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新语(树人体、识:)圆裆是对裆部的要求,也是裆部圆虚的境地,不是做法!行功中以体感裆部空虚为初得,至无腰、胯、裆的存在感觉为入境,实际是腰、胯放松后气沉丹田的余波。练法以立身中正,周身内外各安本位,不思局部放松为究竟,渐体整体松空之妙。(仅供参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06 15:47回复
    太极修炼一团和气,无此张扬之态!这是八卦掌、名狮子抱球。(抱球者取其阴阳未判,虚抱其元、守其纯一,求致中和,达天地位;少林派有“狮子张口”,拳式与此类同,为阴阳分而劲力外放之势,内外家之别即在于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1-06 15:47
    回复
      形意拳(桩暂不论)初用功,手掌平展,五指伸直,掌心意外放,手极意远去,久则伸得出,始生抓握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06 15:48
      回复
        《武术人生》
        自十四岁开始,四十年来,曹树人可以说是一天也没有离开武术,或学或练,或教或谈,一如其自属文所称:或追记忆而为文(著书叙旧),或展形声而成势(挥拳行功):江湖浩浩,胸怀青山白云之激荡(行万里路云舒云卷任去来):拳道缥渺,瞻望烟霞空洞之玄虚(探古贤义一招一式见本性)。破筆早投,英雄不问出处:断简飞掷,正气为之以张。妙高峯上草长云低,十字街头迹每同人;虽为人师,每以德行之不足而谦逊退让,自称“一老学生”。游历南北,不治生计,总以求学、用功、切磋为务,数十年而不倦,老而弥笃。马齿徒增每叹先贤绝学无继;新旧凌迟唯忧祖宗法度不存。江山易老,岁去而不复;风月无边,觉空而妙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06 15:49
        回复
          《开合》
          拳术所谓开合者,非谓形势之大小聚散肢体之开合蓄放也。实乃一气之出入也。凡形体之运动为开,安静为合。动静一如者,动静皆不失中耳,中也者神气自然得中也。初学未能如一,静或能有中正之形意,而动则失去矣。故须有一开一合以互相验证,即一动或有失,即归静而维护之,且渐于其时可自知于何时失中,又如何静以恢复,久则把握力增,即无失中之时,既无失中之时,自无静复之要,是则已超越开合动静而无动静之形,虽无动静之形,而动静之理、气自在,故逢时而自有动静开合之用也。又曰轻开沉合,轻开者以动不欲有障而致用力,沉合者以静则上轻下沉,自然归一,唯初学不能静者,但将形意皆附一下沉之上,则渐可得静也。又静者:心、性与意也。能心起即灭则性现而定,性定而后意平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06 15:50
          回复
            《拳抠》
            经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此呼吸乃指拳术动作时之一开一合尔,非我人出入口鼻之气息,乃形而上之境也。是人则必有动静,人体内气机动则运上、上则短促,静则自下,下则安静;动迅则转运成冲致呼吸失常,而生咳喘之相,故拳喜静而厌动,能大动而无冲,即无逆于口鼻住来之气,则谓之“能呼吸”矣。须知此呼吸者,拳之功境也,与我人赖口鼻呼吸以维持生命同一道理,无此呼吸则无拳!唯此呼吸生于口鼻呼吸深长细微幽静之时!幽静导以无为则寂,寂久而安,安久而定,定而忘我,我无则拳生矣!
            此拳之呼吸,生唯自晓,外人不明,以其仍以往来口鼻之气为载体也(非别生一系统代之尔),曰形而上焉!拳经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此义也:练口鼻之呼吸而得拳术之呼吸,依此而离此,离此亦即此;不离则无所生,不即则无所用;离言其必有独立之特性也,即言其自无相应之形声也,凡此皆惟自心神明尔。
            今人多不知形而上学,以理之不能离口鼻之息另生一物,故穷毕生力欲致呼吸于无极,终不可得,而颠狂瘫痪之症则现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1-06 15:51
            回复
              1《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
              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
              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
              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紀者規律也。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故有言,積气以負鵬。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陽爲衝龢,陰爲柔順‟。„陽燥陰濕,陽表陰斂‟。„陽躁陰寒,陽生
              陰成‟。陽清陰濁,陽長陰藏。往陽至陰,數陽遲陰。抱陽負陰。內陰外陽。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
              質性內變生焉。
              2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故日形衛,陽在外也,月形營,陰在内也。陽化(气火),陰成形。寒氣生濁,熱气生濕。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濁氣在上則
              生嗔脹,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
              故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气火),陰歸味。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故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傷形,气傷精。精化爲气,气傷於味。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气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泄,薄則通。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壯火之气衰,少火
              之气壯。壯火食气,气食少火。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陽閉生熱,陰閉生寒。寒則蝕形,熱則蝕气。气蝕形,傷爲痛。形蝕气,傷爲腫。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腫爲鬱成。燥勝則乾,乾爲津衰。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气上侵,滿脈去形。喜怒不節,譬若寒暑
              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气穴所發,各有處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06 15:53
              回复
                拳之有开合,乃是为了使精气在体内产生鼓荡,所谓荡气回肠,以达到身心协调,内外如一,进而缓急因势,动静随机,变化自然之天人合一之境。
                经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鼓荡者气血也(人体气血不相离也,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立,故统言气血。)内敛者意气安静也。
                此二句言行功当如此也,真能内敛真能鼓荡则己入境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1-06 15:54
                回复
                  大凡用功,有形、势、神、灵之阶序。形者象形演意,势者畅气扬神,神者虚而无形,灵者动静无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06 15:57
                  回复
                    武术文化与文化武术
                    首先文化是一个高尚的学说!凡是对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国家安定有益的有传统方面的一切,都是文化,比如儒家对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五常”,就是从“修身”入手,渐次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平时说“武术文化”时,表达的意思无非是用以说明武术是有传统的,因为文化就是传统的学说!实则是怕被人误解成只是一介武夫,迹近流氓,没有档次,有自我高尚之意!
                    武术历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确是文化。但其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从事武术者真切体认,亦即“文化”武术(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06 15:58
                    回复
                      《关于开合》
                      问:老师,走转似乎没有开合?少林拳一开一合很明显,单把禹步也都能体会到开合的意思。
                      答:从无形的混沌(氤氲大气)到有意的混元(无极一气),再感受到太极双规(阴阳两团),开合即在动静之中,呼吸之间。
                      假设身与手或手与足或左与右或上与下或前与后或内与外或身与意如太极图中阴鱼与阳鱼,而以呼吸注其上,久而能呼吸,拳经云“能呼吸而后能灵活”,即此也,岂无开合?
                      开合是阴阳的一种体现或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阴阳,世上可有不分也即没有阴阳的东西存在?既然没有?为什么走八卦转天尊会没有开合(阴阳)?是你没有仔细体认罢了。如我前面说的:手与脚可以拟为两条鱼,就象太极图一样,看上去是各游各自的,实际却是被中间一无形的主宰(在人为精神)所领导,同一方向似不同步而已。对手脚而言:上虚(开)下实(合);对手来说手心虚(开)手背实(合);对两脚则趟泥时前虚而后实,对一脚则前后掌实而中虚;所谓呼吸注其上者:例如手:吸则掌心后收合于手背,呼则手背前展合于手心,即此一法,运用随意,亦足以拿的人起,放的人出。总之开合无处不在,无一刻不在,要在自已体认感知其真实,但这好比佛法所教于实相识空性,自空性中体实相,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参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1-06 16:00
                      回复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三体式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按:即学法知规守常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按:自外入内、由形归心,神意相应也。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
                        ————————————————
                        形式无异!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
                        ——————————————————————————
                        不二法门!是一不是二!
                        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
                        不到此地步,就不要谈这一句:
                        ————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1-06 16:02
                        回复
                          凡作行为,手须当先。当先为主,身依手转。身能从手,渐得无我,手要随心,心领意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1-06 16:07
                          回复
                            与人较技,不能为主时,则以转换虚实为务。历史有两种: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传说的。真实的往往不明了,就变成了传说,所以传说中的历史,往往是篡改者的杰作!以假为真,无非名利悠关,世事无常,真假总成泡影。淡看春秋,一尘千秋波浪;春秋看淡,雷霆何何曾始终?但茶余饭后,谈笑古今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1-06 16:07
                            回复
                              经云:“蓄劲如张弓”者,乃谓其形如弓,偏于圆弧也,是似弓张开之形,非同运劲而为开弓之势;“发劲如放箭”者,谓劲力发放如同离弦之箭,虽然轻松,却有贯甲之意,非独言其疾,以缓急随心故也,若能急不能缓,不得谓为功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1-06 16: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