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修真录吧 关注:107贴子:2,656
  • 8回复贴,共1

关于因地的跑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受天子的建议,聊聊因地这个名词,但严肃不是偶的风格,跑题才是偶的积习,说到哪儿算哪儿罗,若因跑得太凶,出偏差处,大家赏脸给几个板砖,谢谢。

先说因字。
佛教理论体系中,因果是最根本的几个基础理论之一。
所谓基础理论,就是说,其他相关理论,都以这些根本理论为基础,相当于物理学上的公理和定理的关系。
为什么说,因果论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相当于其公理的性质呢?
因为世间万事亏物,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或出现,既然发生了,总有其原因。
你会无缘无故爱上一个女子吗?不会的。只是你自己忽视了原因,绝不会真没有原因。倘若没有原因,你就可以爱上一个女子,那天下美女和丑女,对你而言,已无差别了,因为你的取舍判断不需要任何前提嘛。不妨奉请百度大神,找找星爷电影里面常常出现的那位如花姑娘的电子邮件,将之作为你的人生偶像,并为她而奋斗。
因此,这个因字,在佛教术语中,就是相对那个结果而言。
而果,就是那个由此因开始,延续下去而引发的事实现相。而因果两个状态是相对的,因为世间万物运动变化不会停止,从前的因所引发的那个事实现相,也一样不会停止变化,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因此这个果,又延续下去,成为另一个事实现相的因。因果相续,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以先后的时间序列来说,过去的事实是现在事实状态的因,现在的事实状态则是过去的果,而现在则同时又是未来的因,而未来又是现在的果,如此相续不断。
成佛或成凡夫,也是如此,不管是哪方面的发心和努力,都是相当于有了因。就像你考大学,总得先发心去考,心中决定考什么样的,然后不间断努力去积累知识,经过那个过程,最后成功。
因此,单独地把因字拿出来说,可以理解为与其相关的事实结果在出现或发生前的所有状态,也就是一切导致那个结果出现的过程内容。

再说地字。
地这个字,按佛学词典解释,多为阶位的意思,有点相当于“学位”的这个“位”字。也就是某种程度的水平或境界的意思。
在佛学上,对针不同的证心程度,或深或浅,给他一个名称或术语,就是为了说明其用心的深浅而已。一般人只能知道自己在意识层面用,而佛则在如来藏识层面用。相当于一般人处在一楼看世界,他老人家站在楼顶,看得更远,更清楚、更全面、更完整。但如果哪位哥位一定要把这个例子曲解,问偶:“为啥佛他不能站回一楼来,和大家平易近人地相处?”偶只能赞叹这位哥们跑题第一,直接把偶的境界层次的比喻扯到不同境界下如何用心上面去了,能如此统一无有差别,必是菩萨示现。但在偶们成就之前,还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比较好,这样迎合偶们的思维方式。
地是一个通用名词,比如菩萨地,就表示是菩萨境界,佛地,就是佛境界。阿罗汉的阶位中,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等等,虽然没有地这个字,但初果、二果这样的名词,也就是表示其所在境界地。

所以说,因地二字,是指人从初发心入道开始,到最后成就之前,这样的过程全在因地境界中。初发心,相当于播种,但这个种子要最后结出果实,其过程不是瞬间而就,在结出果实之前,所有的一切成长过程,都含盖在结出果实的“因”中。

偶们习惯眼前的生活方式,是不断积累而来的,没有从前的积累,这个习惯所代表的积习和惯性,从哪儿延续过来的呢?一样,成就佛智这种事,也是靠积累而来,在用心的根本上,大家没有区别,唯一不同就只是在大家认定的内容不同而已。这个内容的不同,包括各自的心对世界认可的广度和深度。
换个说法,眼前的生活,是由于偶们专注于这种生活状态,专注于这种变现方式,因此而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专注在另一种状态下而有。
这也是佛学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理论基础,能在其系统中所有环节适用,而且相互印证,并不自相矛盾。
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佛学所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世间任何一个学术系统,你不作深入研究,不进行系统结构地了认识,只做泛泛肤浅地了解,甚至是片面地将某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做相关比较,都是矛盾百出的。因为离开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任何理论都是没有价值的。在你习惯认可的世界观中,看不出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不自觉地已经预设了系统和结构的定义了。



1楼2008-10-23 16:38回复

    另外,喜欢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拿来比较的朋友,首先要明白一件事,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和佛教的“唯心”,二者定义都不同。西哲的唯心,就是思想,就是意识活动。佛教的唯心二字中的心,是指能创造的、和被创造的一切的总称。两者定义区别这么大,拿来类比,本身就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方式。所谓比较,往往要有比较的前提,李嘉诚的财富和陈冠希的帅能放在一起比吗?偶的长相能和哥们你的CPU速度相比吗?

    还有,喜欢用西哲来比较佛学的朋友,也应该先把西哲看透,同时把佛学看透,再来比较,如果二者只知其一,你没办法比较。何况对二者的了解,如果都是泛泛,甚至误解或不知而以为知呢?而且西哲学派众多,相互间有同有异,甚至某些学术在各自间也有对立。随便扯出几句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时候,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不是过于随意?
    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偶们凡夫而言,是用来支配人生取舍的,包括生命过程及人生意义的取舍,不是用来耍嘴皮子的。否则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毫无意义,该痛苦的时候逃不了,该幸福的时候也未必把握得住。生命不长,不管你用哪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衡量人生,对其行深入思考,有助于人生的取舍,人生也会更美好、更幸福。

    再者,有些朋友有误会,认为佛学与客观世界、现实的科学观相矛盾,甚至有人认为佛教作为宗教是反科学的,还有朋友也认为佛教是极其消极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科学的一切方法和实证,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总得来说,是站在“我”和“非我”的二元角度。就算你探索的是人类自身,也存在这样一个“探索者”与“被探索的对象”之间的对立。有一个探索者,和另一个被探的对象,或者说,有一个探索的意识,和另一个被探索的对象。就算你自己探索你自己的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也存在着一个意识在对大脑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二元关系,探索者与被探索者,始终是二元的。
    佛学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其“探索者”与“被探索的对象”是一体的。佛学中有观心一法,其观者,与被观的内容,是一个东西。观与所观,是一,不是二。不仅如此,整个佛学理论,都是站在一个一元统一的立场阐述其理论,并为之列出实证方法,以及各种实证过程的说明。
    两者研究世界的角度不同,简单地类比,当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草率地去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想来都没有实际价值,
    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学术,在其系统内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全面阐述论证。因此,既要说生,必然就会述死,既要说创造,必然也要说毁灭。如果偶们只看到死的一面,只看到毁灭的一面,他当然是消极的。就像你看美女一样,只看背影,就定义她是美女,并决定追她,只怕当她转过身来时,你就要悔得肠青肚烂了,万一她正面是如花呢?

    一篇简文,要想说的内容太多,大多都漏掉了,想来偶们理解任何一种知识,最终还得靠自己深钻深研究深实证,是吧?
    呃……这两千字要是拿去更新,都可以凑五分之一了…….呜呜呜…..。
    


    2楼2008-10-23 16:38
    回复
      没人顶,那偶来吧


      3楼2008-10-24 21:40
      回复
        这跑题跑远了。

        顶一下,希望老虎跑题跑回原处


        IP属地:四川4楼2008-10-24 22:03
        回复
          呀?老何原来跑到贴吧混了```干嘛不去群里啊?

          来顶一下


          IP属地:广东5楼2008-10-26 17:34
          回复
            唉!


            6楼2008-10-27 12:35
            回复
              ^_^ 

              有我拜托之因,得了老虎跑题大神的因地,这一跑五千里,再跑到天际的功夫还真不容易效仿


              7楼2008-10-28 11:53
              回复
                haohaohao


                8楼2008-10-31 18:57
                回复
                  • 116.63.139.*
                  呵呵
                  好文
                  收藏之


                  逍遥


                  9楼2008-11-01 1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