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河镇
赵河镇位于方城县西南部,是一个拥有48个行政村、10.3万人、l3.2万亩耕地、镇域面积152.6平方公里的平原农业大镇,境内赵河水蜿蜒南北,鸭河干渠横贯东西, S103线、S331线、兰南高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万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国15个粮食生产超亿斤镇、全国20个粮食生产整体推进镇、全国重点镇、河南省科技示范镇、中州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小城镇、南阳市园林城镇、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赵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新石器时代文化、汉文化积淀丰厚,地肥水美,殷实宜居。西汉建昭元年,南阳郡守召信臣以兴水除害、治理赵河名垂青史。清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 载:“宋唐知州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名‘赵渠' ,赵河之名盖出子此。”春秋时期,楚国北通中原诸国的著名陆路干线“夏路”穿境而过。宋代至明清,京川驿道与赊店至李青店大道在此交汇,赵河渐成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集镇。境内有平高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罗渠铺汉桑、郁庄宋代南水北调工程襄汉漕渠遗址、赵河街明代火神庙、清代乌云山下“小皇城”石头寨遗址等一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井吴汉代传统冶铁、姫庄“神像李”泥塑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赵河镇按照“西抓菜东抓烟、南抓粮食北抓山、强农兴工活三产、东西南北抓廊道、中心城镇抓改造、一河两岸出靓景、提升城镇首位度、打造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赵河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绿色乡镇转型跨越。以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形成了国家“2011计划”3万亩有机粮食生产为主体,东区500亩大棚瓜菜、2300亩烟叶和西区3000亩供港蔬菜基地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实施了老街改造、污水管网、河道治理、自来水工程、滨河社区、赵河广场、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形成了赵河十里生态最观帯;以加快农区工业化为突破口,建设了群生面业、丰运薯业、伊心园清真食品业等一批食品加工业,实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建成了泥岗、枣庄、贺家庄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新农村,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文化旅游建设为新亮点,加快集乌云山道观、陈庄樱桃沟、石头寨“小皇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步伐, 成功申报石头寨为河南省传统保护村落。
赵河街为重要古驿站,明清全民国时期,赵河街街道纵横,商铺林立, 银号、步庄、药铺、织绸行鳞次栉比,鼎盛时期,仅晋陕客商达一百四十余家。清代建筑火神庇大殿三间至今保存完好,并列进入方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不可移功文物保护名录。
赵河镇位于方城县西南部,是一个拥有48个行政村、10.3万人、l3.2万亩耕地、镇域面积152.6平方公里的平原农业大镇,境内赵河水蜿蜒南北,鸭河干渠横贯东西, S103线、S331线、兰南高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万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国15个粮食生产超亿斤镇、全国20个粮食生产整体推进镇、全国重点镇、河南省科技示范镇、中州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小城镇、南阳市园林城镇、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赵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新石器时代文化、汉文化积淀丰厚,地肥水美,殷实宜居。西汉建昭元年,南阳郡守召信臣以兴水除害、治理赵河名垂青史。清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 载:“宋唐知州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名‘赵渠' ,赵河之名盖出子此。”春秋时期,楚国北通中原诸国的著名陆路干线“夏路”穿境而过。宋代至明清,京川驿道与赊店至李青店大道在此交汇,赵河渐成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集镇。境内有平高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罗渠铺汉桑、郁庄宋代南水北调工程襄汉漕渠遗址、赵河街明代火神庙、清代乌云山下“小皇城”石头寨遗址等一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井吴汉代传统冶铁、姫庄“神像李”泥塑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赵河镇按照“西抓菜东抓烟、南抓粮食北抓山、强农兴工活三产、东西南北抓廊道、中心城镇抓改造、一河两岸出靓景、提升城镇首位度、打造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赵河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绿色乡镇转型跨越。以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形成了国家“2011计划”3万亩有机粮食生产为主体,东区500亩大棚瓜菜、2300亩烟叶和西区3000亩供港蔬菜基地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实施了老街改造、污水管网、河道治理、自来水工程、滨河社区、赵河广场、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形成了赵河十里生态最观帯;以加快农区工业化为突破口,建设了群生面业、丰运薯业、伊心园清真食品业等一批食品加工业,实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建成了泥岗、枣庄、贺家庄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新农村,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文化旅游建设为新亮点,加快集乌云山道观、陈庄樱桃沟、石头寨“小皇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步伐, 成功申报石头寨为河南省传统保护村落。
赵河街为重要古驿站,明清全民国时期,赵河街街道纵横,商铺林立, 银号、步庄、药铺、织绸行鳞次栉比,鼎盛时期,仅晋陕客商达一百四十余家。清代建筑火神庇大殿三间至今保存完好,并列进入方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不可移功文物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