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子的建议,聊聊因地这个名词,但严肃不是偶的风格,跑题才是偶的积习,说到哪儿算哪儿罗,若因跑得太凶,出偏差处,大家赏脸给几个板砖,谢谢。
先说因字。
佛教理论体系中,因果是最根本的几个基础理论之一。
所谓基础理论,就是说,其他相关理论,都以这些根本理论为基础,相当于物理学上的公理和定理的关系。
为什么说,因果论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相当于其公理的性质呢?
因为世间万事亏物,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或出现,既然发生了,总有其原因。
你会无缘无故爱上一个女子吗?不会的。只是你自己忽视了原因,绝不会真没有原因。倘若没有原因,你就可以爱上一个女子,那天下美女和丑女,对你而言,已无差别了,因为你的取舍判断不需要任何前提嘛。不妨奉请百度大神,找找星爷电影里面常常出现的那位如花姑娘的电子邮件,将之作为你的人生偶像,并为她而奋斗。
因此,这个因字,在佛教术语中,就是相对那个结果而言。
而果,就是那个由此因开始,延续下去而引发的事实现相。而因果两个状态是相对的,因为世间万物运动变化不会停止,从前的因所引发的那个事实现相,也一样不会停止变化,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因此这个果,又延续下去,成为另一个事实现相的因。因果相续,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以先后的时间序列来说,过去的事实是现在事实状态的因,现在的事实状态则是过去的果,而现在则同时又是未来的因,而未来又是现在的果,如此相续不断。
成佛或成凡夫,也是如此,不管是哪方面的发心和努力,都是相当于有了因。就像你考大学,总得先发心去考,心中决定考什么样的,然后不间断努力去积累知识,经过那个过程,最后成功。
因此,单独地把因字拿出来说,可以理解为与其相关的事实结果在出现或发生前的所有状态,也就是一切导致那个结果出现的过程内容。
再说地字。
地这个字,按佛学词典解释,多为阶位的意思,有点相当于“学位”的这个“位”字。也就是某种程度的水平或境界的意思。
在佛学上,对针不同的证心程度,或深或浅,给他一个名称或术语,就是为了说明其用心的深浅而已。一般人只能知道自己在意识层面用,而佛则在如来藏识层面用。相当于一般人处在一楼看世界,他老人家站在楼顶,看得更远,更清楚、更全面、更完整。但如果哪位哥位一定要把这个例子曲解,问偶:“为啥佛他不能站回一楼来,和大家平易近人地相处?”偶只能赞叹这位哥们跑题第一,直接把偶的境界层次的比喻扯到不同境界下如何用心上面去了,能如此统一无有差别,必是菩萨示现。但在偶们成就之前,还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比较好,这样迎合偶们的思维方式。
地是一个通用名词,比如菩萨地,就表示是菩萨境界,佛地,就是佛境界。阿罗汉的阶位中,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等等,虽然没有地这个字,但初果、二果这样的名词,也就是表示其所在境界地。
所以说,因地二字,是指人从初发心入道开始,到最后成就之前,这样的过程全在因地境界中。初发心,相当于播种,但这个种子要最后结出果实,其过程不是瞬间而就,在结出果实之前,所有的一切成长过程,都含盖在结出果实的“因”中。
偶们习惯眼前的生活方式,是不断积累而来的,没有从前的积累,这个习惯所代表的积习和惯性,从哪儿延续过来的呢?一样,成就佛智这种事,也是靠积累而来,在用心的根本上,大家没有区别,唯一不同就只是在大家认定的内容不同而已。这个内容的不同,包括各自的心对世界认可的广度和深度。
换个说法,眼前的生活,是由于偶们专注于这种生活状态,专注于这种变现方式,因此而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专注在另一种状态下而有。
这也是佛学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理论基础,能在其系统中所有环节适用,而且相互印证,并不自相矛盾。
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佛学所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世间任何一个学术系统,你不作深入研究,不进行系统结构地了认识,只做泛泛肤浅地了解,甚至是片面地将某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做相关比较,都是矛盾百出的。因为离开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任何理论都是没有价值的。在你习惯认可的世界观中,看不出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不自觉地已经预设了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了。
先说因字。
佛教理论体系中,因果是最根本的几个基础理论之一。
所谓基础理论,就是说,其他相关理论,都以这些根本理论为基础,相当于物理学上的公理和定理的关系。
为什么说,因果论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相当于其公理的性质呢?
因为世间万事亏物,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或出现,既然发生了,总有其原因。
你会无缘无故爱上一个女子吗?不会的。只是你自己忽视了原因,绝不会真没有原因。倘若没有原因,你就可以爱上一个女子,那天下美女和丑女,对你而言,已无差别了,因为你的取舍判断不需要任何前提嘛。不妨奉请百度大神,找找星爷电影里面常常出现的那位如花姑娘的电子邮件,将之作为你的人生偶像,并为她而奋斗。
因此,这个因字,在佛教术语中,就是相对那个结果而言。
而果,就是那个由此因开始,延续下去而引发的事实现相。而因果两个状态是相对的,因为世间万物运动变化不会停止,从前的因所引发的那个事实现相,也一样不会停止变化,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因此这个果,又延续下去,成为另一个事实现相的因。因果相续,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以先后的时间序列来说,过去的事实是现在事实状态的因,现在的事实状态则是过去的果,而现在则同时又是未来的因,而未来又是现在的果,如此相续不断。
成佛或成凡夫,也是如此,不管是哪方面的发心和努力,都是相当于有了因。就像你考大学,总得先发心去考,心中决定考什么样的,然后不间断努力去积累知识,经过那个过程,最后成功。
因此,单独地把因字拿出来说,可以理解为与其相关的事实结果在出现或发生前的所有状态,也就是一切导致那个结果出现的过程内容。
再说地字。
地这个字,按佛学词典解释,多为阶位的意思,有点相当于“学位”的这个“位”字。也就是某种程度的水平或境界的意思。
在佛学上,对针不同的证心程度,或深或浅,给他一个名称或术语,就是为了说明其用心的深浅而已。一般人只能知道自己在意识层面用,而佛则在如来藏识层面用。相当于一般人处在一楼看世界,他老人家站在楼顶,看得更远,更清楚、更全面、更完整。但如果哪位哥位一定要把这个例子曲解,问偶:“为啥佛他不能站回一楼来,和大家平易近人地相处?”偶只能赞叹这位哥们跑题第一,直接把偶的境界层次的比喻扯到不同境界下如何用心上面去了,能如此统一无有差别,必是菩萨示现。但在偶们成就之前,还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比较好,这样迎合偶们的思维方式。
地是一个通用名词,比如菩萨地,就表示是菩萨境界,佛地,就是佛境界。阿罗汉的阶位中,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等等,虽然没有地这个字,但初果、二果这样的名词,也就是表示其所在境界地。
所以说,因地二字,是指人从初发心入道开始,到最后成就之前,这样的过程全在因地境界中。初发心,相当于播种,但这个种子要最后结出果实,其过程不是瞬间而就,在结出果实之前,所有的一切成长过程,都含盖在结出果实的“因”中。
偶们习惯眼前的生活方式,是不断积累而来的,没有从前的积累,这个习惯所代表的积习和惯性,从哪儿延续过来的呢?一样,成就佛智这种事,也是靠积累而来,在用心的根本上,大家没有区别,唯一不同就只是在大家认定的内容不同而已。这个内容的不同,包括各自的心对世界认可的广度和深度。
换个说法,眼前的生活,是由于偶们专注于这种生活状态,专注于这种变现方式,因此而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专注在另一种状态下而有。
这也是佛学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理论基础,能在其系统中所有环节适用,而且相互印证,并不自相矛盾。
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佛学所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世间任何一个学术系统,你不作深入研究,不进行系统结构地了认识,只做泛泛肤浅地了解,甚至是片面地将某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做相关比较,都是矛盾百出的。因为离开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任何理论都是没有价值的。在你习惯认可的世界观中,看不出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不自觉地已经预设了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