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67贴子:229,101
  • 5回复贴,共1

【转载】《孔雀东南飞》中的古代出妇礼俗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12-04 19:13回复
    闻一多在《楚辞校补·引言》中说,“较古的文学作品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
      其一是“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意识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针对这一点,他给自己定下的课题是“说明背景”.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比较集中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生活之“出妇”的礼俗制度。出妇礼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是历史陈迹;这篇文章所作的工作就是将《孔雀东南飞》与《礼记》、《仪礼》对读,参以其他史料,“说明背景”---出妇礼俗,以期更好地阅读鉴赏这首着名的古典诗歌。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出妇诗。如同赠内诗、悼亡诗一样,出妇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系列。中国古代着名的出妇诗有:《诗经·卫风·氓》、汉末王粲的《出妇赋》、三国曹植的《出妇赋》、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南宋着名爱国诗人陆游的《钗头凤》,等等。了解出妇礼俗对于深入阅读和鉴赏这个系列的诗歌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2楼2016-12-04 19:14
    回复
      (二)出妇可享受一定的财产权,遣归出妇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序,反映了中国古代礼教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
        《韩非子·说林上》载:”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幸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为人妇而出,常也,幸成居,幸也。“反映了古代妇女普遍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状况。其唯一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是”必私积聚“,这反倒令人更觉悲酸。不过这里也反映了出妇享有一些财产所有权及处置权。
        班固《白虎通·嫁娶》云:”出妇之义必送之,接以宾客之礼。君子绝愈于小人之交。“出妻的制度特征突出地体现在其典仪上。嫁娶是双方的,出妻则是男权集团单方面的意愿;嫁娶是喜庆的,出妻则是悲情的,然而特定的典仪和程式却似乎是不可或缺的。《礼记·杂记下》载:”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令嫒太优秀,我配不上),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又如,士庶出妻规定:”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怪我无能,养不活妻子),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以上是关于诸侯出妻和士庶出妻的礼仪规定。诸侯出妻与士庶出妻,典仪程式基本相同,都有一个使者,如同嫁娶时有一个媒使,出妻的行为由使者来执行。诸侯的夫人在特定时期仍享受夫人的称号和礼节,并随身携返私人物品。士庶之出妻未见录,这是文字从略而已。二者互文见义。
        考之于《韩非子》中”卫人嫁其子“之意,兰芝被遣亦返其物,均可证此点。对于出妻之举,使者代表男权集团,宾主相接,有一套程式化的套语辞令,使者说:”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宗庙社稷。“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这是诸侯的使臣辞令,士庶的使者辞令与此大同小异。但引人注意的是,这全然是一套程式化的辞令,完全不关出妻之真实因由,使者既不说,主人亦不究。”使者退,主人拜送之“.显得逆来顺受,有始有终,情致款款。
        男权集团根本不向被损害的妻方谈及实质性的出妻的理由和原因。妻方也默契地接受被出妻的事实,她们也根本不向男权集团追问,宾主在温文尔雅的款款情致和特定的典仪程式中完成了对出妻的事实认定。


      5楼2016-12-04 19:15
      回复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5[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丁国峰.”七出三不去“制度的历史源流及其影响[J].理论建设,2012(1).
          [3]蒲坚.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1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79.
          [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国书店,2001:234.
          [5]张立文.说苑·修文[M]//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8楼2016-12-04 19:17
        回复
          这边也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2-04 20:18
          回复
            我也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21 0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