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出版社吧 关注:7贴子:86
  • 3回复贴,共1

毛泽东的读书日记(真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毛主席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随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毛主席在一师求学时有多种手迹留存。“马日事变”后为防反动派迫害,他的族人们将他存放韶山家中的书籍信札笔记等物搬在后山烧毁,他的幼年塾师毛宇居冒险留下了两册课本和94页九行直线本笔记(计万余字),包括手抄《离骚》、《九歌》和七十多页《讲堂录》。

白沙事迹,详《明儒学案》。宋元多理学之士,有《宋元学案》。
  〔2〕
  与弼皖人,安贫重实行,〈簸〉谷其一端也。
  〔3〕涤生日记
  〔4〕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行架空之事福泽谕吉

  〔5〕有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师若真心爱其徒,虽顽梗亦化矣。
  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有雷同性,无独立心。
  〔6〕有独立心,是谓豪杰。
  渐摩渐,水之浸渐;摩,手之按摩。
  喾
  〔7〕门学宫也。
注意:〔2〕〔3〕等标注为注释号。注释在此:毛泽东?讲堂录_沧海一声笑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a6ee280100v1hs.html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1-30 16:21回复
    注释
    〔1〕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四十七页,九十四面。
    笔记用的是直书九行纸本,前十一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三十六页冠名《讲堂
    录》,主要内容是听课笔记,也包括一些读书札记。收入本篇的是《讲堂录》部分。记录时
    间是10月至12月,原件未标明年份。经考证,其中修身课记录内容,很多与杨昌济有关著作
    内容相同,可能是听杨昌济讲课时的记录;而国文课记录的内容,大多是听讲韩愈文章的课
    堂记录,也有毛泽东自己阅读韩文的笔记。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说,他的国文教员袁仲谦
    不赞成他学梁启超的文体,他便转而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
    因此这一部分可能是听袁仲谦讲国文课的记录。
    毛泽东是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
    据1914年出版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览》记载,1913年杨昌济在四师教预科修身,
    而袁仲谦则任预科国文、习字教员。
    1914年春,四师合并于一师,这时杨、袁二人到一师继续任教。
    这年7月,袁仲谦'因期满退职',不在一师任教。而《讲堂录》中修身与国文两课的记
    录是相互穿插的,这只有1913年下半年杨昌济和袁仲谦同时在四师任教时才有可能。
    据此,可以认定此课堂记录是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所录。
    本篇前面部分主要是修身和国文的课堂记录,也有少量算术课记录;后面部分则主要是读韩
    文的笔记。记录中的文句凡能找到出处者,均予注明。本篇按原件用不同字体排印。


    IP属地:北京3楼2017-03-27 09:50
    回复
      〔4〕涤生,即曾国藩
      (1811-1872)
      ,字伯涵,二十岁时改号涤生。湖南湘乡荷叶
      (今属双峰县)人。曾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四十本。
      此处引语见庚申
      (1860)九月二十四日日记,原文是:'所谓正心者,曰厚曰实。厚者,仁恕也,'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心之厚,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浇薄之风。
      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IP属地:北京4楼2017-03-27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