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楚雄彝族俚濮人铺松毛栽天地树
2015-02-11 转自网络 楚雄微旅游
[导读: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俚濮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操彝语中部方言的彝族的自称,彝语“俚”义“山”“山箐”,“濮”义“人”“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楚雄州的大姚县、永仁县、姚安县及牟定县、元谋县和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的部分地区。由于俚濮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之沿线,受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俚濮的春节,就是一个既吸纳了汉文化元素,又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俚濮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俚濮习惯把春节叫“大过年”,他们认为春节是汉族叫的,但俚濮何时开始过春节,笔者访问过许多俚濮老人,都没有说得清楚的,只认为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俚濮的春节从进入农历冬月就开始准备了。农历冬月,天气寒冷,又处于农闲时节,家家户户杀年猪,腌腊肉,把春节时吃的特殊部位的猪肉刻意留下,做好米酒,以备春节期间祭祖及食用。腊月二十日后,各家男女老少人背马驮,把砍晒在山上的柴薪搬回家垒好。二十三日扫尘,各家男子砍回堆栗树枝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大扫除,特别要清扫厨房和堂屋的灰尘,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二十四日送灶君,先用饭、肉、酒及3炷香敬献供奉在灶头上方的灶君像,念诵“灶君老爷上天空,三十晚上请回来。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最后取下画像与钱纸一起烧掉。
俚濮的大过年一般分为3天,即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次年正月初二日。农历腊月三十日天亮后,各户的男女就忙开了,男子上山砍“天地树”、搴(qiān,扯、拔)松毛,妇女生火做饭、蒸糯米,把刀、链、锄、绳子等理顺放好。男子回来,全家人围着石臼舂糯米粑。中午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但酒、肉少不了,因为饭前要在堂屋的家堂前祭祖, 告之祖先过年了。
午饭后晚饭前, 男人们把砍回的“天地树”在庭院中栽插好。“天地树” 一般为一棵幼树,一个枝节代表一代人。若有4个枝节代表这家人四世同堂。在“天地树”下,铺几枝青香树叶和少许松毛,插3炷香为神坛,以后过年时用的羊、鸡都要在“天地树”前宰杀,淋少许血在神坛上,表示献祭给天地祖先。“年三十”祭祖的鸡需要用红公鸡,宰杀前先要给鸡洗脚、洗嘴,杀死后淋少许鸡血于神坛,拔几根鸡毛蘸血后沾在树杆上。
然后,男人们贴春联和封门钱。贴春联要从堂屋门开始,依次是厨房、厢房、大门,而封门钱是从大门开始,插3 炷香,烧些纸钱,将“封门钱”贴于门头上,一般为7张或9张,贴完磕三个头,然后依次封堂屋、侧房、厢房、厨房和畜厩门,最后在扁担、背箩、锄头、犁耙、马鞍、粮仓等生产生活用具上贴一张“封门钱”,表示把这些东西封好,初二之前不能使用。把所有的背索、绳子、刀具收藏起来,初一不能见到,否则来年不吉。大门一旦封起,就只准家人进出,外人不能进来。因此,大年三十和初一不能串门。堂屋内铺松毛,但不能铺太多,因为以后每天都要铺上一些,直至正月十四日。
俚濮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是祭祖。祭祖有3样肉不能少,即猪舌头、猪前胛肉和猪头肉。这是杀年猪就留下专用来过年祭祖的。男主人用竹筛子盛上猪肉、羊肉、鸡肉、豆腐、米饭各一碗,以及一个烧糯米粑、一杯酒、一杯茶、一摞纸钱和一大把香,先祭献“天地树”,然后依次大门外、大门内、灶台、畜厩,最后到家堂前,将祭品供献上,全家人依次给祖先磕3个头。再用一个葫芦瓢泼“江水饭”(内有少许肉、汤菜、米饭及焚烧的钱纸),边念咒语边向大门外四方泼洒,意为泼给那些没有主的亡灵和鬼魂江水饭过年。年三十晚饭前先喂狗,传说彝族最早的食物荞种是狗尾巴带来的,为感激狗的功劳,故年三十晚饭前要先喂狗。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一不做饭,吃年三十晚的剩饭、剩菜。吃饭的时候先敬长辈,猪舌、鸡肝等敬给长辈。饭后不收碗筷,都放在松毛上摆着,据说这样表示来年有饭吃。
按风俗,俚濮年三十碗晚上要用热水洗脚,据说洗了脚到什么地方作客都赶得着饭。老人的洗脚水由儿媳妇端给,从男到女。过去年三十晚堂屋的火塘里要烧青香树疙瘩,家中老人在火塘边铺一床稻草席,整日守夜,表示陪家族中去世的先辈过年。青年人及儿童则在村边空地上围着箐火打跳,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忙活了一年家务活计的妇女不用干任何事情,由男人承担所有的家务活。这天男人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带上香火、钱纸,到水井旁祭水井、挑新水。回家后,将除夕夜供的祭品全部换掉,抱着松毛从大门外撒进来,边撒边喊六畜的名字,表示把六畜的魂叫回来。这一天不能动刀宰牲。男主人还要带些酒、肉、饭和香火参加村寨里的祭土主、祭山神活动,但时间不会太长,各户带祭品到土主庙祭献后返家。午饭前,男主人用竹筛子端一个盘壶(一块四方猪肉),一个烧糯米粑、一碗豆腐、一杯酒、一杯茶,先在家堂前插香烧纸、磕头,然后依次祭畜厩、灶台、大门内、大门外,即年三十晚从大门外祭祀到家堂,初一上午从家堂祭到门外,表示把回家过年的祖先送走。
午饭后,青年男女聚集到村头的空地吹笛打跳,小孩们到村中燃放鞭炮、玩耍,中老年人则在空地上晒太阳、唠家常。约下午三四点钟男主人回家准备晚饭。晚饭也是剩饭菜,回热即可。祭祖也较简单。夜晚,全村男女老幼在村旁空地围火打跳,直到深夜方散。
初二凌晨,男主人很早就起床,备好祭拜祖坟的祭品。祭拜祖坟多数是各户前往祖坟山祭拜,也有的几户(多为兄弟姐妹)相约一起祭拜。祭品必用一只红公鸡,以及一个盘壶、米、酒、肉、水果、香火、钱纸等,全家人带着祭品到祖坟地,挖坑烧水煮饭,在坟山后的山神树前杀鸡生祭山神,将整鸡煮熟后在端到山神前熟祭。由男主人开始,在祖坟前逐一祭献、磕头。祭毕,全家人在祖坟前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表示与祖先一起过年。
按俚濮的习惯,祭拜祖坟后就算过完大年了。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串门、拜年,走亲访友,也有的开始农事活动。初二,嫁出去不满3年的姑娘要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各户根据自家情况都有一些祭祖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日。但在一般情况下,初三的晚饭要杀一只公鸡祭祖,从自家房头的“小土主”处祭到大门外; 正月初七的晚饭要煮猪耳朵祭祖灵,据说按十二属相,初七是人过年,必须祭祖。正月十五日,一般人家要杀一只山羊,嫁出去的女儿均带着夫婿、儿女回娘家,吃一顿团圆饭。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请阴阳先生看门向,预测新的一年是否吉利。年三十铺的松毛,这一天也该扫出去了。祭献完祖先后,扫尽松毛,用3炷香、钱纸到村边一并烧掉。正月十五日后,俚濮的春节就全部结束了,所以正月十五日又叫“过小年”。
具有彝汉两种文化元素的俚濮春节,在滇中彝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明清以来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也在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型,特别是近30年来,俚濮春节期间的繁杂礼俗都已被简化,如铺松毛、栽天地树、挑新水、为六畜叫魂等,按传统仪程过年的已不多见,即便是祭祖、拜祖坟等神圣的祭祖活动,也较简单了。
2015-02-11 转自网络 楚雄微旅游
[导读: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俚濮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操彝语中部方言的彝族的自称,彝语“俚”义“山”“山箐”,“濮”义“人”“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楚雄州的大姚县、永仁县、姚安县及牟定县、元谋县和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的部分地区。由于俚濮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之沿线,受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俚濮的春节,就是一个既吸纳了汉文化元素,又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俚濮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俚濮习惯把春节叫“大过年”,他们认为春节是汉族叫的,但俚濮何时开始过春节,笔者访问过许多俚濮老人,都没有说得清楚的,只认为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俚濮的春节从进入农历冬月就开始准备了。农历冬月,天气寒冷,又处于农闲时节,家家户户杀年猪,腌腊肉,把春节时吃的特殊部位的猪肉刻意留下,做好米酒,以备春节期间祭祖及食用。腊月二十日后,各家男女老少人背马驮,把砍晒在山上的柴薪搬回家垒好。二十三日扫尘,各家男子砍回堆栗树枝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大扫除,特别要清扫厨房和堂屋的灰尘,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二十四日送灶君,先用饭、肉、酒及3炷香敬献供奉在灶头上方的灶君像,念诵“灶君老爷上天空,三十晚上请回来。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最后取下画像与钱纸一起烧掉。
俚濮的大过年一般分为3天,即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次年正月初二日。农历腊月三十日天亮后,各户的男女就忙开了,男子上山砍“天地树”、搴(qiān,扯、拔)松毛,妇女生火做饭、蒸糯米,把刀、链、锄、绳子等理顺放好。男子回来,全家人围着石臼舂糯米粑。中午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但酒、肉少不了,因为饭前要在堂屋的家堂前祭祖, 告之祖先过年了。
午饭后晚饭前, 男人们把砍回的“天地树”在庭院中栽插好。“天地树” 一般为一棵幼树,一个枝节代表一代人。若有4个枝节代表这家人四世同堂。在“天地树”下,铺几枝青香树叶和少许松毛,插3炷香为神坛,以后过年时用的羊、鸡都要在“天地树”前宰杀,淋少许血在神坛上,表示献祭给天地祖先。“年三十”祭祖的鸡需要用红公鸡,宰杀前先要给鸡洗脚、洗嘴,杀死后淋少许鸡血于神坛,拔几根鸡毛蘸血后沾在树杆上。
然后,男人们贴春联和封门钱。贴春联要从堂屋门开始,依次是厨房、厢房、大门,而封门钱是从大门开始,插3 炷香,烧些纸钱,将“封门钱”贴于门头上,一般为7张或9张,贴完磕三个头,然后依次封堂屋、侧房、厢房、厨房和畜厩门,最后在扁担、背箩、锄头、犁耙、马鞍、粮仓等生产生活用具上贴一张“封门钱”,表示把这些东西封好,初二之前不能使用。把所有的背索、绳子、刀具收藏起来,初一不能见到,否则来年不吉。大门一旦封起,就只准家人进出,外人不能进来。因此,大年三十和初一不能串门。堂屋内铺松毛,但不能铺太多,因为以后每天都要铺上一些,直至正月十四日。
俚濮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是祭祖。祭祖有3样肉不能少,即猪舌头、猪前胛肉和猪头肉。这是杀年猪就留下专用来过年祭祖的。男主人用竹筛子盛上猪肉、羊肉、鸡肉、豆腐、米饭各一碗,以及一个烧糯米粑、一杯酒、一杯茶、一摞纸钱和一大把香,先祭献“天地树”,然后依次大门外、大门内、灶台、畜厩,最后到家堂前,将祭品供献上,全家人依次给祖先磕3个头。再用一个葫芦瓢泼“江水饭”(内有少许肉、汤菜、米饭及焚烧的钱纸),边念咒语边向大门外四方泼洒,意为泼给那些没有主的亡灵和鬼魂江水饭过年。年三十晚饭前先喂狗,传说彝族最早的食物荞种是狗尾巴带来的,为感激狗的功劳,故年三十晚饭前要先喂狗。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一不做饭,吃年三十晚的剩饭、剩菜。吃饭的时候先敬长辈,猪舌、鸡肝等敬给长辈。饭后不收碗筷,都放在松毛上摆着,据说这样表示来年有饭吃。
按风俗,俚濮年三十碗晚上要用热水洗脚,据说洗了脚到什么地方作客都赶得着饭。老人的洗脚水由儿媳妇端给,从男到女。过去年三十晚堂屋的火塘里要烧青香树疙瘩,家中老人在火塘边铺一床稻草席,整日守夜,表示陪家族中去世的先辈过年。青年人及儿童则在村边空地上围着箐火打跳,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忙活了一年家务活计的妇女不用干任何事情,由男人承担所有的家务活。这天男人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带上香火、钱纸,到水井旁祭水井、挑新水。回家后,将除夕夜供的祭品全部换掉,抱着松毛从大门外撒进来,边撒边喊六畜的名字,表示把六畜的魂叫回来。这一天不能动刀宰牲。男主人还要带些酒、肉、饭和香火参加村寨里的祭土主、祭山神活动,但时间不会太长,各户带祭品到土主庙祭献后返家。午饭前,男主人用竹筛子端一个盘壶(一块四方猪肉),一个烧糯米粑、一碗豆腐、一杯酒、一杯茶,先在家堂前插香烧纸、磕头,然后依次祭畜厩、灶台、大门内、大门外,即年三十晚从大门外祭祀到家堂,初一上午从家堂祭到门外,表示把回家过年的祖先送走。
午饭后,青年男女聚集到村头的空地吹笛打跳,小孩们到村中燃放鞭炮、玩耍,中老年人则在空地上晒太阳、唠家常。约下午三四点钟男主人回家准备晚饭。晚饭也是剩饭菜,回热即可。祭祖也较简单。夜晚,全村男女老幼在村旁空地围火打跳,直到深夜方散。
初二凌晨,男主人很早就起床,备好祭拜祖坟的祭品。祭拜祖坟多数是各户前往祖坟山祭拜,也有的几户(多为兄弟姐妹)相约一起祭拜。祭品必用一只红公鸡,以及一个盘壶、米、酒、肉、水果、香火、钱纸等,全家人带着祭品到祖坟地,挖坑烧水煮饭,在坟山后的山神树前杀鸡生祭山神,将整鸡煮熟后在端到山神前熟祭。由男主人开始,在祖坟前逐一祭献、磕头。祭毕,全家人在祖坟前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表示与祖先一起过年。
按俚濮的习惯,祭拜祖坟后就算过完大年了。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串门、拜年,走亲访友,也有的开始农事活动。初二,嫁出去不满3年的姑娘要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各户根据自家情况都有一些祭祖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日。但在一般情况下,初三的晚饭要杀一只公鸡祭祖,从自家房头的“小土主”处祭到大门外; 正月初七的晚饭要煮猪耳朵祭祖灵,据说按十二属相,初七是人过年,必须祭祖。正月十五日,一般人家要杀一只山羊,嫁出去的女儿均带着夫婿、儿女回娘家,吃一顿团圆饭。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请阴阳先生看门向,预测新的一年是否吉利。年三十铺的松毛,这一天也该扫出去了。祭献完祖先后,扫尽松毛,用3炷香、钱纸到村边一并烧掉。正月十五日后,俚濮的春节就全部结束了,所以正月十五日又叫“过小年”。
具有彝汉两种文化元素的俚濮春节,在滇中彝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明清以来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也在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型,特别是近30年来,俚濮春节期间的繁杂礼俗都已被简化,如铺松毛、栽天地树、挑新水、为六畜叫魂等,按传统仪程过年的已不多见,即便是祭祖、拜祖坟等神圣的祭祖活动,也较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