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齐河这面“镜子”,济阳人应该自省自励
面对齐河,济阳的“瓶颈”在哪里?差距又在哪里?
1.经济总量还偏小。近年来,济阳县GDP不要说在全国县市排名,就是在全省144个县市区中,排名也在80名左右,属于中后位次。要进入“全省30强,跨入全国百强”,需要财政收入突破30亿、超越50个县市区。现在各县市都在加速发展,赶超任务相当重。
2.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尽管济阳县近年来有较快发展,但要清醒的看到,小进也是退。连一向落后我们的禹城市2016年都进入全国百强县了。自己跟自己比,我们有些沾沾自喜,如果跟周围发展快的县区比,令人汗颜。
3.发展环境还不够好。个别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执行力不强、办事拖沓、效率不高,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效果不够好。特别是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仍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发展环境急需进一步优化。好多企业的老总,如旺旺集团的管理层,现在经常抱怨济阳的投资环境:检查多、罚款多、办事难,对比齐河的旺旺生产企业,差距明显。以前济阳引以自豪的企业生产“宁静日”、“保姆式服务”、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扎口管理”,不要说做了,现在连提也不提了。对此,落户的企业好多微词。至于在创优发展环境方面的投诉、究责,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4.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是济阳跨域发展过程中最为有利的条件,但受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因素的影响,系列优势条件没有充分发挥,开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5.规划还缺少高水准,并且现有的规划也未得到有力执行。企业布点搞撒网式,住宅区、商务区与工业区越来越混杂在一起。布点项目随意,这为今后发展留下极大隐患。全县缺少一个高水准的规划,即使有一个规划,也仅仅是一张图纸,根本没有认真执行。
发展县域经济,齐河在给济阳 “补课”
有关经济专家认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实现经济突围,赶超发展,必须高点定位,高端引领。2014年11月,濒临齐河的禹城市适时提出“创新驱动谋发展,三年冲刺百强县”的新目标,全市上下凝聚共识、竞进作为、勇于担当,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释放出强大乘数效应。结果,2016年11月名不经转的禹城市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列第100位。齐河包括禹城,诸多方面都和济阳相近,发展县域经济,齐河在给济阳的“补课”,给济阳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习齐河之一:咬定全面融入济南发展自身不放松
善弈者谋势。这个势,是比较优势的势。齐河行政区划隶属德州,但在区位、交通、资源、人缘等方面与济南有很强的关联性。作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齐河大胆探索,置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谋求长远发展。这是该县齐河最为成功的经验。这个势,更是乘势而上的势。今后5年,是济阳夯实基础、缩小差距的攻坚期,是壮大实力、转型升级的加速期,更是率先跨越、争先进位的机遇期。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心描绘的“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发展宏图,做好济北次中心,打造济南最具活力的济北新城。
济阳县要在全面分析济南的战略重点、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上,明确了打造济北新城的定位,高点规划,顶层设计,编制了融入济南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开发区、黄河新区等多项规划。与此同时,紧抓济南核心升级、产业转移、北跨西进的机遇,强化同城效应,全面深入对接济南,在对接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撑杆跨越。
把产业对接作为重点,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项目,利用产业优势对接项目,利用环境优势吸附项目,打造依托济南的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农副产品供应和研发中试基地,经济开发区、崔寨、回河、孙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把科技人才对接作为催化剂,加强与济南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共建了一批生产性研发机构,共享人才和智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齐河之二:咬定敢想敢干勇于开拓不放松
敢于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几年前,齐河还只是黄河以北的一个普通县城,旅游资源匮乏,也没有任何发展旅游业的基础。2008年,他们抢抓黄河北展区开发建设这一契机,把63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黄河国际生态城来打造,建起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在一个毫无旅游发展基础,也并不临海的县城,投资10亿元建设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海洋动物展示馆,这一尝试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冒险,是天方夜谭,不少人认为就算建起来也没人去看。可这一大胆的尝试恰好填补了济南旅游业的空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成功。接着,建设投资20亿元的欧乐堡项目,引起轰动效应。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随后,齐晏水上世界、齐晏欢乐世界、齐州温泉度假村和齐鲁文化大观园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正是这种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无中生有”的做法,使齐河的旅游业一日千里,迅速崛起,实现了从旅游业基础为零到全省旅游强县的跨越转变。
学习齐河之三:咬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不放松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生命线。在齐河人看来,坐、等、靠,项目是不会主动送上门的,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抢、去拼、去争。他们组建了1000人的招商小组,负责对接央企,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还有专门的招商小分队紧盯济南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及“退二进三”的外迁项目,对每一个有可能的招商机会都绝不放过。永锋集团,目前是齐河纳税第一大户,也是德州纳税大户,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利税将突破60亿元,是齐河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而这个项目,就是齐河在天桥手中“抢”过来的。在落户齐河之前,永锋集团已经在天桥桑梓店进行了选址,交了定金。齐河认为这个项目很有发展前景,马上找到永锋集团的老总,把他接到齐河谈判,并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永锋集团选中的地块清理干净,成功拿到了这个项目。正是齐河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抢项目”的精神,才使一批“大块头”项目纷纷落户。
学习齐河之四:咬定创优环境提高效率不放松
在齐河,全县上下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办事效率就是发展速度”。如果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一拖再拖”,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不愿在此投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他们大力实施机关效能建设,通过“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县各审批环节、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在工作上,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让客商省事、让客商省心,“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是家常便饭。普洛斯落户齐河时,曾一下子列出近千项条件,需要几个月才能跑完的手续,齐河不到一周就办完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在别的地方办不了的事情,在齐河就可以办成,很多在别的地方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办完的事情,在齐河短短几周就能办完。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创造了“齐河速度”,并已经成为齐河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应学习他们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
在齐河,全县上下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办事效率就是发展速度”。如果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一拖再拖”,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不愿在此投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他们大力实施机关效能建设,通过“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县各审批环节、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在工作上,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让客商省事、让客商省心,“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是家常便饭。普洛斯落户齐河时,曾一下子列出近千项条件,需要几个月才能跑完的手续,齐河不到一周就办完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在别的地方办不了的事情,在齐河就可以办成,很多在别的地方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办完的事情,在齐河短短几周就能办完。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创造了“齐河速度”,并已经成为齐河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
面对齐河,济阳的“瓶颈”在哪里?差距又在哪里?
1.经济总量还偏小。近年来,济阳县GDP不要说在全国县市排名,就是在全省144个县市区中,排名也在80名左右,属于中后位次。要进入“全省30强,跨入全国百强”,需要财政收入突破30亿、超越50个县市区。现在各县市都在加速发展,赶超任务相当重。
2.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尽管济阳县近年来有较快发展,但要清醒的看到,小进也是退。连一向落后我们的禹城市2016年都进入全国百强县了。自己跟自己比,我们有些沾沾自喜,如果跟周围发展快的县区比,令人汗颜。
3.发展环境还不够好。个别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执行力不强、办事拖沓、效率不高,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效果不够好。特别是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仍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发展环境急需进一步优化。好多企业的老总,如旺旺集团的管理层,现在经常抱怨济阳的投资环境:检查多、罚款多、办事难,对比齐河的旺旺生产企业,差距明显。以前济阳引以自豪的企业生产“宁静日”、“保姆式服务”、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扎口管理”,不要说做了,现在连提也不提了。对此,落户的企业好多微词。至于在创优发展环境方面的投诉、究责,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4.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是济阳跨域发展过程中最为有利的条件,但受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因素的影响,系列优势条件没有充分发挥,开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5.规划还缺少高水准,并且现有的规划也未得到有力执行。企业布点搞撒网式,住宅区、商务区与工业区越来越混杂在一起。布点项目随意,这为今后发展留下极大隐患。全县缺少一个高水准的规划,即使有一个规划,也仅仅是一张图纸,根本没有认真执行。
发展县域经济,齐河在给济阳 “补课”
有关经济专家认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实现经济突围,赶超发展,必须高点定位,高端引领。2014年11月,濒临齐河的禹城市适时提出“创新驱动谋发展,三年冲刺百强县”的新目标,全市上下凝聚共识、竞进作为、勇于担当,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释放出强大乘数效应。结果,2016年11月名不经转的禹城市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列第100位。齐河包括禹城,诸多方面都和济阳相近,发展县域经济,齐河在给济阳的“补课”,给济阳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习齐河之一:咬定全面融入济南发展自身不放松
善弈者谋势。这个势,是比较优势的势。齐河行政区划隶属德州,但在区位、交通、资源、人缘等方面与济南有很强的关联性。作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齐河大胆探索,置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谋求长远发展。这是该县齐河最为成功的经验。这个势,更是乘势而上的势。今后5年,是济阳夯实基础、缩小差距的攻坚期,是壮大实力、转型升级的加速期,更是率先跨越、争先进位的机遇期。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心描绘的“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发展宏图,做好济北次中心,打造济南最具活力的济北新城。
济阳县要在全面分析济南的战略重点、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上,明确了打造济北新城的定位,高点规划,顶层设计,编制了融入济南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开发区、黄河新区等多项规划。与此同时,紧抓济南核心升级、产业转移、北跨西进的机遇,强化同城效应,全面深入对接济南,在对接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撑杆跨越。
把产业对接作为重点,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项目,利用产业优势对接项目,利用环境优势吸附项目,打造依托济南的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农副产品供应和研发中试基地,经济开发区、崔寨、回河、孙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把科技人才对接作为催化剂,加强与济南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共建了一批生产性研发机构,共享人才和智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齐河之二:咬定敢想敢干勇于开拓不放松
敢于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几年前,齐河还只是黄河以北的一个普通县城,旅游资源匮乏,也没有任何发展旅游业的基础。2008年,他们抢抓黄河北展区开发建设这一契机,把63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黄河国际生态城来打造,建起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在一个毫无旅游发展基础,也并不临海的县城,投资10亿元建设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海洋动物展示馆,这一尝试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冒险,是天方夜谭,不少人认为就算建起来也没人去看。可这一大胆的尝试恰好填补了济南旅游业的空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成功。接着,建设投资20亿元的欧乐堡项目,引起轰动效应。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随后,齐晏水上世界、齐晏欢乐世界、齐州温泉度假村和齐鲁文化大观园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正是这种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无中生有”的做法,使齐河的旅游业一日千里,迅速崛起,实现了从旅游业基础为零到全省旅游强县的跨越转变。
学习齐河之三:咬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不放松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生命线。在齐河人看来,坐、等、靠,项目是不会主动送上门的,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抢、去拼、去争。他们组建了1000人的招商小组,负责对接央企,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还有专门的招商小分队紧盯济南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及“退二进三”的外迁项目,对每一个有可能的招商机会都绝不放过。永锋集团,目前是齐河纳税第一大户,也是德州纳税大户,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利税将突破60亿元,是齐河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而这个项目,就是齐河在天桥手中“抢”过来的。在落户齐河之前,永锋集团已经在天桥桑梓店进行了选址,交了定金。齐河认为这个项目很有发展前景,马上找到永锋集团的老总,把他接到齐河谈判,并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永锋集团选中的地块清理干净,成功拿到了这个项目。正是齐河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抢项目”的精神,才使一批“大块头”项目纷纷落户。
学习齐河之四:咬定创优环境提高效率不放松
在齐河,全县上下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办事效率就是发展速度”。如果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一拖再拖”,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不愿在此投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他们大力实施机关效能建设,通过“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县各审批环节、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在工作上,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让客商省事、让客商省心,“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是家常便饭。普洛斯落户齐河时,曾一下子列出近千项条件,需要几个月才能跑完的手续,齐河不到一周就办完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在别的地方办不了的事情,在齐河就可以办成,很多在别的地方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办完的事情,在齐河短短几周就能办完。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创造了“齐河速度”,并已经成为齐河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应学习他们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
在齐河,全县上下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办事效率就是发展速度”。如果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一拖再拖”,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不愿在此投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他们大力实施机关效能建设,通过“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县各审批环节、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在工作上,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让客商省事、让客商省心,“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是家常便饭。普洛斯落户齐河时,曾一下子列出近千项条件,需要几个月才能跑完的手续,齐河不到一周就办完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在别的地方办不了的事情,在齐河就可以办成,很多在别的地方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办完的事情,在齐河短短几周就能办完。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创造了“齐河速度”,并已经成为齐河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