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19,477贴子:72,698,801

外儒内法,商鞅的法家才是中国封建皇权统治的核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国要负担近百万的军队实现差不多五个人养一个兵的极限目标,国君就要控制人民,剥夺他們的生计与自由,用暴力强迫将他们驱赶到农场和战场上去沦为战争机器。
这就涉及人民愿不愿意做螺丝钉,听不听从国君指挥的问题,即国君能不能、如何驾驭人民为之服务的问题。毕竟,人性决定了人民好逸恶劳,乐生恶死。但国君要争霸要自保,必须要驱使人民辛苦劳作、冒死作战。国君所喜,恰为人民所恶,国君与人民各坐跷跷板一端:国君上去了,人民就下来;人民上去了,国君就下去。国君与人民形成了一种“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商君书弱民》)的对立紧张关系。
驭民在商鞅眼里等同于制民:“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商君书弱民》)国君想在战场上搞定敌人,先要在国内搞定人民,搞定人民才能搞定敌人。这颇有点“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内部都搞不定,哪里有能力搞定外部,不被敌人吞并已算万幸。所以,“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商君书说民》)要是“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商君书靳令》)即国君搞不定官吏,官吏搞不定人民,这叫做六种虱子把政府搞垮了。
确实,如果人民强大,国君弱小,国君就很难驾驭人民。譬如说人民很富有,哪怕有“军功爵”诱惑,也不如穷光蛋那样积极参军参战,因为富有,就不愿意靠卖命赚钱;要是人民很强大,他们就不听政令,因为他们有力量抵制国君的威压。故“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桑弘羊语,出自《盐铁论》)反之,则非常容易。那么,国君要“制民”,要想使人民听命,必然要弱民,既不让其富有,也不让其强大,使其乖乖就范。所以,对于国君来说,根本一条是,“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治理有方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处于弱势,压抑民众的欲求、智能、意愿、权利。这套滥觞于法家的“弱民理论”,一直被后世国君奉为治国的葵花宝典,修炼于心。
弱民容易引发民众反抗,弱民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要做到既弱民、又不引起民众的暴力反抗,委实让统治者煞费苦心。而法家商鞅在这方面既有丰富的理论,又有成功的实践,真是这方面的专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28 16:39回复
    一、以愚民达到弱民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长知识,等于掌握知识权力,有了权力就不好控制,不能想要他干嘛就干嘛。商鞅深谙此理,认为要想弱民,先需愚民,要想愚民,则“民不贵学问”,让老百姓目不识丁,自然会把官方当作学识权威来依赖,不加(能)思考予以执行。反之,“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商君书·壹言》),翻译过来是:“治国,如果开导人民的知识,而不加以堵塞,人民的知识就增长。人民的知识增长,而不去攻打敌国,就产生奸邪。”(高享《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民众的智、愚直接影响民众对战争的投入,进而影响战争的成败,在一切为了战争,战争为了一切的非常时期,国君必然采取有利于战争、有利于统治的愚民政策。
    在商鞅看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商君书·垦令》),人民愚昧无知,“农静诛愚”,不推崇学识,就会一心一意耕田种地。反过来,“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算地》)人民一心一意耕田种地,无暇顾及学识,就会愚昧起来,就会畏惧法令。人民畏惧法令,国君驭民的目的就达到了:平时安于务农,战时积极充当炮灰。故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商君书·农战》)如此,商鞅就将愚民政策和重农政策、先军政策整合成有机的一体,既弱了民,又壮大了国家机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2-28 16:40
    回复
      二、以析民达到弱民
      商鞅在秦国推行分户析居的政策:“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规定一个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各自耕种生产,否则要加倍征收其赋税。然后,进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将人口一一登记造册,“凡国家治术所掌握的每一个人口的一切状况、家庭关系等等,尽在户口一簿之中。因之,政府只要一簿在手,便可统理庶政。”
      将宗法家族分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并进行严格的户籍登记管理,固然是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实处,增加财政收入。其实也是通过强制解散大家庭,削弱家庭、家族力量达到弱民的目的。
      这种将人民离析为原子化存在的弱民法,欧洲也曾用过,“欧洲教会最早从公元4世纪开始就反对家族内通婚,这一政策部分是担心近亲结婚极有可能造成后代的基因缺陷,不过还有别的目的。贵族在亲戚之间通婚为的是把财产保持在家族之内,教会则担心这样会使王室的势力越来越大,对教会权力构成威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2-28 16:41
      回复
        三、以锢民达到弱民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处走走看看,可以增长见识,增加信息源,可以货比三家,发现别人的优处,知晓自己的不足。民众自由迁徙,还可以“适彼乐土”,哪个诸侯国好就去哪个诸侯国定居。可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迁徙、择国而居的话,譬如齐国有文化底蕴,我想去齐国定居,楚国有风情,我想安家于楚,就会有人口的流进与流出,要是因为秦国不“宜居”,造成大量人口流失,势必损害国家的实力,这是秦国国君最不愿意看到的。
        商鞅针对性地提出,“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商君书·垦令》)译过来是讲,禁止民众自由迁徙,他们就会愚昧无知,那些不安分的到处迁徙,扰乱农事的人就会失去混饭吃的地方,只好老老实实种地。这很好理解,民众不得“擅徙”,将其禁锢在一隅之内,就不能接受外面的信息,其他国家是什么样子,不能眼见为实,没有比较,只能听官家说了算,说是红的就是红的,说是黑的就是黑的,说我们最亚克西,就相信我们最亚克西,于是安于现状,支持现统治,就达到了商鞅所说的目的:“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商君书·垦令》),民众没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国家就非常安全了。这有点像现在的朝鲜,不让人民“逃北”,“逃北者”被抓到要处以严厉的惩罚,无非是愚民,让人民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2-28 16:41
        回复
          个人觉得法家一定程度限制了人的自由


          IP属地:江西7楼2016-12-28 16:41
          回复
            相反,“以奸民治善民”很容易达到国君所求。用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只顾一己私利的“奸民”(颇似酷吏),去做越残忍越容易升官发财的事,“奸民”乐意得很,陷害杀人,眼睛都不眨一下,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难之有。越是“善民”越不忍遵行残酷的政策法令,越容易被“奸民”发现大做文章,上下其手,以获私利。这就达到了商鞅所说的,“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商君书·说民》)即国家任用善良的人,民众就会相亲相爱;国家任用奸恶的人,民众就会敬畏国家政策法令。
            “善民”中很大一部分正是浸淫于礼义的贵族,商鞅这一招,等于用流氓恶棍,来铲除贵族势力。那些原先趾高气昂的贵族没落,正好达到商鞅所要的政令畅通和屈民伸君的目的。这真是一举多得的阴招,看似不可理喻,其实“高明”得很。
            弱民以后,国君(国家)可以任意驾驭人民,轻而易举地将其装拼到战争机器上,或者成为耕种工具,或者上战场当炮灰。何况,国家还给予丰厚的“军功爵”回报。人民贫弱无力而想翻身,只能靠国家“恩赐”,只能与垄断“利源”的国家进行交易(并不平等),努力种地,拼命杀敌,以此换取权势地位财富等重要社会价值资源。到了后来,尤其隋唐确立科举考试以后,在和平年代,奖励农战换成了奖励读书,为了博得一官半爵,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去读书考试。
            这样看,法家之所谓“弱民”其实是为了“用民”,为我所用。弱了才好用,用得顺手,强了就不服从,不好用。在法家眼里,老百姓跟牛马犁耙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工具而已。与牛马犁耙这类工具不同的是,对老百姓需要更加复杂的修理、调教、利诱才好用,而一旦修理、调教、得诱好了,其作用则百倍于牛马犁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2-28 16:44
            回复
              商鞅的法家才是封建皇权统治的核心,儒皮法骨,儒家背了法家的黑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2-28 16:46
              收起回复
                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28 16:46
                收起回复
                  以上转自战国吧精品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2-28 16:46
                  收起回复
                    户籍制度知道不?一直用到现在,农村人深有体会吧?祖祖辈辈被折磨的够惨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2-28 16:51
                    回复
                      董仲舒的儒家实际已是儒法道三家合流,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从汉开始儒家已经吸收包容法家道家的思想不分彼此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2-28 16:53
                      回复
                        独尊法家的秦二世而亡,法家就像磕药能让你一时坚挺但大伤元气不可长久,三教和流的儒家才有张有驰繁荣2000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2-28 16:57
                        回复
                          朝鲜就是法家的样板。法家的核心就是统治者的权力,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2-28 17:04
                          回复
                            儒家道家则不同,不过儒家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倒是吸收了不少法家的思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12-28 17:05
                            回复
                              那些怪儒家怪孔子汉武没发明原子弹统一世界的呢?法家思想才是隐藏在儒家外表下禁锢思想妨碍进步的罪魁祸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12-28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