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保守的满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付出巨额赔偿金之后,终于痛定思痛,要施行新政,进行改革。
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废除科举考试,施行现代教育制度。1901年,慈禧太后一纸圣旨,下令把各省府专门研究四书五经的书院改为西方的大学堂。
这次各省书院改大学,堪称满清政府的大学大跃进运动。除了早已有之的京师大学堂之外,各省办的大学堂有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山西大学堂,两广大学堂,两湖大学堂,浙江大学堂等。
这些所谓的大学堂,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除了固有的研究儒教的书院,又请洋人教授现代的数理化地理常识。
但问题是,国外的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小学中学的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当时的这些所谓大学堂,缺乏小学中学的支撑,这些大学堂的学生,原来是学习四书五经的儒生,现代数理化常识几乎为零。他们在大学堂里学习的数理化知识,不过是国外小学中学的常识性知识。这样的大学堂,怎么能配得上大学之名?
幸运的是,当时的清廷不乏有志之士,很快发现此次大学洋跃进的问题所在。所以,在第二年,即1902年,又一道圣旨下,终止了此次大学洋跃进运动,对大学堂颁布了具体的办学指标,这道圣旨就是著名的《钦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不符合大学堂(即大学))标准的,一律改为高等学堂,高等学堂的任务是大学预备学校,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高考补习班”。
所以,山东的所谓“山东大学堂”只办了三年就停办了,1904年改成了“山东高等学堂”,即如今的“高考补习班”,那些打算考大学的学子们在此学习。
后来,1911年“山东高等学堂”又改名为“山东高等学校”,其实,性质还是一样的,就是“高考补习班”。
这也是为什么,1914年“山东高等学校”停办,该校的师生能够转入济南的四所三年制的专门学校的原因。因为,这个“山东高等学校”根本就不是什么四年制的本科的大学。
那么,在1924年之前,山东有没有大学呢?答案是除了教会办的齐鲁大学之外,中国人自己办的名副其实的大学是没有的。
连大名鼎鼎的京师大学堂,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几年间,虽然一直顶着大学的名头,但实际上也只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或称“高考补习班”,没有一个四年制本科的毕业生。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大学的官方校史里不称“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前身的原因,因为辛亥革命前的京师大学堂并非真正的大学,而实际只是一所“高考补习班”而已。
成立于1901年的京师大学堂,只存在了三年,包括后来改名的“山东高等学堂”“山东高等学校”
,都只不过是“高考补习班”而已。而且,这个高考补习班性质的“山东高等学校”1914年就停办了,何以能成为后来1930年成立于青岛的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