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不肖生
今天是腊月十四,三九进入了第四天。汶上大地暖阳如春,没有一丝寒意。
打开微信,两则消息感动汶上。一则是汶上县2017年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刘楼镇启动;二是昨天的山东省委机关报《农村大众》,自创刊以来,首次以头版整版刊发了我县统计局副局长赵娟同志大爱无疆、情暖人间的感人事迹。
五年前年的一个秋天傍晚,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向了正在行走的赵娟一家三口,丈夫卢强本能地推开了女儿和妻子,自己却重重地摔在地上。赵娟和女儿受了轻伤,卢强却因为伤势过重,失去了意识。经过辗转治疗,虽是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没有任何知觉和反应、吃喝拉撒全要用人伺候的“植物人”。
家庭出此变故,许多人向她伸出了温暖之手,这为善良坚强的赵娟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卢强的病情稍有稳定,赵娟就回单位正常上班,喜欢文学艺术和豁达开朗的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县里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组建爱心联盟,经常深入群众,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
今年女儿升入高三,去了一中东校区就读。为减轻女儿的思想压力,也怕家庭现状影响孩子情绪,她就又多了一份每天去悉心辅导照顾孩子的责任。懂事的女儿心疼也担心妈妈太累,她主动提出了去外地借读,吃住在学校。
赵娟同志大爱无疆、责任担当、敬业爱岗、不忘初心,五年来挑起家庭、关爱社会、岗位奉献的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关注。《农村大众报》记者花宇通过深入采访,撰写了这篇6000余字的典型人物通讯。
在刘楼镇,同样爱心满满的“三下乡”活动也丰富多彩,大量的现场活动照片通过朋友圈纷至传来。文艺工作者带去了欢乐祥和、与时俱进、节奏明快的欢乐歌舞,倡导移风易俗、崇尚文明乡风;科技工作者把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和成摞的报刊书籍,免费送给去现场咨询的农民;卫生工作者则现场免费健康咨询、体检,并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和生育保险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书画家挥毫泼墨,写春联、送福字,求对联的群众争先恐后,现场一片叫好声。农商行除了捐赠物品外,还向群众赠送了月历、中国结和春联、福字。
刘楼镇有着深厚的书画艺术传统和底蕴,是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小坝口村则从娃娃抓起,童叟喜欢书画,村里有上百人临写或研习书画,徐恩念、陈书生、陈培春等,都是知名书家,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徐恩念移居深圳后,广收门徒,在鹏城组织书画艺术培训,通过深圳这个世界之窗,把汶上的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传播到海内外。
到刘楼、谈书法,不能不提一位刘楼籍的历史文化名人——清中晚期的浙闽总督刘韵珂。
刘韵珂(1792—1864),字玉坡,号荷樵,又号廉访,鸦片战争时任浙江巡抚,后仕闽浙总督。
对于刘韵珂,我评价他既聪明、又开明,而且知无不言、敢于担当,在当时复杂环境下,他广谏忠言、为当局呕心沥血,是一名极其尽职、为国为民高度负责任的地方要员,也更是汶上人的骄傲。
如果史书称林则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我则说:刘韵珂是比林则徐站得更高、看世界更早、能洞察寰宇、看问题深刻、看现实精准的一代先贤哲人。
刘三大人的故事在刘楼家喻户晓。但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积极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在巩固海防、抵御列强、对抗外辱中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而相对于林则徐,刘三大人则更为有思想、有节操。
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在南京江面上的英船上即将签字,他也不忘提醒清政府勿忘国家民族大义、尽可能为国人保尊严、留福祉。“靖逆逆不靖,扬威威不扬,两将军难兄难弟;宁波波未平,定海海未定,忧国忧民一中丞”。这幅当时在浙闽地区广泛流传的对联,是东南沿海前线人民对刘韵珂最客观的历史评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农历正月,闽浙总督颜伯焘赴任杭州,提出了“定海一日不复,其为心腹之患”的主战言论。作为颜伯焘的密友,刘韵珂亦极力主张“必应寓剿于防,歼此丑类”。他联名奏请起用林则徐、邓廷祯等主战派人士。同时,他以浙江巡抚亲赴前线,同仇敌忾,襄筹收复定海攻剿事宜,并“请添铸位,以资分布”,配合两江总督裕谦,积极筹办浙江防务,研发制造舰船和武器。
而恰恰是到了福州闽浙总督位上,在林则徐的老家侯官县,历史给刘韵珂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此时因鸦片战争而被免职在家丁忧的林则徐,依靠他曾是钦差大臣的余威和“虎门销烟”的壮举,结党乡绅,沽名钓誉,把一肚子牢骚都倾倒在了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畲身上。
而此时,刘韵珂和徐继畲为抵御外辱,正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刘韵珂支持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上,镌刻了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的评价: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在民国初公开的《清史稿》原始奏折中,刘韵珂与林则徐的政见和出发点也能看出高低。然并卵,在那个瞒天过海、谎报军情、浮夸联篇的风云变幻年代,刘韵珂劳心费力,也显现出了深深的无奈和遗憾。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韵珂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即刻被道光皇帝提拔重用,也是唯一没有被免职的一线海防要员。道光一生节俭,但大事无谋,意志摇摆,最终也没能挽救清政府走向衰败的命运。
咸丰年少气盛、喜听狂言,刘韵珂以身体不适主动提出开缺。庚申再败,同治上位,又招刘韵珂进京。而此时的刘三大人已经习惯了垂钓东湖(蜀山湖),也喜欢朝朝暮暮与乡亲们在一起,尽享亲情,谈天说地,研墨习书于小坝口之文昌阁。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刘三大人当年以国为家,历经战火和历史考验。“十可虑”“十不可不虑”。虽非豪言壮语,却温暖融化着当年那个冷漠的世界。他的豪放情怀,超越世俗,并勇于荡除尘埃,反映了一名封建士大夫在汶上严谨儒学思想文化熏陶下,精忠报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非凡境界,这是汶上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大爱!
今天,又有成千上万个汶上儿女走向困难群众,更以满腔热忱,带着感恩之心,为这个冬天送去温暖和感动……
(待续)
今天是腊月十四,三九进入了第四天。汶上大地暖阳如春,没有一丝寒意。
打开微信,两则消息感动汶上。一则是汶上县2017年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刘楼镇启动;二是昨天的山东省委机关报《农村大众》,自创刊以来,首次以头版整版刊发了我县统计局副局长赵娟同志大爱无疆、情暖人间的感人事迹。
五年前年的一个秋天傍晚,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向了正在行走的赵娟一家三口,丈夫卢强本能地推开了女儿和妻子,自己却重重地摔在地上。赵娟和女儿受了轻伤,卢强却因为伤势过重,失去了意识。经过辗转治疗,虽是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没有任何知觉和反应、吃喝拉撒全要用人伺候的“植物人”。
家庭出此变故,许多人向她伸出了温暖之手,这为善良坚强的赵娟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卢强的病情稍有稳定,赵娟就回单位正常上班,喜欢文学艺术和豁达开朗的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县里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组建爱心联盟,经常深入群众,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
今年女儿升入高三,去了一中东校区就读。为减轻女儿的思想压力,也怕家庭现状影响孩子情绪,她就又多了一份每天去悉心辅导照顾孩子的责任。懂事的女儿心疼也担心妈妈太累,她主动提出了去外地借读,吃住在学校。
赵娟同志大爱无疆、责任担当、敬业爱岗、不忘初心,五年来挑起家庭、关爱社会、岗位奉献的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关注。《农村大众报》记者花宇通过深入采访,撰写了这篇6000余字的典型人物通讯。
在刘楼镇,同样爱心满满的“三下乡”活动也丰富多彩,大量的现场活动照片通过朋友圈纷至传来。文艺工作者带去了欢乐祥和、与时俱进、节奏明快的欢乐歌舞,倡导移风易俗、崇尚文明乡风;科技工作者把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和成摞的报刊书籍,免费送给去现场咨询的农民;卫生工作者则现场免费健康咨询、体检,并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和生育保险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书画家挥毫泼墨,写春联、送福字,求对联的群众争先恐后,现场一片叫好声。农商行除了捐赠物品外,还向群众赠送了月历、中国结和春联、福字。
刘楼镇有着深厚的书画艺术传统和底蕴,是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小坝口村则从娃娃抓起,童叟喜欢书画,村里有上百人临写或研习书画,徐恩念、陈书生、陈培春等,都是知名书家,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徐恩念移居深圳后,广收门徒,在鹏城组织书画艺术培训,通过深圳这个世界之窗,把汶上的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传播到海内外。
到刘楼、谈书法,不能不提一位刘楼籍的历史文化名人——清中晚期的浙闽总督刘韵珂。
刘韵珂(1792—1864),字玉坡,号荷樵,又号廉访,鸦片战争时任浙江巡抚,后仕闽浙总督。
对于刘韵珂,我评价他既聪明、又开明,而且知无不言、敢于担当,在当时复杂环境下,他广谏忠言、为当局呕心沥血,是一名极其尽职、为国为民高度负责任的地方要员,也更是汶上人的骄傲。
如果史书称林则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我则说:刘韵珂是比林则徐站得更高、看世界更早、能洞察寰宇、看问题深刻、看现实精准的一代先贤哲人。
刘三大人的故事在刘楼家喻户晓。但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积极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在巩固海防、抵御列强、对抗外辱中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而相对于林则徐,刘三大人则更为有思想、有节操。
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在南京江面上的英船上即将签字,他也不忘提醒清政府勿忘国家民族大义、尽可能为国人保尊严、留福祉。“靖逆逆不靖,扬威威不扬,两将军难兄难弟;宁波波未平,定海海未定,忧国忧民一中丞”。这幅当时在浙闽地区广泛流传的对联,是东南沿海前线人民对刘韵珂最客观的历史评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农历正月,闽浙总督颜伯焘赴任杭州,提出了“定海一日不复,其为心腹之患”的主战言论。作为颜伯焘的密友,刘韵珂亦极力主张“必应寓剿于防,歼此丑类”。他联名奏请起用林则徐、邓廷祯等主战派人士。同时,他以浙江巡抚亲赴前线,同仇敌忾,襄筹收复定海攻剿事宜,并“请添铸位,以资分布”,配合两江总督裕谦,积极筹办浙江防务,研发制造舰船和武器。
而恰恰是到了福州闽浙总督位上,在林则徐的老家侯官县,历史给刘韵珂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此时因鸦片战争而被免职在家丁忧的林则徐,依靠他曾是钦差大臣的余威和“虎门销烟”的壮举,结党乡绅,沽名钓誉,把一肚子牢骚都倾倒在了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畲身上。
而此时,刘韵珂和徐继畲为抵御外辱,正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刘韵珂支持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上,镌刻了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的评价: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在民国初公开的《清史稿》原始奏折中,刘韵珂与林则徐的政见和出发点也能看出高低。然并卵,在那个瞒天过海、谎报军情、浮夸联篇的风云变幻年代,刘韵珂劳心费力,也显现出了深深的无奈和遗憾。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韵珂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即刻被道光皇帝提拔重用,也是唯一没有被免职的一线海防要员。道光一生节俭,但大事无谋,意志摇摆,最终也没能挽救清政府走向衰败的命运。
咸丰年少气盛、喜听狂言,刘韵珂以身体不适主动提出开缺。庚申再败,同治上位,又招刘韵珂进京。而此时的刘三大人已经习惯了垂钓东湖(蜀山湖),也喜欢朝朝暮暮与乡亲们在一起,尽享亲情,谈天说地,研墨习书于小坝口之文昌阁。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刘三大人当年以国为家,历经战火和历史考验。“十可虑”“十不可不虑”。虽非豪言壮语,却温暖融化着当年那个冷漠的世界。他的豪放情怀,超越世俗,并勇于荡除尘埃,反映了一名封建士大夫在汶上严谨儒学思想文化熏陶下,精忠报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非凡境界,这是汶上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大爱!
今天,又有成千上万个汶上儿女走向困难群众,更以满腔热忱,带着感恩之心,为这个冬天送去温暖和感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