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五营」?
2.内、外营的形式与构件各有哪些?
3.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为何?
民 间认为天界的行政系统和人间是一样的,因此文武众神巡视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统帅天兵、地兵执行军事及**任务。另外还有附属于各庙主神或王爷的神兵。 这些神兵神将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处,每营都有一名元帅负责调度和指挥,此称为「五营」。受法师所支配的军队,称为五营将军,他们在超自然世界中的位 阶最低,都是一些枉死的孤魂,称为阴兵,驻扎在五营之中,由中坛元帅李哪吒负责统辖。在澎湖凡有庙宇的村庄,均有安放五营神将的习俗,台湾其他地方也有此 种习俗,但不像澎湖哪样普遍。在当地人的认知中,它的作用就如同军营中的外哨功能。可见五营的功用之一,就是藉著五方神军的力量来镇守「空间」。一般认 为,这些「空间」是具有神圣性或属于全体居民的生活范围,如道坛、法坛、祠堂、庙宇与整个聚落,但也有民宅安置五营的状况。
五营元帅又称「五营元帅」、「五大将军」、「五神将军」。但民间对于五营元帅究竟为谁,有许多不同说法,其组织系统如下:
东营 南营 西营 北营 中营
旗色 青 红 白 黑 黄
将帅 张(基清) 萧(其明) 刘(武秀) 连(忠宫) 李哪吒
温 康 马 赵 李哪吒
康 张 赵 马 李哪吒
辛 池 蒋 洪 李哪吒
罗昆 文良 罗灿 招贤 李哪吒
林 徐 马 庞 石
兵头 胡其铭 蔡坤君 金记宿 王直元 吴德祥
军队(兵马) 9仟9万兵 8仟8万兵 6仟6万兵 5仟5万兵 3仟3万兵
说明:
(1)五营的将帅系统非常复杂,本表仅列举数种,民间大致以张、萧、刘、连、李的组合最多。
(2)增列兵头的案例,有台南县新市乡新和村清保宫与大营村灵昭宫。
(3)以上资料摘录曾光隶,《澎湖的五营:以空间角度来看》,页12;与康豹,《台湾的王爷信仰》,页81。
五营兵马除了镇守村界之外,法师执行仪式的法场也有五营兵马负责把守。所有的法师仪式都是以「召营」(或称招兵)为起始,以「犒军」(或称赏兵)与「放 营」(或称放兵)为结束。这两个开启与结束法场的仪式,是所有的法师仪式中共同的部分,而且都是由法师亲自执行的。五营神军依其守护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内营」与「外营」两种。就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多数认为内营即是祀奉于宫庙中的「五营首」、「五营旗」或「三十六官将头」,为隶属于主神的近卫 军,外营为设于聚落外围与宫庙附近的厌胜物,为主神派遣的聚落防卫军。但就曾光隶在澎湖地区的研究认为,「内营」是驻扎在庙宇、祠堂或民宅的内、外,其通 常仅以书有五营将领的竹符与纸符作为象徵物;「外营」则是驻扎在村庄的四周,具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其具体象徵物为聚落外围的厌胜物。
在形式上,内营的象徵物,多为竹符与纸符两种,其上以墨汁书写「敕令□方□元帅安镇」或「敕令□方□□大神君」之类的符文。其上符文所书之内容,分别象徵 不同的内营神军。而外营形式则不一,甚至同一座庙宇外营形式也有差异,黄文博认为大体分为六种:「一为露天式,二为圈围式,三为土丘式,四为砖龛式,五为 小祠式,六为宝塔式」。各地五营形式多有其演变的历程,演变的目的与考量因素,以实用性和美观居多。而各地五营形式间异同的原因,除了与当地法师或乩童的 传承有关之外,尚与彼此间相互模仿,甚至邀请相同的匠师来制作营头等因素有关。
各地五营构件甚多,然均具有数量不等的竹符,从五营仪式行为与各地营头形式演变历程来看,五营的主要构件应该是竹符。今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差异现象,应为民间文化结构过程不断的演绎、诠释后的结果。就其类别有下列数种:
1.竹符:内、外营均有。以高约两尺的竹节剖开而成,其上以朱笔书写营称、将领和兵马数,或仅画上符文;符头上包有金纸、红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仅外营。为削尖之长形木牌,多立于木架上,其上书有营称、将领与兵马数。
3.三十六官将:其形式多是「人首枪身」,上身为木材雕刻制成的头部,脸部表情各异,其余部分为铜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制的木架上,并置放在庙宇的神龛或中案上。
4.纸像:为外营的具象构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纸像之外,亦有纸马、纸旗、或纸制凉伞;此类构件多出现在小祠式外营内。
5.五营令旗:通常五营令旗被放置在宫庙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观念插放。五营令旗均为三角形,旗面上有些会绣图案与文字,有些则不具图文。
6.五营首:造型与三十六官将相似,也是「人首枪身」,面部颜色皆为金色,分别代表张、萧、刘、连、李五位将领。
7.壶、碗、烘炉、冬菜瓮与瓷烧:仅外营有。居民将日常用品作为外营的构件,通常都是做为祭煞用的。
另外还有剪刀、尺、镜符与五方安镇符,红瓦,辖营令牌与黄旗等数种。
就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曾光隶认为五营营头所分布的位置与营头「镇符」仪式所经历的路线,其所形构而成的领域空间,是有别于传统社会中其他如聚落内依附 血缘,籍贯而形成的地域、甲头庙或其他共神信仰圈,以及跨聚落的共神信仰圈等不同之领域形式。五营领域的独特性,除了其涵盖范围以聚落为单位,也包含它对 居民的影响,如某些生命仪俗、屋宅的坐落位置、居民对聚落空间方位的认知方式等。早期人民尚鬼,聚落内屋宅的座落位置,均以营头界定之领域范围为限。随著 时代的改变新建民宅已经超出旧领域范围,因此藉由改变镇符路线、增加总营或小营、迁移营头等重新诠释五营信仰的方式,来满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
2.内、外营的形式与构件各有哪些?
3.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为何?
民 间认为天界的行政系统和人间是一样的,因此文武众神巡视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统帅天兵、地兵执行军事及**任务。另外还有附属于各庙主神或王爷的神兵。 这些神兵神将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处,每营都有一名元帅负责调度和指挥,此称为「五营」。受法师所支配的军队,称为五营将军,他们在超自然世界中的位 阶最低,都是一些枉死的孤魂,称为阴兵,驻扎在五营之中,由中坛元帅李哪吒负责统辖。在澎湖凡有庙宇的村庄,均有安放五营神将的习俗,台湾其他地方也有此 种习俗,但不像澎湖哪样普遍。在当地人的认知中,它的作用就如同军营中的外哨功能。可见五营的功用之一,就是藉著五方神军的力量来镇守「空间」。一般认 为,这些「空间」是具有神圣性或属于全体居民的生活范围,如道坛、法坛、祠堂、庙宇与整个聚落,但也有民宅安置五营的状况。
五营元帅又称「五营元帅」、「五大将军」、「五神将军」。但民间对于五营元帅究竟为谁,有许多不同说法,其组织系统如下:
东营 南营 西营 北营 中营
旗色 青 红 白 黑 黄
将帅 张(基清) 萧(其明) 刘(武秀) 连(忠宫) 李哪吒
温 康 马 赵 李哪吒
康 张 赵 马 李哪吒
辛 池 蒋 洪 李哪吒
罗昆 文良 罗灿 招贤 李哪吒
林 徐 马 庞 石
兵头 胡其铭 蔡坤君 金记宿 王直元 吴德祥
军队(兵马) 9仟9万兵 8仟8万兵 6仟6万兵 5仟5万兵 3仟3万兵
说明:
(1)五营的将帅系统非常复杂,本表仅列举数种,民间大致以张、萧、刘、连、李的组合最多。
(2)增列兵头的案例,有台南县新市乡新和村清保宫与大营村灵昭宫。
(3)以上资料摘录曾光隶,《澎湖的五营:以空间角度来看》,页12;与康豹,《台湾的王爷信仰》,页81。
五营兵马除了镇守村界之外,法师执行仪式的法场也有五营兵马负责把守。所有的法师仪式都是以「召营」(或称招兵)为起始,以「犒军」(或称赏兵)与「放 营」(或称放兵)为结束。这两个开启与结束法场的仪式,是所有的法师仪式中共同的部分,而且都是由法师亲自执行的。五营神军依其守护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内营」与「外营」两种。就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多数认为内营即是祀奉于宫庙中的「五营首」、「五营旗」或「三十六官将头」,为隶属于主神的近卫 军,外营为设于聚落外围与宫庙附近的厌胜物,为主神派遣的聚落防卫军。但就曾光隶在澎湖地区的研究认为,「内营」是驻扎在庙宇、祠堂或民宅的内、外,其通 常仅以书有五营将领的竹符与纸符作为象徵物;「外营」则是驻扎在村庄的四周,具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其具体象徵物为聚落外围的厌胜物。
在形式上,内营的象徵物,多为竹符与纸符两种,其上以墨汁书写「敕令□方□元帅安镇」或「敕令□方□□大神君」之类的符文。其上符文所书之内容,分别象徵 不同的内营神军。而外营形式则不一,甚至同一座庙宇外营形式也有差异,黄文博认为大体分为六种:「一为露天式,二为圈围式,三为土丘式,四为砖龛式,五为 小祠式,六为宝塔式」。各地五营形式多有其演变的历程,演变的目的与考量因素,以实用性和美观居多。而各地五营形式间异同的原因,除了与当地法师或乩童的 传承有关之外,尚与彼此间相互模仿,甚至邀请相同的匠师来制作营头等因素有关。
各地五营构件甚多,然均具有数量不等的竹符,从五营仪式行为与各地营头形式演变历程来看,五营的主要构件应该是竹符。今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差异现象,应为民间文化结构过程不断的演绎、诠释后的结果。就其类别有下列数种:
1.竹符:内、外营均有。以高约两尺的竹节剖开而成,其上以朱笔书写营称、将领和兵马数,或仅画上符文;符头上包有金纸、红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仅外营。为削尖之长形木牌,多立于木架上,其上书有营称、将领与兵马数。
3.三十六官将:其形式多是「人首枪身」,上身为木材雕刻制成的头部,脸部表情各异,其余部分为铜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制的木架上,并置放在庙宇的神龛或中案上。
4.纸像:为外营的具象构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纸像之外,亦有纸马、纸旗、或纸制凉伞;此类构件多出现在小祠式外营内。
5.五营令旗:通常五营令旗被放置在宫庙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观念插放。五营令旗均为三角形,旗面上有些会绣图案与文字,有些则不具图文。
6.五营首:造型与三十六官将相似,也是「人首枪身」,面部颜色皆为金色,分别代表张、萧、刘、连、李五位将领。
7.壶、碗、烘炉、冬菜瓮与瓷烧:仅外营有。居民将日常用品作为外营的构件,通常都是做为祭煞用的。
另外还有剪刀、尺、镜符与五方安镇符,红瓦,辖营令牌与黄旗等数种。
就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曾光隶认为五营营头所分布的位置与营头「镇符」仪式所经历的路线,其所形构而成的领域空间,是有别于传统社会中其他如聚落内依附 血缘,籍贯而形成的地域、甲头庙或其他共神信仰圈,以及跨聚落的共神信仰圈等不同之领域形式。五营领域的独特性,除了其涵盖范围以聚落为单位,也包含它对 居民的影响,如某些生命仪俗、屋宅的坐落位置、居民对聚落空间方位的认知方式等。早期人民尚鬼,聚落内屋宅的座落位置,均以营头界定之领域范围为限。随著 时代的改变新建民宅已经超出旧领域范围,因此藉由改变镇符路线、增加总营或小营、迁移营头等重新诠释五营信仰的方式,来满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