老先生给写的对子呢!另一个说:就是滴,人家还请一个先生给他娘写了篇祭文,那文笔,天花乱坠滴!又一个说:哎,咱死了以后,咱那儿女要能让咱也沾沾这等文气,那也算没白活一世……
商洛算得上是真正的穷山恶水,直到现在,经济底子仍然是全省最薄的。商洛的起点低,但步子却迈得大。经济起点低,民众的思想观念也相对传统,但商洛人深深知道自己这片地域的滞后,他们的内心强烈求新求变。这几年,如果其他城市的变化用一年一个样来形容的话,那么商洛就是一天一个样。短短十年间,城区的规模扩大到原来的两三倍,而且还在不断膨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商洛就像是个身子单薄的少年,切不可因其昔日的闭塞和守旧而看轻了他。论上进心,我服商洛人。
安康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调戏新郎新娘了。08年端午节过后不久,安康城刚刚从龙舟节的热烈中降温,我们公司二老板的弟弟结婚了。我是接亲队伍中的一员,一见到新郎官,我忍不住给他头上狠狠来了记爆栗:旭娃子,你说你平时也穿得周吴郑王的,哪门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反而穿得这么日八chua!二老板赶紧把我拉住:一刀兄,你不知道,旭娃子这套西服是我在秦巴市场里花十五块钱买来的(位于安康大桥路的秦巴市场跟汉中的运达市场、商洛没拆迁之前的西街差不多,是中低档服装和小商品集散地)。今天这日子,他就是穿再好的衣裳,也要葬送了。二老板还没说完,车开始催了,我们就出发了。到了张滩见到新娘,居然也穿着一身极其劣质的衣服,估计也是十几块钱买来的。婚车到了酒店,我才彻彻底底明白了二老板的话,只见两边夹道欢迎的人们拿着各种喷雪、自喷漆、装了颜料水的水枪,最厉害的还有干粉灭火器,对着新郎新娘一顿海喷,等这一对新人到了典礼现场,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形了。我被人流带进了大厅后,却发现大家正在找一个人——新郎。我估摸着新郎应该是跑到卫生间去洗脸了,万万没料到,旭娃子居然被扒掉了裤子,一双毛腿上被套了条黑丝连裤袜,头上盖了个钢筋锅出现了。各地几乎都有闹洞房的习俗,但是,大白天的,还没开始典礼就闹得这么凶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场婚礼的女司仪“淫荡”无比,在新郎和新娘之间、新郎的父母之间、新郎的父亲和新娘之间制造了无数暧昧的游戏,把人肚皮笑得青痛。安康的闹洞房几乎是从酒席一结束就正式开始了,各种花样翻新的游戏轮番上阵,什么日本鬼子进村、吃香蕉、吹拉弹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等,有些时候,简直接近AV摄制现场的即视感。
我正跟他们闹的欢呢,忽然听见防汛警报响了。我知道安康每年到了汛期都有可能拉防汛警报,但这时节还早,外面雨好像也不太大,所以我想可能是演习吧,就没在意。其他人估计也跟我想的差不多,都没对持续的警报有啥反应。谁知到了晚上十二点多,二老板来电话了,一听才知道,他们老家大水都块上二楼了。二老板的老家在枣园,那里地势低洼,容易遭水灾。我心里想这活路整的,旭娃子正结婚呢,老家还叫大水冲了,不晓得他爷爷咋样。老爷子腿脚不灵便,婚礼现场都没来。二老板带着我和其他几人开车来到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难民营”,没想到,老爷子居然还一手捏个猪耳朵,一手提了瓶白酒喝得正欢。再看看帐篷里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惊惧惶恐的神色。老爷子一抬头看见我们,诧异地说:你们不在城里闹旭娃子,跑这里来搞啥!赶紧回去继续闹,好好闹!
安康人爱耍也会耍,不单是结婚时闹洞房,平时,他们也很会享受生活。十几年前,安康的县河、吉河等地的农家乐已经搞得很成熟了,汉中、商洛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才起步不久。安康龙舟节经过若干年的经营,其规模、影响力、群众参与度都远超陕南的其他各种节。在安康,耍是全方位的,渗透到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在安康待久了,有时候甚至有纸醉金迷的错觉。看似游戏人间,其实是涅槃后的旷达。对于经历过83年灭顶之灾后重生的城市,它所洋溢的娱乐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让每一天都尽量过得精彩。论洒脱,我服安康人。
汉中人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当然是——吃。吃货们往一起来聚集,那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每年一到腊月间,大快朵颐的时候就到了。我们那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猪,腊月杀猪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顺带蹭肉吃,这个活动在汉中叫“吃泡汤”。山脚下枫香树旁边住着的刘老太爷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唯一的儿子夭折,人虽然能干好强,无奈年纪大了,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刘老太爷家就喂了一头黑毛猪,这种本地土猪本来体型就小,平时喂得又不行,估计杀不出多少肉,要是全村人去吃个泡汤,那老太爷很可能就光剩猪毛了。大家都有这心思,于是家家吃泡汤时都喊刘老太爷来,可就是不去他家。他喊人来帮他杀猪时,大家都找各种借口说不得空,其实是想拖到过完年后,村里大部分人都出门打工了,再去两三个人帮他把猪一杀。那天我正在家,刘老太爷忽然就来了,一脸无辜地跟我说:刀娃子,哪门你们都厌嫌我吗!你们嫌我屋里脏吗!你们怕我这个克星吗!对,我克死了自己的爹妈,克死了婆娘娃儿,我是个不吉利的人……老头越说越委屈,越说越上气不接下气,我一看不妙,赶紧扶他坐下,连哄带劝稳定住了他的情绪。我这才知道,原来大家的善意之举竟然严重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下午,我就奔走各家去商量。第二天,大家就热热闹闹奔赴枫香树下。刘老太爷显得比平时精神多了,领着几个壮汉绑猪、杀猪。猪草喂出来的土猪肉确实好吃,大家伙吃得开心,刘老太爷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其实像吃泡汤这类活动,吃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大家在乎的是这个吃的过程。汉中人爱吃,并不是说汉中人就多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是藉吃这个过程来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你要不是汉中人,你就理解不了汉中人对吃的精神涵义。我套用“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一段话:“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扰,无需介怀地大快朵颐。这种孤高的行为,正可谓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论知足常乐,我服咱汉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