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达与诸葛亮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李严传》所记载的的两封信,点出了三个关键人:孟达、诸葛亮、李严。
诸葛亮给李严的书信能看见的目前只有两条,另一条则是在《费诗传》①中。其所记载的内容大体表现出诸葛亮对孟达的同情,并追平生之好。但此时无论是费诗还是孟达都不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孟达的结局如《晋书宣帝纪》所说由于谋反脑袋在太和二年春正月被司马懿邮寄给了曹叡《明帝纪》②。司马懿灭孟达时间很短,完全是一场胜算在握的突袭,孟达则是一个“被谋反”的典型。而促成孟达“谋反”又将这一消息通知给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可以在不禀明曹叡的情况下突袭孟达的正是当年那个【追平生之好】的诸葛亮。
什么促成了孟达迅速叛魏呢?
先看在孟达决定速反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与蜀之间都有哪些联系?如何从没有联系到“数相交通”的?
《费诗传》【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
孟达之所以叛魏,一方面如《明帝纪》引《魏略》所说,宠他的文帝和与其交好的桓阶、夏侯尚先后都去世了,这使得孟达感到【心不自安】,不安就产生了叛离之心,但叛离到哪里也是问题;这时诸葛亮的主动“诱招”又成为了由想法到行动的催化剂。如《费诗传》及《明帝纪》引《魏略》③所言。
———————————————————————————————————————
①【“往年南征,岁【未及】末乃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费诗传》
②《明帝纪》【(太和元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孟达因为叛变被司马懿攻破而败亡,时间跨度太和元年十二月到太和二年春正月。
③《明帝纪》引《魏略》【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李严传》所记载的的两封信,点出了三个关键人:孟达、诸葛亮、李严。
诸葛亮给李严的书信能看见的目前只有两条,另一条则是在《费诗传》①中。其所记载的内容大体表现出诸葛亮对孟达的同情,并追平生之好。但此时无论是费诗还是孟达都不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孟达的结局如《晋书宣帝纪》所说由于谋反脑袋在太和二年春正月被司马懿邮寄给了曹叡《明帝纪》②。司马懿灭孟达时间很短,完全是一场胜算在握的突袭,孟达则是一个“被谋反”的典型。而促成孟达“谋反”又将这一消息通知给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可以在不禀明曹叡的情况下突袭孟达的正是当年那个【追平生之好】的诸葛亮。
什么促成了孟达迅速叛魏呢?
先看在孟达决定速反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与蜀之间都有哪些联系?如何从没有联系到“数相交通”的?
《费诗传》【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
孟达之所以叛魏,一方面如《明帝纪》引《魏略》所说,宠他的文帝和与其交好的桓阶、夏侯尚先后都去世了,这使得孟达感到【心不自安】,不安就产生了叛离之心,但叛离到哪里也是问题;这时诸葛亮的主动“诱招”又成为了由想法到行动的催化剂。如《费诗传》及《明帝纪》引《魏略》③所言。
———————————————————————————————————————
①【“往年南征,岁【未及】末乃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费诗传》
②《明帝纪》【(太和元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孟达因为叛变被司马懿攻破而败亡,时间跨度太和元年十二月到太和二年春正月。
③《明帝纪》引《魏略》【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