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西安市灞桥区董家门村
腊月十九晚上回到陕西,借宿在老朋友持子半坡(半坡遗址)附近的家中,正好距离董家门村不远,很早就听军利(女,董家门闺女)宗亲讲说,他们村董姓族人很多,此前贵州黔西用芹宗亲又多次来电,寻找生活在古长安城北门一带的亲人。于是,第二天早上我便来到董家门社区。
董家门社区
人生地不熟,我先行去了社区委员会办公楼,打开门,里面坐了好多人,心想和他们好好谈谈,结果一问,倒是董家人,却都不了解和关心本村的历史等等。临走之时,一位叔叔介绍我去苏王村找王仁义老先生,只可惜后因时间关系没有成行。
正在发愁,军利宗亲打来电话,送完孩子的她急匆匆从幼儿园赶来,由于出嫁多年,村中情况不甚了解,经过几番打听,后来向我引见了他的堂哥吉利宗亲。
因为董家门已开始搬迁,部分宗亲住进了小区,而吉利宗亲就是其中之一。从董家门村出发,不到十几分钟,我就到了吉利宗亲的新家。进门后,我先说明了来由,一见是董家人,吉利宗亲甚是热情。吉利宗亲原来在部队工作,转业后在西安市二轻工业技校任党办主任,陕西省民族书画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之后,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在家陪伴照顾,挤时间研究董家门村历史并一直计划整理、编撰家族谱系。
吉利宗亲为了研究董家门村史,走访过席王街道董家村,咨询过西安相关档案局、街道办等,诸多成果见诸于西安晚报等媒介,现将吉利宗亲讲述董家门的情况简述如下:
据老人传说,董家门的董氏是道光年间迁徙而来,刚开始有三兄弟,后来为五门九户;解放初农业社时期十四户(未分家),人口约二百多人;现在一百一十二三户,五百多人;从董家门迁出的有:东关南街一两户、张家湾一户、殷家街一户。
董吉利宗亲
董家门村历史上搬迁过两次,第一次位置在火车东站附近,西邻殷家街,有城堡,南门上书“终南毓秀”四个大字,城堡周边有十三个村,人称斡尔垛。因为在元朝时代,关中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封地,颇得元统治者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遂将长安城旧名“京兆府”改称“安西路”,以此作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当时安西王部士卒竟达十五万人之多,安西路城难以容纳这么多的人马,于是便修筑了安西王宫。
“斡尔垛”是蒙语“宫殿”、“郭城”或“行宫”之意,它是元代安西王宫的遗址,位于今西安城北三公里处。当地群众称之为“达王殿”,又称“斡尔垛”。查询其宫殿遗址,应该位于渭河之西,恰好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地势高亢而平坦,与唐大明宫在东西一线上。东距沪河仅二公里许.坐落于东西交通大道之上。安西王宫的正殿,在今秦孟街以北120米处,即今东元路国家储运站石家街仓库内,殿基高出地面2—3米,被称为“殿台子”。
第二次搬迁到华清路,即董家门社区现在的位置;近几年的城中村改造,部分董家门宗亲又搬迁至东岭小区。
如今的许士庙街
董家门村名人辈出,近现代知晓的有一文一武;文者,董克昌,字觉吾,甲午年(1895)举人,出仕西府武功任知县近两年,只因少时患腿疾行走不便,返回故里长安,经挚友孙仁玉推荐,在陕西赈济会任职,先后任副会长兼文牍室主任职务。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许士庙街购房一院,书房名“浣香山馆”。当时有专人赶“戏货”马车上下班接送,至抗日战争中期。他业余潜心书画、诗赋、文史,又喜文物鉴赏,以行楷书法为强项,擅长花鸟绘事。时与长安书画界文人宋伯鲁、王雪樵、牛兆濂、孙仁玉等人交往甚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寇飞机数次轰炸西安,当时董克昌患重病。有一次日机轰炸,大家都疏散逃命,董克昌没来得及转移,警报过后人们返回许士庙街,发现他的书房“浣香山馆”已被敌机炸毁一角,董克昌老人已经不幸辞世。他去世后,后人将其灵柩运回乡下故里土葬。
武者,董崇道,黄埔军校第五期陕西籍学员,后任国民党团长一职。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董崇道也就是在此次战役中殉国!
另外,据吉利宗亲介绍,三桥周边也有董姓居住,席王街道董家村他曾去过,全村基本都姓董,传说清中叶从山西迁徙来的,当时有弟兄三人,因为本人没有走访,详细情况不了解,也希望席王宗亲予以补充。
第二站:礼泉县裴寨乡钞里村
腊月二十四早上坐晓斌兄弟的车到县城,因为他上午正好没事,陪我走访了礼泉县城周边的几个村庄。大约十点钟,到达钞里村,误打误撞刚好去了网上曾经联系过的董磊家,爷爷董汉功正好在屋,今年已82岁高龄,谈话间显得还很精神。他说,钞里村一共三个姓,东边姓李、中间姓王,姓董在西头,现有七十户左右。董姓又分为两大支,他为汉字辈,父亲为彦,他的儿子为锐字辈,另外一支字辈为:君、德、吉、升。
董汉功宗亲
随后,汉功老爷爷又让我去找董升位,天气很好,刚好大家都在门上坐着。升位宗亲介绍,他从老一辈那里得知,董姓大约万历年间(1555年,待考)迁徙而来,原本弟兄三个,老大、老二叫:董大勋、董大智,老三迁徙到了宝鸡观音堂一带。
董升位(右一)宗亲
讲述中,他们还提到了阡东镇便子村、新市镇小张寨还有咸阳马庄,是否有董氏,是否与钞里村有关,仍需调查考证。
第三站:礼泉县烽火镇史家河村、贺家崖村
一进史家河村就碰见一位宗亲,扛着锄头要下地的样子,经过询问,得知他们从烟霞镇上古村迁来,大概传了三、四代,来时弟兄两人,人们称董三、董四,董三无嗣,董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董春堂(已去世),一个叫董春民。
史家河村文化广场
另外,村子里还有一支,目前在世的有志字辈,上一辈为德字辈,传说好像从赵镇街道东头迁徙过来的,他们现在还知道老家那边主要有杨、侣、董三姓,有位宗亲叫董春城,目前只有五户人家。整个史家河村子董氏二十左右。
董育德宗亲夫妇(贺家崖村)
贺家崖村董姓八户。原来爷爷辈弟兄四个,老大叫董乾,老三、老四人称董三、董四,好像叫董彦龙、董彦芳,老二参军(不知名讳),听说后来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再无联系。
第四站:礼泉县史德镇功神村
功神村老城门
功神村据明朝县志考证为功臣村,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口音易字为功申村,新中国成立以后普称功神村。功神村有董家(中间)、张家(西边)、陈家(东边)组成。其中董家较大,张陈次之,董姓共156户,六百人左右,字辈依次为:全、思、兴、生、怀。功神南边是座土崖,上面有董家祖坟,莽原之南,古河道遗址内,为祖坟界限。村子原有城堡,民国年间为了抵御土匪和国民党反动派“白匪”所建的。城墙高约有一丈,地基有三尺多厚。西边有城门土匪等来时关闭防守。城墙外,挖有数里的防匪壕。现在老一辈人仍称村口为城外,称土壕遗址为城壕。清末时董家宅子在村子的中间正街稍偏北路北街道以北,董家的街道成丼字型。在正街道的中间有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已有百年。
董志哲宗亲(左一)
村中老辈说在村中间的位置上解放前有三间庄子的董氏祠堂里面放着诸多牌位。不过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打财主破迷信就把牌位都烧掉了,祖谱老影也不知踪影,祠堂成了村大队的了。文革时期天天在祠堂开会批斗,后来改革开放家庭私有制,把祠堂也拆了,木头都分光了,桌椅板凳也都分了。
董志哲宗亲和董保卫宗亲(手中拿的就是老影)
功神村柳木腿(即所谓的踩高跷)可谓是全国柳木腿的鼻祖,柳木腿长达2米多,脚踩高度超过一米五。每年村会期间全村老少组织柳木腿表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外村及更远的人们成千上万的赶来,只为观看柳木腿表演。每到古会,村民张灯结彩,请下平时闲置的戏装。功神社火,依祖训,代代传承。
功神村村民甚是热情,期间,我拍摄抄录了董保卫宗亲家的老影(详见电子版老影),又在董志哲宗亲的带领下,走访了村里一些老人,收获很大。
联系方式:
陕西董氏寻根交流群(QQ):72874410
手机号(董航龙,微信同):15291876235
QQ:329896473(菩提树下)
腊月十九晚上回到陕西,借宿在老朋友持子半坡(半坡遗址)附近的家中,正好距离董家门村不远,很早就听军利(女,董家门闺女)宗亲讲说,他们村董姓族人很多,此前贵州黔西用芹宗亲又多次来电,寻找生活在古长安城北门一带的亲人。于是,第二天早上我便来到董家门社区。
董家门社区
人生地不熟,我先行去了社区委员会办公楼,打开门,里面坐了好多人,心想和他们好好谈谈,结果一问,倒是董家人,却都不了解和关心本村的历史等等。临走之时,一位叔叔介绍我去苏王村找王仁义老先生,只可惜后因时间关系没有成行。
正在发愁,军利宗亲打来电话,送完孩子的她急匆匆从幼儿园赶来,由于出嫁多年,村中情况不甚了解,经过几番打听,后来向我引见了他的堂哥吉利宗亲。
因为董家门已开始搬迁,部分宗亲住进了小区,而吉利宗亲就是其中之一。从董家门村出发,不到十几分钟,我就到了吉利宗亲的新家。进门后,我先说明了来由,一见是董家人,吉利宗亲甚是热情。吉利宗亲原来在部队工作,转业后在西安市二轻工业技校任党办主任,陕西省民族书画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之后,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在家陪伴照顾,挤时间研究董家门村历史并一直计划整理、编撰家族谱系。
吉利宗亲为了研究董家门村史,走访过席王街道董家村,咨询过西安相关档案局、街道办等,诸多成果见诸于西安晚报等媒介,现将吉利宗亲讲述董家门的情况简述如下:
据老人传说,董家门的董氏是道光年间迁徙而来,刚开始有三兄弟,后来为五门九户;解放初农业社时期十四户(未分家),人口约二百多人;现在一百一十二三户,五百多人;从董家门迁出的有:东关南街一两户、张家湾一户、殷家街一户。
董吉利宗亲
董家门村历史上搬迁过两次,第一次位置在火车东站附近,西邻殷家街,有城堡,南门上书“终南毓秀”四个大字,城堡周边有十三个村,人称斡尔垛。因为在元朝时代,关中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封地,颇得元统治者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遂将长安城旧名“京兆府”改称“安西路”,以此作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当时安西王部士卒竟达十五万人之多,安西路城难以容纳这么多的人马,于是便修筑了安西王宫。
“斡尔垛”是蒙语“宫殿”、“郭城”或“行宫”之意,它是元代安西王宫的遗址,位于今西安城北三公里处。当地群众称之为“达王殿”,又称“斡尔垛”。查询其宫殿遗址,应该位于渭河之西,恰好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地势高亢而平坦,与唐大明宫在东西一线上。东距沪河仅二公里许.坐落于东西交通大道之上。安西王宫的正殿,在今秦孟街以北120米处,即今东元路国家储运站石家街仓库内,殿基高出地面2—3米,被称为“殿台子”。
第二次搬迁到华清路,即董家门社区现在的位置;近几年的城中村改造,部分董家门宗亲又搬迁至东岭小区。
如今的许士庙街
董家门村名人辈出,近现代知晓的有一文一武;文者,董克昌,字觉吾,甲午年(1895)举人,出仕西府武功任知县近两年,只因少时患腿疾行走不便,返回故里长安,经挚友孙仁玉推荐,在陕西赈济会任职,先后任副会长兼文牍室主任职务。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许士庙街购房一院,书房名“浣香山馆”。当时有专人赶“戏货”马车上下班接送,至抗日战争中期。他业余潜心书画、诗赋、文史,又喜文物鉴赏,以行楷书法为强项,擅长花鸟绘事。时与长安书画界文人宋伯鲁、王雪樵、牛兆濂、孙仁玉等人交往甚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寇飞机数次轰炸西安,当时董克昌患重病。有一次日机轰炸,大家都疏散逃命,董克昌没来得及转移,警报过后人们返回许士庙街,发现他的书房“浣香山馆”已被敌机炸毁一角,董克昌老人已经不幸辞世。他去世后,后人将其灵柩运回乡下故里土葬。
武者,董崇道,黄埔军校第五期陕西籍学员,后任国民党团长一职。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董崇道也就是在此次战役中殉国!
另外,据吉利宗亲介绍,三桥周边也有董姓居住,席王街道董家村他曾去过,全村基本都姓董,传说清中叶从山西迁徙来的,当时有弟兄三人,因为本人没有走访,详细情况不了解,也希望席王宗亲予以补充。
第二站:礼泉县裴寨乡钞里村
腊月二十四早上坐晓斌兄弟的车到县城,因为他上午正好没事,陪我走访了礼泉县城周边的几个村庄。大约十点钟,到达钞里村,误打误撞刚好去了网上曾经联系过的董磊家,爷爷董汉功正好在屋,今年已82岁高龄,谈话间显得还很精神。他说,钞里村一共三个姓,东边姓李、中间姓王,姓董在西头,现有七十户左右。董姓又分为两大支,他为汉字辈,父亲为彦,他的儿子为锐字辈,另外一支字辈为:君、德、吉、升。
董汉功宗亲
随后,汉功老爷爷又让我去找董升位,天气很好,刚好大家都在门上坐着。升位宗亲介绍,他从老一辈那里得知,董姓大约万历年间(1555年,待考)迁徙而来,原本弟兄三个,老大、老二叫:董大勋、董大智,老三迁徙到了宝鸡观音堂一带。
董升位(右一)宗亲
讲述中,他们还提到了阡东镇便子村、新市镇小张寨还有咸阳马庄,是否有董氏,是否与钞里村有关,仍需调查考证。
第三站:礼泉县烽火镇史家河村、贺家崖村
一进史家河村就碰见一位宗亲,扛着锄头要下地的样子,经过询问,得知他们从烟霞镇上古村迁来,大概传了三、四代,来时弟兄两人,人们称董三、董四,董三无嗣,董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董春堂(已去世),一个叫董春民。
史家河村文化广场
另外,村子里还有一支,目前在世的有志字辈,上一辈为德字辈,传说好像从赵镇街道东头迁徙过来的,他们现在还知道老家那边主要有杨、侣、董三姓,有位宗亲叫董春城,目前只有五户人家。整个史家河村子董氏二十左右。
董育德宗亲夫妇(贺家崖村)
贺家崖村董姓八户。原来爷爷辈弟兄四个,老大叫董乾,老三、老四人称董三、董四,好像叫董彦龙、董彦芳,老二参军(不知名讳),听说后来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再无联系。
第四站:礼泉县史德镇功神村
功神村老城门
功神村据明朝县志考证为功臣村,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口音易字为功申村,新中国成立以后普称功神村。功神村有董家(中间)、张家(西边)、陈家(东边)组成。其中董家较大,张陈次之,董姓共156户,六百人左右,字辈依次为:全、思、兴、生、怀。功神南边是座土崖,上面有董家祖坟,莽原之南,古河道遗址内,为祖坟界限。村子原有城堡,民国年间为了抵御土匪和国民党反动派“白匪”所建的。城墙高约有一丈,地基有三尺多厚。西边有城门土匪等来时关闭防守。城墙外,挖有数里的防匪壕。现在老一辈人仍称村口为城外,称土壕遗址为城壕。清末时董家宅子在村子的中间正街稍偏北路北街道以北,董家的街道成丼字型。在正街道的中间有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已有百年。
董志哲宗亲(左一)
村中老辈说在村中间的位置上解放前有三间庄子的董氏祠堂里面放着诸多牌位。不过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打财主破迷信就把牌位都烧掉了,祖谱老影也不知踪影,祠堂成了村大队的了。文革时期天天在祠堂开会批斗,后来改革开放家庭私有制,把祠堂也拆了,木头都分光了,桌椅板凳也都分了。
董志哲宗亲和董保卫宗亲(手中拿的就是老影)
功神村柳木腿(即所谓的踩高跷)可谓是全国柳木腿的鼻祖,柳木腿长达2米多,脚踩高度超过一米五。每年村会期间全村老少组织柳木腿表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外村及更远的人们成千上万的赶来,只为观看柳木腿表演。每到古会,村民张灯结彩,请下平时闲置的戏装。功神社火,依祖训,代代传承。
功神村村民甚是热情,期间,我拍摄抄录了董保卫宗亲家的老影(详见电子版老影),又在董志哲宗亲的带领下,走访了村里一些老人,收获很大。
联系方式:
陕西董氏寻根交流群(QQ):72874410
手机号(董航龙,微信同):15291876235
QQ:329896473(菩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