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吧 关注:2,468贴子:88,315
  • 15回复贴,共1

【为了贴量】孟达、李严、诸葛亮的爱恨情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馒头


IP属地:江苏1楼2017-01-19 21:56回复
    一、孟达与诸葛亮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李严传》所记载的的两封信,点出了三个关键人:孟达、诸葛亮、李严。
    诸葛亮给李严的书信能看见的目前只有两条,另一条则是在《费诗传》①中。其所记载的内容大体表现出诸葛亮对孟达的同情,并追平生之好。但此时无论是费诗还是孟达都不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孟达的结局如《晋书宣帝纪》所说由于谋反脑袋在太和二年春正月被司马懿邮寄给了曹叡《明帝纪》②。司马懿灭孟达时间很短,完全是一场胜算在握的突袭,孟达则是一个“被谋反”的典型。而促成孟达“谋反”又将这一消息通知给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可以在不禀明曹叡的情况下突袭孟达的正是当年那个【追平生之好】的诸葛亮。
    什么促成了孟达迅速叛魏呢?
    先看在孟达决定速反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与蜀之间都有哪些联系?如何从没有联系到“数相交通”的?
    《费诗传》【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
    孟达之所以叛魏,一方面如《明帝纪》引《魏略》所说,宠他的文帝和与其交好的桓阶、夏侯尚先后都去世了,这使得孟达感到【心不自安】,不安就产生了叛离之心,但叛离到哪里也是问题;这时诸葛亮的主动“诱招”又成为了由想法到行动的催化剂。如《费诗传》及《明帝纪》引《魏略》③所言。
    ———————————————————————————————————————
    ①【“往年南征,岁【未及】末乃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费诗传》
    ②《明帝纪》【(太和元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孟达因为叛变被司马懿攻破而败亡,时间跨度太和元年十二月到太和二年春正月。
    ③《明帝纪》引《魏略》【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


    IP属地:江苏2楼2017-01-19 21:56
    回复
      《费诗传》与《魏略》所言又略有不同,则更详细的记载了诸葛亮为什么突然要联系孟达。
      《费诗传》【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
      《费诗传》的记载将诸葛亮为何突然打算联络孟达的前因交代的很清楚。诸葛亮从李鸿的话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孟达对诸葛亮并没有芥蒂,至少还是相信诸葛亮的,相信他不会杀了自己的妻儿,因此并不相信王冲的话。另一个,则是根据王冲这个人的出现,意识到李严可能与孟达一直有来往。
      从【当有书与子度相闻】来看,诸葛亮之前没有与孟达联系,其有原因可能一个是孟达是蜀的叛徒【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不屑联系。另一个原因是孟达可能与诸葛亮并不是很熟悉,不知道该如何开头。第三,可能是根本没有注意到孟达所处的位置和与李严之间的关系,对孟达不够重视。
      《费诗传》所记载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建兴三年(魏黄初六年)。此时,文帝曹丕与夏侯尚尚在,去世的是桓阶(去世于黄初二年221年)。因此,从魏黄初六年开始,孟达与诸葛亮取得了叛蜀以来的第一次沟通,直到孟达败亡期间【数相交通】。两人来往的信件绝对不会少,只不过现在绝大部分都没有了,或者事发后不久就被销毁了。结合蜀、魏两国对此事的记载,基本这事的前因后果都清楚了。
      从黄初六年就与诸葛亮交通,但一直没有实质行动,或许还对魏有顾及,或许时机还没到,总之一直是【辞欲叛魏】而没有行动。直到建兴五年十二月(魏太和元年十二月),诸葛亮屯汉中时,情况才有了实质性发展。
      什么事情导致了孟达迅速起步又迅速败亡?
      陈寿《三国志》并无更多记载,只是说诸葛亮并没有救援孟达。但是,此事的来龙去脉在《魏略》、《晋书宣帝纪》里都记载的非常详细,并且《晋书 宣帝纪》提到了一个导致该事件瞬间发生质变的关键人:郭模。(《华阳国志 汉中志》的记载与《晋书》类似)
      《晋书 宣帝纪》【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
      《华阳国志 汉中志》【时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书喻之曰:“......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太平御览三百五十九》引司马彪《战略》【亮使郭摸诈降过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摸语仪言:玉玦者,谋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
      郭模受诸葛亮之命诈降于魏,并将“孟达连蜀反魏”的事情告诉了与孟达有仇的申仪,并通过申仪再告知司马懿,以【促其事】。其事,就是借司马懿之手灭孟达。
      对于诸葛亮的心思,司马懿看的很清楚,正如他给孟达的信中说的【模之所言非小事也】,起兵叛变当然不是小事,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既然不是小事,如果诸葛亮真要与孟达联合,诚心联合孟达为外援的话,那必须做的极其机密,又怎么会泄露呢?【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而且还是通过从诸葛亮那边来的郭模泄露的呢?且又是泄露给孟达的仇人申仪呢?又如司马懿所言【此殆易知耳】原因很简单,也显而易见:【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所以让郭模诈降、泄密,借其他人的手铲除孟达。最关键的是,诸葛亮又在孟达求助时坚决不救。事实已如此,诸葛亮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如果说《费诗传》说是诸葛亮恶孟达反覆,那么他在派遣郭模诈降的时候,就不“恶孟达反覆”吗?郭模为何而诈降?原因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因此,从诸葛亮【亮默然不答】开始,他的目的就不是【欲诱达以为外援】,而仅仅是为了铲除孟达。与孟达的书信来往,并没有达到诸葛亮预想的效果,【苦无路】不得已,最终只能通过郭模的嘴来故意泄密,以实现自己铲除孟达计划。
      铲除孟达是既定目标,是必须完成的计划,只不过即将灭亡的孟达依然有一些作用。孟达事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也不是莫名而发生的。而是与蜀中的政局有所关联。绝不仅仅是孟达与诸葛亮单方面的纠葛,开篇提到的李严才是这次事件的更深层原因。


      IP属地:江苏3楼2017-01-19 21:57
      回复
        二、诸葛亮、孟达和李严纠葛的根源
        1、王冲其人
        前文说过诸葛亮对孟达不仅仅是见死不救,从一开始就【虑其为患】打算【破】孟达。自己无法杀,就借司马懿之手;两年多的时间对于诸葛亮一心打算除掉孟达来说,太长,因此【欲促其事】,打出郭模这个杀手锏。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恨孟达,不惜花时间与孟达周旋,又急切的消灭他?起因是由《费诗传》中李鸿的转述曾提到过一个人:王冲。那么王冲是谁?他所指向的信息是什么?
        《费诗传》下已简单介绍了【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魏以冲为乐陵太守。】而这段里又涉及到本文的主角之一:李严。
        李鸿所转述的王冲对孟达的话【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这里的“明公”是指诸葛亮。王冲之所以叛降魏,是因为【为严所疾,惧罪降魏】,然而就这番话来看,王冲对诸葛亮似乎也不满意。听到李鸿转述这番话的时候,诸葛亮是个什么心情呢?会如何理解王冲所为呢?会不会认为王冲是诈降,为了李严联络孟达呢?否则王冲为什么不说导致自己叛逃的李严的不对,反而说诸葛亮的“坏话”呢?
        前面说了,李鸿跟诸葛亮说起王冲与孟达之事是在建兴三年,又按《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冬,亮还至汉阳,与魏降人李鸿相见】得知,诸葛亮在汉阳遇到李鸿是在建兴三年冬。那么李鸿路过孟达处,则在更早之前;而王冲投魏则可能是在建兴三年上半年甚至更早,但肯定在孟达降魏之后。若王冲奔魏是在建兴三年上半年或更早,那么此时李严并不是江州都督。按《后主传》、《李严传》并云,李严为江州都督是在建兴四年。又按《华阳国志》【刘先主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和【封丞相亮武乡侯;中护军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江州都督费观】确可知此时的江州都督并非李严,会不会是和李严要好的费观?
        建兴三年上半年或更早,王冲以【为严所疾】而投降去了魏国。从叛逃的理由看是因为李严,而去了魏国见到孟达之后所说的却是诸葛亮,让人不得不怀疑王冲是诈降于魏,目的是为李严外联孟达。那李严和王冲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冲为太守李严督邮,严记县遣孝义掾奉羔雁,宣太守命聘之。玦乃自投水,救援,不死。】《华阳国志卷十下》又提供了一条。此条与《三国志》所载不同,《三国志》说【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李严为江州都督为建兴四年。而《华阳国志》说【牛鞞程氏女】牛鞞属犍为郡,王冲为犍为太守督邮,与《李严传》称李严在章武二年入为尚书令前为犍为太守吻合,只不过这里说王冲是资中人,且事件发生在李严为犍为太守时,也就是章武二年之前。按《三国志》的记载,且不管王冲出身何处,若王冲是江州都督的牙门将,那么可能也是费观的下属;若王冲当时确属李严,那么也可能是身为中都护的李严的牙门将,那么他则可能是从永安去的魏(按建兴四年春诸葛亮立刻调离了李严看,个人认为这条可能性最大);不管如何若《华阳国志》王冲和《三国志》的是同一人的话,则可以看出王冲和李严并没有利害冲突,李严甚至为王冲娶程氏女。李严对王冲不薄,或王冲是李严好友费观下属,但无论如何,王冲都没有理由因为忌惮李严而跑去跟孟达说诸葛亮的坏话。因而推知,王冲【为严所疾】是假,告诉孟达诸葛亮杀了孟达全家才是他叛逃魏国见孟达的目的。而背后指示王冲的人可能就是李严。
        在费诗看来不过是一段平常的转述,听在诸葛亮耳朵里则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敏感“信息”。虽然从《李严传》看,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浮出水面是建兴四年开始,直到建兴九年李严被贬完结。但任何矛盾都有初始原因,李严与诸葛亮不谐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刘备托孤的章武二年。
        2、刘备临终前眼里的诸葛亮
        众所周知在刘备托孤时任命的辅政大臣有两个: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先看刘备临阵前对诸葛亮的遗言【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一直以来刘备托孤诸葛亮这段话,都被当做君臣互信的典范歌颂,但这招早在东吴孙策临终时就已经用过。孙策也曾经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传》引《吴历》,亦可见孙策对张昭的信任。
        两边托孤,相似的托孤之语,部分相似的局势。如《张昭传》引《吴书》所说【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从孙坚到孙策建安四年去世,不过6年多,孙权继承孙策时也不过十九岁。在这种局势下,孙策不得不考虑如果孙权真不行的话,张昭上,如果张昭再不行就【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是真心从立业角度出发,做了细致的事业安排,毕竟对于孙策来说江东基业到他临终前,根基确实太浅,很难保证孙权或张昭能真正根植于此,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他看不清日后的局势。
        从现实局势看,刘备也有类似的情况。夷陵之败后,蜀国元气大伤如《陆逊传》引《吴录》【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北有曹魏,东有孙吴。从建安十九年到刘备去世于永安,其在益州不过七年时光。
        所不同的是,孙策将事业交给孙权时,东吴还只是一方诸侯、军阀势力,没有刘氏的金字招牌,也没有天子在身边。孙策没有称王,更来不及称帝,对当时的东吴来说,其事业还称不上“国”。而刘备则不同,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章武元年四月称帝,且是以刘氏宗亲自居的。在刘备眼里曹丕是【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之人,把曹丕与诸葛亮相对比,虽然其对比的是【才】,但主体不对,一个是“帝”一个是“臣”,加之后面还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拿诸葛亮与曹丕相对比,绝不是病糊涂了,而是老谋深算话里有话。
        这不得不让人质疑此时的刘备是否已经对诸葛亮有了防备之心?刘备真希望诸葛亮取代吗?当然不希望,既然不希望,就需要有相互制衡的力量。毕竟这时候的蜀国如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里说的“客观的看来,刘备托孤之时,蜀国真正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刘备不会不想到此点。”
        但个人与田老的观点又略有不同,田老一直强调蜀国内部新旧势力的纠葛,这是蜀政中最大的隐患云云。但并不是唯一的隐患,在一个最大、最显而易见的矛盾中,一定有若干大小不同的矛盾。权利争夺就是隐藏在新旧派势力之中的一个最突出的矛盾。所谓新旧派的纠葛,说到底,就是“权利”的争夺。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新旧派之分,而仅仅是争夺权力产生了矛盾,而秉承某种思想非要在这些矛盾中找出个所谓的“派别”。
        刘备留李严镇永安也不是单纯的防范东吴,对于刘禅来说,拥有兵权的李严正常情况下是对抗外敌的军事力量,一旦有内乱则是可能成为救兵的。如高平陵事件,桓范说曹爽【车驾幸许昌,招外兵】《曹爽传》。刘备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深意,刘禅能否驾驭诸葛亮等臣子他心里或许根本没有底。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刘备论其宗室力量几乎可以用零来形容,远不如曹魏宗室的庞大,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算半个儿子的刘封还被自己不得已赐死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则是他为刘禅选择的辅政大臣之一诸葛亮。


        IP属地:江苏4楼2017-01-19 22:00
        回复
          3、刘封事件
          说到刘封,又不得不提到本文开篇的主角孟达了。刘封、孟达一对难兄难弟,当年刘备派孟达、刘封攻申耽于上庸,参与该事件的还有李严(李平)。上庸刚刚平定不久孟达、刘封就收到了来自关羽的增援要求,然而结果众所周知,因为两人没有呈关羽命,关羽败亡。孟达不久便叛降于魏,理由两个:一刘封侵凌;二没救关羽畏罪。而后不论是出于曾经“一起扛过枪”的同伍经历还是出于纯规劝刘封投降,总之孟达给刘封的信言辞恳切,句句感情牌,更可观的是这封信透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信息,既刘封和刘禅的事情,也就是刘备的家事。既然是劝降的信,为了感动刘封,且刘封又是当事人,那么这封信里提到的显然不可能是假消息。然而可悲的是,刘封并没有接受孟达的建议,最终走向了【赐封死,使自裁】的人生终点。
          是什么让刘备赐死刘封呢?
          无非几点:忤逆腹诽、通敌叛逆或有篡弑的企图。刘封“大约”就是第三个原因,但如《刘封传》说原本刘备并没有打算赐死刘封,或许毕竟是自己养大的,还有一丝养父子的感情,因此仅仅是【责封】,但是诸葛亮不同意了【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理由很简单“怕刘备你死后,刘禅驾驭不了”,这个感情牌一打,刘备果然动心了,【於是】刘封就不得不死了。临死前刘封感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刘备也为此落泪,养只狗还有感情呢,何况是人,怎么说也是当儿子养的。
          刘封死于“诬陷、谮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是说刘备死后的事情,刘备现在还没死,是否难易驾驭只是猜想,刘封死于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猜想”,名实不相副,而造成这个结局的最直接始作俑者就是诸葛亮。而事实是在刘禅接手后,真正易世后却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一番光景了。
          对于刘备来说,防患于未然没有错,一点蛛丝马迹都要扼杀在摇篮之中,虽然此后也没有再提过刘封的事情,但不代表刘备心里没有产生一些其他想法。知子莫如父,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能力治理蜀国,能不能驾驭的了臣下等等,刘备当比诸葛亮看的更清楚。知人识人这点马谡就是佐证,事实证明确实如刘备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对刘备这番见解的态度则是【亮犹谓不然】(《马谡传》)因此,通过这件事,不仅仅是刘封、刘禅,甚至对诸葛亮本人,刘备心里可能都有了不同的想法。
          回过头来看,若攻上庸确实有李严参与,那么当时的情况李严或许也很清楚,孟达是跑了,但李严还在,而刘备当初最初的反应仅仅是责备,也就是说刘封本没有必须死的罪名,即便诸葛亮最终劝杀了刘封,理由也并不是“侵陵孟达、不救关羽”,所以单纯从战役结果来看,刘封没有必死的理由。那么李严有没有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上对刘备说过什么?澄清过什么?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刘备给刘禅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李严也在其中,留守的地点与曾经的战友孟达相连(永安东出就是秭归)。辅政大臣不在刘禅身边,不在成都,而在永安,除了防卫东吴,参考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话来看,更是为了日后若诸葛亮真有不轨,李严这个钳制诸葛亮的机关就会启动,甚至是为了刘备的亲族叛逃到孟达领地也不是不可以,虽然那是下下策。参考后来夏侯霸不得不投靠曾经杀了他父亲夏侯渊的刘蜀。
          刘封事件导致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防范心理,临阵托孤之语表面看似君臣之间坚固的信任,其实不过是试探和警告。刘备能为刘禅赐死【易世后难御】的刘封,就不会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权臣】安排一个制衡他的棋子吗?
          4、刘备眼里的李严
          刘备能为刘禅赐死【易世后难御】的刘封,也一定会为自己儿子预设一个可以制衡权臣的棋子,这个棋子就是李严。为什么李严会被刘备选为辅政大臣呢?
          按《李严传》【 少为郡职吏,以才幹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李严在曹操入荆州时没有降曹而是入了益州,【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又是反曹派。刘备攻刘璋之后李严又和费观一起归了刘备,因此【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在刘备的眼里是个既有能力又和自己目标反曹一致的人。而李严也不负刘备所望,在犍为的政绩很不错,如《华阳国志三》【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三津,吏民悦之。】又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所以在刘备眼里李严还有战功,因而有了后来的【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并督军于永安。
          除以上能力和战功之外,为其锦上添花的是李严在犍为得到一个刘备可称帝的符瑞



          图片为《隶续》收录的《黄龙甘露碑》其对应了建安二十五年的【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先主传二》,【龙者,君之象也】这也是刘备称帝最大的符瑞。
          《三国志集解》注引《华阳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舞阳赤水,仍立庙,今有石碑存。】这里所说的碑,就是上面的《黄龙甘露碑》。
          《华阳国志 卷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又【武阳县郡治。】,武阳赤水在犍为,当时的郡太守是李严,这点符合碑侧所记载。
          按《三国志 李严传》【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二十三年.....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李严直到章武二年才被刘备【先主徵严诣永安宫】。
          这个出现在武阳赤水的符瑞显然是李严表奏的,碑显然也是李严所立。因为这个符瑞对刘备的意义重大,是象征其称帝的,加之李严本身也有战功【严率众降先主】,又讨【盗贼马秦、高胜等.....斩秦、胜等首】,所以诸多战功加上符瑞事件又有【能名】,使得刘备对其非常信任,于是在章武二年在永安宫拜为尚书令,一跃成为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
          李严章武二年到永安拜尚书令的准确时间没有记载,按《三国志先主传二》【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和《华阳国志 刘先主志》【二年春正月,先主军姊归,吴班、陈戒等水军屯夷陵】并云章武二年春就开始了夷陵之战,可推测李严去永安本以军事为先。刘备夷陵之败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驻在白帝(鱼复、永安),且永安原名鱼复,夷陵之战后刘备改成了“永安”【先主改鱼复曰永安】《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永安,按《华阳国志 卷一》【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属于巴东郡,地理位置特殊【南接武陵,北接房陵】,因此【以尚书令李严为都督,造设围戍】。属于蜀国与魏、吴接壤的边境地区,而让李严驻守,可见刘备对其能力的信任。这点刘备与曹魏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正常行为,用信任的、有能力的人守重镇,如关羽屯荆州,如魏延【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如曹仁【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屯宛、屯临颍、屯合肥;如张既出任雍州刺史等等,而对没什么实际才能的人则是不能重用,如马谡。
          汉中是北界,永安也是蜀国最东边,也是是非之地。

          按《三国志 先主传二》【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这里的李平是李严的可能性很大,这点赞同田余庆。虽然李严改名是在建兴八年,但按其军事能力来看,不排除是李严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如陆逊诸多传都称其陆议,也有传成陆逊。
          综上所述,李严本就有统军打仗的能力,李严和孟达又属于田余庆主张的“旧人派”。或许正因为两人曾经同军共识,孟达与李严较之与诸葛亮,走的更近。孟达投魏后,曹丕【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这样章武二年以后,孟达就与屯永安的李严首尾相接了。
          章武元年——三年(221——223)五月主刘禅即位,改元为建兴。
          建兴元年——十五年(223——237),建兴三年(225)、建兴四年(226)
          黄初元年——七年(221——226)
          李严在永安从章武二年始(221)——建兴四年(226)
          刘备原打算就将李严这个忠于自己的机关放置在这么一个是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一来可以防御外敌;二来内部若有兵变可以逃。李严和孟达曾是同僚,史载中没有任何矛盾,刘备将其安排在这里,用意之深。李严当然也清楚,因此第一时间联络了新城的孟达。孟达回归受制于人,自然不如在蜀边境更能发挥作用。因而看不出李严给孟达的信里有任何希望他回来的意思,而仅仅是外联,指望有朝一日起到应援的效果即可。与其说李严在纵横,不如说这是刘备临终前煞费苦心设计的一场纵横局面。可惜,他的那番临终遗言深深刺痛了诸葛亮的神经,过早的撂出了底牌。


          IP属地:江苏5楼2017-01-19 22:03
          回复
            5、刘备托孤一番话的深意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传》刘备托孤于诸葛亮那番话绝不是什么善意的,与孙策托孤背后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倒是如晋简文帝托孤于桓温。
            【七月,帝疾甚,诏桓温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宋书天文志三》这是在简文帝明确意识到桓温有异心的情况下对桓温说的【是时,帝有桓温之逼,恒怀忧惨】但是这个诏书被侍中王坦之销毁了,桓温得知此事大怒,杀了毁了诏书的王坦之等人【赖侍中王坦之之毁手诏,改使如王导辅政故事。温闻之大怒,将诛坦之等】这个简文帝的诏书对于心怀异志的桓温有着非同一般的利用价值,一旦某日势力做大,想登顶九玺甚至取而代之,诏书拿出来以示这就是先帝意思,而王坦之撕毁了这一诏书,而独改为“如王导辅政故事”,如《还冤记》所说【温大怨望,以为失权】。晋简文帝本身被立继承大统就是桓温一手促成的,桓温有不臣之心已久,想先立功收集威望再图谋废立,但因为枋头之败一时受挫,称帝是无望了,因此才暗自谋算先废了海西公,扶植自己的势力,以成就权柄【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逐潜谋废立,以长威权。】《晋书帝纪八 海西公》,简文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被桓温所立的简文帝显然清楚的知道桓温的心思,简文帝即立【以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入殿,进丞相】《魏书列传八十四》。
            晋时可看见的诸葛亮行事如《晋书》、《魏书》、《宋书》等记载来看确实和《三国志》不一样。以桓温效仿诸葛亮故事来看,俨然是个权臣,而且是极具野心的权臣形象。以至于王坦之反对简文帝将天下以【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托付给如诸葛亮故事的桓温,而直接撕毁诏书。再回到三国看刘备,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之于桓温废海西公,虽有不同,但大体相似,绝杀宗室和废立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不臣。刘备有亲儿子刘禅的情况下,刘封一个养子就没有争帝位的立场,难不成刘封还能以养子身份杀了刘禅?所以诸葛亮根本就是“多虑”,为自己日后掌控权柄架空刘禅提前预设的可能,让刘封买单。简文帝能从桓温废海西公看出异志,刘备同样也能从不得不赐死刘封这一事件中看出某些端倪。因此用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而又将李严留在永安,形成了东西而治的局面。


            IP属地:江苏6楼2017-01-19 22:12
            回复
              三、诸葛亮与李严
              1、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开端
              对于刘备临终的遗言,诸葛亮听的很清楚,不仅清楚表面的意思,更了然背后的深意。想独揽大权并非那么简单,必须先越过刘备设置的制衡自己的机关李严。到了建兴元年,刘备死后,益州雍闿造反牂柯郡丞朱褒领太守,暴横放纵,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死临大丧不宜动兵,因此派越巂太守龚禄暂时遥领管理。而益州常颀(《后主传》引《魏氏春秋》作“常房”)则以李严手书告诫雍闿。随后又到牂牁收了主簿拷问,按《魏氏春秋》的说法,常房(颀)杀了牂牁主簿,因此激怒了朱褒。于是朱褒诬陷常房(颀)要造反并攻杀了常房。造反,这个罪名太大、太棒,来的非常是时候,因此不论真假,诸葛亮便将常房诸子全部杀光,其四弟发配到了越巂。
              如《吕凯传》【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其桀慢如此。】与《华阳国志》一致,常房必然是受到了李严的派遣拿着李严六页手书去找的雍闿。后常房拷问牂牁主簿必定也是受到李严的派遣。同为辅政大臣,在这种特殊时期分别处理暴乱本身没有什么,但在诸葛亮眼里这是争权的开始,或许认为李严开始行使自己“辅政大臣”的特殊权利了。因此,不问常房是否真的造反,一概当造反论处,杀鸡儆猴。诸葛亮当然知道常房没有造反,所以【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朱褒最后是被杀了,但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被谁杀均没有记载,仅《华阳国志》牂牁郡一条【郡特多阻险......少有乱,惟朱褒见诛。】
              新旧交替之际,看似一场平常的交替时期的暴乱,但隐射出的是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利争夺正式拉开了序幕。
              常房按照辅政大臣之一李严的意思平定叛乱却被诬陷背上了造反的罪名与其子都被杀。史书没有记载李严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但从王冲这个人叛逃后对李严曾经的同僚孟达的所言推测,李严因为此事对诸葛亮应该是极度不满的,甚至不惜开始诬陷同为辅政大臣的诸葛亮。
              了解了刘备托孤的深意,理顺了孟达、刘封、李严三者之间的联系,再来看开篇那两封信。尤其是李严的,时间肯定是在李严受托之初,否则便没有告知孟达并受托的意义。(《李严传》将其安排在建兴四年李严移屯江州之后,甚至王冲其人的履历都是写的江州都督李严的牙门将,但按李鸿转述的时间看,必然是建兴三年冬之前,因而王冲的履历肯定有错)。且目的性很明确【思得良伴】,显而易见是希望孟达能协助自己,并告诉孟达他李严和诸葛亮【俱受寄讬】先表明自己的地位是同诸葛亮一样的“托孤大臣”,而希望孟达协助的理由是【忧深责重】感觉自己包袱大、压力大、责任重。李严以中都护都督永安孟达肯定知道,毕竟邻国边境。但是信里却没有明确提到让孟达回蜀国的只字片语。李严到底跟孟达通过多少封信件?不知道。那些无考的信件里有没有明确让孟达回归?也不知道。但按孟达与诸葛亮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来看,孟达到了建兴五年还在犹豫。因而李严可能并没有说动过孟达回归,甚至可能都没有提出过让孟达回归的话。孟达在李严的纵横计划中就是个放在蜀国之外的棋子,作为一个叛徒回归受到各方的压力和制约,反而不如他现在在新城的地位更能在某个时刻发挥作用。
              诸葛亮给孟达的书信大约是建兴三年冬之后。常房因为被诬陷造反而被诛杀诸子的时间是建兴元年,若这确为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爆发点,那么王冲去魏则是建兴三年上半年或更早到建兴元年常房之后立刻就去联系了孟达。
              倘若钳制诸葛亮是刘备临终的意思,秘密交代给李严,而孟达在这个事件中所出演的角色就是李严纵横的棋子,只不过自己被安排成了棋子而孟达本身可能并不清楚。然而刘备的话太刺耳,李严太急于表现自己,终究还是被诸葛亮所捕捉到契机。只不过诸葛亮不动,李严不动,直到李鸿之前,诸葛亮对孟达并没有多注意。
              2、诸葛亮与李严之争的目标:孟达
              诸葛亮与李严如前文所述,表面看来都是刘备任命的辅佐刘禅的托孤之臣。但自刘封事件之后,刘备对诸葛亮会没有一丝猜疑吗?不可能。否则就不会出现【君自取之】之语了,亦不会让另外一个托孤大臣领兵而屯于永安,当然防吴也是原因之一。只不过拥有兵权驻外藩的李严略比【以丞相录尚书事】的诸葛亮职权上略低一些,但依然是两人共同辅佐。和平期间以权柄更高的诸葛亮制约李严,非常时期则权柄这种东西便失去了作用,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因此在刘备的刻意安排下诸葛亮和李严被推到了争权的风头浪尖上,谁也不甘心受制于对方。
              刘备死后立刻出现的暴乱导致了辅政大臣之间矛盾的开始,看似平常的镇压暴乱,在诸葛亮眼里却意味深长。或许此时的诸葛亮认为李严所谓是在跟自己竞争声望,因为李严手里有兵权,又有遗诏共同辅政,虽然位在自己之下,也是不得不防范的。因此在朱褒诬陷常房谋反时,诸葛亮不由分说的即刻诛杀了常房诸子。而常房的兄弟是什么时候被徙的不知道,但诸葛亮“打狗没有看主人”这招在李严眼里又是不同滋味了。李严能做的就是找到以防万一的外援,因为从常房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的不满。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从他劝刘备杀刘封,而刘封本没有必死的大错来看,至少诸葛亮非常忌讳有兵权且刚猛难驾驭之人,恰巧李严各方面都符合了,所以他不得不为自己找寻退路。如诸葛亮深知刘备托孤的话中话,李严也不可能不清楚刘备安排他在永安的用意。前面说了,在刘备眼里李严是非常忠于自己的,相反托孤之词则透露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完全信任,至少刘备不希望诸葛亮独大。
              建兴三年冬,在诸葛亮得知王冲与孟达一番对话之后,原本没有与孟达通信的诸葛亮第一次打算联系联系孟达了。因而有了【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这不过是诸葛亮给孟达信的节选,全文内容没有。但仅仅从这十二个字来看,诸葛亮与孟达提到的依然是李严,一如李严与孟达书提到了诸葛亮一样。史载【其见贵重如此】,然而贵重是有原因的,蜀叛降的还有其他人,为什么唯独贵重孟达?为什么没人去联系乐陵太守王冲?为什么不联系跟诸葛亮关系不错的徐庶?因为孟达所在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对李严还是诸葛亮都有重要的意义。无论谁与孟达联合,都可能对魏、蜀、吴造成影响。
              显然在外联孟达方面,李严以地方优势先诸葛亮一步。曾经同是刘璋部下,又共同攻上庸,永安东边的秭归正是当年孟达攻上庸的进军之路。孟达和李严联系多久?是否频繁?进度如何?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诸葛亮不知道的。占尽先机、地理优势和拥兵的李严此时是诸葛亮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何能让李严不在永安继续纵横成为诸葛亮立刻要解决的问题。孟达与李严的交情如何?能否为脱离李严为诸葛亮所用?如果不能用,该如何解决?
              3、借北伐夺兵权,灭孟达
              孟达毫无疑问是被卷进诸葛亮和李严之争的倒霉蛋,他在云里雾里的情况下被拉进了一个野心家的游戏,以至于成为了被牺牲的棋子。然而,弃子即便是灭亡也要发光发热,为权臣照亮未来的康庄大道。李严与孟达数相沟通已是确凿的事实,孟达是李严企图纵横的棋子。如何打破李严的纵横之梦,且为自己积累战功,为自己出兵北伐牵制一部分敌军(哪怕是引起一部分敌国骚动)……..孟达成为了必然要牺牲的棋子,一石三鸟,孟达死的不亏。建兴五年春出兵汉中,建兴五年年底设计策反孟达,建兴六年(太和二年)春孟达人头落地,同时【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李严有什么是超过自己的而深得刘备器重呢?除了治理能力和符瑞之外便是战功了。因为李严在刘备时代有战功,因而拥有都督永安军事的兵权。诸葛亮要实际制衡住李严兵权是必须的,而如何获得兵权呢?征战。
              【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建兴元年雍闿反,当时诸葛亮是以大丧在不能动兵为由,而李严则令常房喻雍闿并拷问了牂牁主簿,完全无视了诸葛亮置遥领的太守龚禄。看似这次叛乱李严先于诸葛亮付诸了实际行动,让诸葛亮非常不爽,而拿常房开刀。因此在大丧之后,诸葛亮执意要亲自南征,而不听王连规劝。确实,诸葛亮不必亲自前往,派个大将如魏延、吴懿等等即可。【亮虑诸将才不及己】被看成诸葛亮自大自负的一个表现,但除此之外诸葛亮真正的目的是以征战拥有兵权,获得战功。而平南中之后,李鸿的一席话,让诸葛亮更加忌恨李严,又忌惮李严手上的兵权,因此建兴四年春【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而实际原因是【欲得平兵】,但说出“实话”已是到了五年之后,诸葛亮拔掉上庸毒牙孟达,蜀中势力做大,李严彻底沦为自己的署府事且即将被诸葛亮贬官之时了。
              诸葛亮从南方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让李严离开永安,屯于江州断开其与上庸的联系。突然让李严离开永安,屯江州,李严不可能不理解用意,因而到了江州之后【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为洲】,固步自封继续“分庭抗议”,或者说做好了以防万一的准备,如公孙瓒建易京。更【求以五郡置巴州】只不过诸葛亮不可能同意,而更要求李严带兵去汉中【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既不让李严在永安这个是非之地继续纵横,将他转移到江州也不让其穿山使城为洲,固步自封以图后事,继而还要打着北伐的旗号征李严的兵。将李严势力范围从永安剔除,又不让其在江州做大做强做牢固。
              建兴五年春,李严不得不以大军北伐而出兵汉中。在取得控制李严的初步成果之后,诸葛亮需要消灭的另一个敌人就是在李严纵横计划中的孟达了。设计孟达应该是在建兴五年下半年或年底,第二年春孟达的脑袋就被司马懿送给曹叡了。前文提到,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孟达回归,也没有救援孟达,他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为了借司马懿之手杀了孟达这个曾经和李严有过来往的隐患,毕竟【虑其为患】。诸葛亮与其的多次通信只是圈套,让孟达坐实了与诸葛亮交通欲叛的证据,让孟达在上庸坐立不安。毫无疑问在诸葛亮的意识里孟达是必须死的,只不过死之前还有个作用,就是牵动魏、吴的部分军事力量。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晋书 宣帝纪》。只不过这里的【蜀】却与《费诗传》【不救助】矛盾,关于《宣帝纪》这段其专美的意味更多。毕竟孟达事件,除了《晋书宣帝纪》以外记载了吴、蜀有救援,其他均未看见记载。因此,考虑到诸葛亮可能为了牵制魏、吴部分兵力,刻意制造救援假象,不排除有过极小部分兵力出兵的情况,而实则可能连“短兵交接”都没有发生。如孙权救援公孙渊“浅规”,轻兵掩袭而已。
              如司马懿所说【亮欲促其事】。事有两件,一件是促成孟达必死,瓦解李严的纵横;其二就要回到蜀国国策隆中对了。当年诸葛亮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此时的天下有变从大了看是曹叡刚即位,如果曹叡即位就是“变”,那么大可出兵就行,何至于要让郭模诈降呢?如果郭模不诈降,孟达不能迅速发动,那么吴魏境内便不会有任何军事行动,司马懿也不会去上庸。所以且不说孟达事件是诸葛亮刻意制造的“变”,那可以为了拖住一小部分曹魏兵力,至少给魏国制造点麻烦、小骚动,为了给自己增加更多胜算。诸葛亮再自视甚高也不会把曹魏当做南中蛮夷看,何况北伐的本意未必是恢复汉室,而更可能的仅仅是积累战功和争夺军队控制权。
              结果如开篇提到的那样,孟达被完完全全的设计了,最终导致败亡。诸葛亮是设计者,司马懿是执行人,无论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对结局都看的清清楚楚,唯一心存幻想的只有孟达自己,还编织着不属于自己的纵横魏蜀吴之梦,而给孟达莫名拉上了仇恨的则是李严。随着孟达的败亡,李严的辅政大臣、纵横之梦都将结束。
              其实到这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转回开篇孟达败亡就可以算结束了。本文只是想说孟达时间绝不仅仅是孟达一个人的问题。诸葛亮突然撩上孟达又不救,看似矛盾的背后却大有文章,最终的原因是其与李严之间的权利争夺。


              IP属地:江苏7楼2017-01-19 22:13
              收起回复
                最终话:贬李严
                诸葛亮都是以大权独揽为目的北伐,李严在前面两次在蜀北伐战役中的行动不知道。诸葛亮一伐之前先是以【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屯江州,而到了建兴五年又以出兵北伐召李严到汉中。实际上李严从移屯江州开始就已经被弱化了。一方面诸葛亮在积极培育新人,培植一批完全属于自己的官僚;一方面在弱化李严的同时寻找收集更多李严不轨的证据。强大自己,弱化敌对,这点李严当然看的见。因此李严曾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这话绝不可能在两人共同辅政之初说,那时的李严还认为自己是和诸葛亮共同辅政,他能以自己的意志晓喻雍闿。但慢慢他发现诸葛亮势力已如刘备临终托孤所言【君自取之】极其符合了,因而才有【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然而诸葛亮的回答也并没有避讳李严的建议,而是大方的接受了【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看似调侃,实际上是这时的李严,本来拥兵的中都护已经再没有能力制约诸葛亮了。如《华阳国志卷十》李邈说【亮身杖强兵】此与桓温【以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入殿】又有什么区别呢?
                【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陈震传》
                事已至此,这场权利的角逐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从李严移屯江州开始就只能被诸葛亮蚕食。蜀也不像某些史学家说的那样,矛盾是各种派别导致的,派别斗争不过是假象,或只是一小部分。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矛盾单纯的就是权力争夺。被诸葛亮贬的有旧人也有新人,被重用的依然有新人也有旧人,有东州派也有荆州人,任用的益州本土人也不少。只不过诸葛亮为了树立纯粹属于自己的势力,自然产生了一批新生代,而这些新生代并不是田余庆所谓的跟着刘备入蜀的那批新人,仅仅单纯的就是新生代,只属于诸葛亮的诸葛氏纯臣。
                李严不过是刘备设置的一个机关,机关开启是需要契机的,契机是诸葛亮若真取而代之的话,但如果这个契机一直不出现,那么李严这个机关便无法启动。刘备的“试探”太露骨,以至于早早的将机关暴露在外,给诸葛亮指明了攻击目标。相似的临终托孤,周瑜和张昭的结局与诸葛亮和李严完全不同。
                贬李严表奏的错乱
                建兴八年,李严突然成为了骠骑将军,而诸葛亮也一反常态的突然将李严的儿子李丰任命为江州都督督军,只不过这个昙花一现是因为曹真突然要伐蜀了。很可惜,因为大雨,魏军退军。而李严则以中都护署府事入了诸葛亮的丞相府,彻底成为诸葛亮的附属,再也不是那个和诸葛亮并辅政的中都护了。此年李严改名李平。
                建兴九年本以征战屡建战功的李严此时只能负责运输,想必心里一定愤恨。适逢秋夏之季,一直下雨,从蜀中运粮本身就困难,前几次诸葛亮出兵都以粮草不继而退军。而现在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更是捡了根硬骨头,当然这个硬骨头是诸葛亮故意丢给他的。
                【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李严就算有不满也不至于脑子坏了,明明知道诸葛亮手里有自己写的信还装作不知情?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在明知道对方手中有自己写的信的前提下还继续睁眼说瞎话的。何况,李严怎么说也是刘备托孤的辅政大臣,刘备绝对不会给刘禅选择一个比刘禅还弱智的人。相反,以马谡为例,刘备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能看出马谡【不可大用】却看不出一个正常人和弱智之分?
                因此这里李严毫无疑问是被诬陷了。狐忠,马忠,从建兴元年开始就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门下督。牂牁丞朱褒叛乱后马忠【忠抚育恤理】,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任命马忠为牂牁太守;建兴八年又为诸葛亮丞相参军,副长史。从一开始马忠就是诸葛亮的党羽。李严派马忠去通知诸葛亮,那真是随便诸葛亮如何设计这出戏码李严都是必然有罪的了。倘若李严是派马忠告知诸葛亮军粮还需几日,但并没有叫诸葛亮退军呢?手书不是不可以伪造。一旦有人想诬陷另一个人,且在其身边安插了眼线,就逃无可逃了,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虽然不清楚建兴九年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总之《李严传》这段记载违背逻辑,不仅将李严看做一个弱智,并且把提拔看好他的刘备一统贬成白痴了。
                【亮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至于诸葛亮上书贬李严的公文其错误也是极其诡异的。【西向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沮水、漳水在荆州东吴地界,李严怎么可能跑那去?江阳可能是江州之误,但沮、漳不得其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备制衡诸葛亮权臣之路的机关彻底失效。以至于后世桓温甲仗入殿,如诸葛亮故事为王坦之诟病。
                (全剧终)


                IP属地:江苏8楼2017-01-19 22:15
                回复
                  谁说我亮智谋不行的,对自己人简直强的逆天。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1-19 22:30
                  收起回复
                    板凳,真是暴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19 23:15
                    收起回复
                      好贴必须顶起来,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1-21 16: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