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大师吧 关注:0贴子:42
  • 3回复贴,共1

品茶观旧|晚秋二三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些天听一段子,说”所谓成熟,就是不用妈妈逼你,也会自觉地穿上秋裤”。我想对于今天穿上秋裤的我而言,并非是成熟了多少,而是已然冻成了狗。
今夏难耐的酷暑,让霜降后迅速降温带来的寒意显得理所当然。我怕冷,但又打心底喜欢这样的天气——呼吸着凉凉的空气,让冷风掠过毛孔,一个激灵整个人格外清醒,对自然的感受力也会增强许多。回想在深圳那几年的四季温润,仿佛舒适的有些不真实,也许只有清晰分明的季节变化才会让人从心底感到踏实。
消失了三个月,别来无恙,总的来说是在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和生活方式。
先说说茶吧。桂花白茶「灵樨」如约而至,没怎么吆喝,已近售罄,心里自然是不胜欢喜的。我认为今年的「灵樨」比去年做得好,茶友们的反馈也印证了我的判断,无他,更用心了而已。手摘新鲜桂花筛选3次以上,保证花的净度;窨制时更加注意复窨的时间和节奏,让茶坯充分吸收桂花香气精华;复火干燥后将干枯的花朵全部筛选出来,再加入新鲜晾晒的丹桂,让香气与口感更加鲜活。

充分熟悉茶的特性,借助自然力量调和,其实不需要做太多修饰,她能足够好。
一座城市里总有一些有趣的人,而这个秋天我的身边又多了一位。与小路相识于网络,因茶结缘,如今这个黄河边长大的西北小伙被我成功”诱拐“到汉中,连接这伟大基情的纽带是「木头」。


IP属地:福建1楼2017-01-21 14:50回复
    小路的故事很长,抽完两包兰州都讲不完,卖过酒,掌过勺,最终成为一位痴迷手作木器的匠人。用他的话说,是“在与木头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小路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能让自己”迷“的事,这很难得。看小路木作,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每一刀的削刻雕琢,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从一块平凡无奇的木头,变成一件有灵性的作品,创造的乐趣是巨大的。

    我对木头的感情源于儿时的记忆,那时候家里装修,施工的师傅用下脚木料为我做了一把木剑,于是张牙舞爪咿咿呀呀挥着剑满院子跑,也自然成了一群孩子的中心。后来父亲的一位朋友做木材生意,我总去那里玩。巨大的仓库里弥漫着清凉的木香,每一次都感觉走进了一个宏伟的迷宫,喜欢钻进那些堆放木材的角落空间,在黑暗与狭小的“自留地”里独自小憩,好不惬意。长大后喜欢一切木质的器具,总觉得那些变化不一的纹理里有我触手可及的温暖。我想可能我骨子里与木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吧,那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能与木头产生共鸣的力量。


    汉中森林资源丰富,山路旁,河道边,一次次的意外收获总能让我们兴奋许久。干枯废弃的木头在我们眼里,每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


    IP属地:福建2楼2017-01-21 14:53
    回复


      木作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等。小路钻研细木作,以手工精制的日常器具为主。从一把勺子,到一枚木镯、一块茶则、一方茶盘 ... ... 木作时整个人的状态会十分专注和安静,每一次下刀都在赋予木头新的生命力,过程中甚至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毫无察觉时间就已悄然溜走。我觉得木作与制茶有不少相通之处,就像李宗盛在《致匠心》里说的那句话:面对自然的馈赠,你只有先成就他,才能成就自己。
      明年初,我与小路在山中的木作工作室就会正式开放。你可以来花上一个下午,关掉手机,静静地在山野之间挖一把勺子;也可以带上爱人孩子,体验一堂温馨而又充满乐趣的家庭木艺课。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这座城市里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与木为伴的生活。
      于我俩而言,这并不是什么新业务新生意,而是除茶以外又一件可以传递美好与温度的事情。每一件木作的背后,相信都有一段可以讲上很久的故事。有一天当我们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这些承载着情感的木作依然能留存很久,她们见证着美好,她们记录着永恒。


      IP属地:福建3楼2017-01-21 14:55
      回复


        IP属地:福建4楼2017-01-21 14: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