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见她,是在2007年的夏天,我们因为正巧同期去西藏旅游,便约好一同订了国际青年旅馆。到达拉萨的那天,风尘仆仆的她放下背包便和我们一起到对面的藏餐厅用餐。我们因神交已久一见如故,那时候的她,笑语吟吟风华正好,我们在浓浓的异乡风情中喝着酥油茶聊着旅途见闻,温暧明亮,从容沉静,一切都那样美好。
时隔十年,再打开她名为“竹梦短笛”的博客,发现她已经开始周游世界了,足迹从尼泊尔到南非、从泰国到希腊并一路向前。一个视障女子,除了把工作做到优秀、坚持做公益,还把她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样的饱满热情风光无限,让普通人都望尘莫及,实让我钦羡不已。
林英,1971年生,13岁时被确诊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高考时因眼病未被大学录取。当视力逐渐失去,她借助读屏软件在广州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参加各种视障者组织,热心做公益。写作和旅游,是她业余生活的两大爱好,也是支撑她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明天的精神源泉。2008年,她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用心看世界》。
初识林英,是在病友论坛上,她做为论坛管理员之一,十多年来一直在为病友们热心服务着,传递着正能量,她的热情温暖着一批又一批被命运击倒又站起来的病友们。每当谈及她,我常常会想起张爱玲说苏青的那句话:她是喜庆年节时馒头上的那点红,是冰天雪地里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炭火,全世界都到她那里去取暖。
读她的文章,你几乎无法读出她的身体的不便,她用她的从容淡定平静了她内心的波涛,以她的直面和镇定走出一次次的困境。她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切,接受自己的缺陷,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不卑不亢。最令人钦佩的是她不消沉不悲观不奢求不依赖,做自己能做的并且把它做到最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那年在西藏初见亲切温暖谈笑自如的她,感觉她与正常人并无不同。当我发现她吃饭时居然需要别人帮助夹菜时,着实吃了一惊,我不明白她是如何凭着这样的视力跑遍天南地北直抵世界屋脊的。那一次饭后我们一同回青年旅馆,那长长的走廊尽头的水房和厕所,我跑了几次都找不到方向。而她在我拉着她的手走过一趟之后,就全部了然于心行动自如了。
按林英的说法,世界在她的面前就只是一个轮廓,天晴时是个有立体感的轮廓,下雨时是混沌的一片。正如我们常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林英对声音特别敏感,她在旅行时会将风景转换成音乐模式。她爱上了大自然的那种宏大的轮廓,在宏大中,她通过声音和触觉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微妙深意。
一直非常欣赏她的乐观和勇敢,佩服她面对不幸的勇气,她的不放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上的乐观和向上,还表现在她处世的智慧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她经历了视力障碍带来的最大的不公,因为视力原因没有通过高考体检,却没有灰心气馁怨天尤人,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学业和工作都做到最优秀。她工作于图书馆,作为视障人士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做到得心应手。在电脑应用编程等许多方面,她的能力甚至远超正常视力者。
工作之外,她对于病友的关照和帮助可谓尽心尽力,常常听到病友托她在香港购买视力保健品和保护视力的墨镜。在社团服务上,她一直致力于与国际上有关RP的社团保持联络,为病友传递最新的治疗信息并带来各种励志榜样。她的友爱不仅仅限于视障人群,我曾经介绍一位广州的绝望中的单亲妈妈去找过她,在她身边,我们一直在汲取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当我慢慢读懂她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源于心灵而非身体。一个人身体无论多么健全,都有着很多的局限,身体的一点缺陷不过是在那无穷的局限上的一点附加而已,而精神的力量却是难以限量的。是的,我们的视力有缺陷,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可以明亮如初;我们的身体有局限,我们的梦想却可以很高远。相较于那么多身体健全而灵魂残缺的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无愧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
感谢林英,祝福她未来的路走得平坦幸福,邂逅更多的美丽和惊喜。选择微笑,你就会快乐。让心长上翅膀,梦想就能飞翔。
附:洒满阳光的上班路 作者:林英
某天,小聚后分别之时,一位一直很关心我的盲协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去上班时还是得小心,走路时拿支盲杖吧,安全一些!……”
我微笑表示感谢,但心里却明白暂时自己还不会那样做。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视力、视野、夜盲等等情况好转了,而是因为我的这条“上班路”一直充满阳光!
我因患视网膜色素变性(简称“RP”),视力、视野等逐渐衰退而致盲。尽管借助科技进步和图书馆业务发展的恰当机遇,我得以与健全人并肩工作至今,但眼部功能的退化还是给我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视力很差,我无法看到车站站牌上的文字,无法看到进站的是哪一趟车;视野缺损,撞人、碰树、踢石墩、踩水坑便都不是稀罕事;暗适应差(夜盲),使乌云压顶的雨天和冬日早临的傍晚时分的道路越发成为畏途;还有由于视敏度、立体感等功能的退化,过马路、下台阶也都成了问题……如此说来,我面前的路仿佛布满荆棘,难道真的就举步维艰,无法独立出行上班去了吗?
我的回答当然是:“不!我要出门,我要上班去!”
2000年,我所在的大学合并,2005年整体迁入番禺大学城。2003年,因病情发展,我的眼前只余下模糊的影子和轮廓,经鉴定领到了二级视力残疾证。在这一系列变化的同时,我的上班路经历了步行、乘公共汽车、拼车到坐地铁的几个阶段。路途虽然越来越远,但我却走得越来越有信心。
这份信心,来自那些公共汽车站上指点我该上哪一辆车的陌生人;来自那些看到我独自步行时,主动热情地赶过来与我同行的、我叫得上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同事们;来自那些越来越完善的无障碍交通设施……
住在我家附近的同事王老师买了车,让我得以拼车的那段日子似乎应该最“平淡无奇”,全无顾虑。但某天晚上,王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倍觉温馨——“林英,我刚走过你早上等车的那地方。哎呀,人行道都挖开了,没法走!明天早上你过了天桥后在桥脚先别动,我到时下车来领着你走好了!”——这一串话王老师讲得真诚急切,我只有诺诺答应的份儿,心中着实感动莫名!想起有一年,党支部搞“一帮一”的活动,我每天坐王老师的车上下班,很自然地就成了她的“帮助对象”,尽管这个活动多少有些“重形式轻实质”,但在我的体会中,王老师可真的把它放在了心上!
2010年9月,王老师因女儿升学搬家后,众位领导、同事或当面询问、或专程来电:“你上班怎么办?要不要在校内论坛上发个帖子,看看有没有顺路能拼车拉上你的?”……但此时,对跨越20多公里、斜穿大半个城区到大学城去上班的这段路,我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紧张与担心,可以自信地向大家表示感谢:“谢谢!我可以自己搭地铁过来上班了!”
“大学城的交通”曾是学校教师论坛上的一个固定栏目,因为最初搬进这个岛时,交通实在很不方便,老师们每天要在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人还不得不成为“有车一族”,每日为上班路之遥远及拥堵而劳神。
通往大学城的地铁是2005年底开通的,从最初的每32分钟一班到现在的每4分多钟一班,稳定有效地拉近了我们和市区的心理距离。但因为地铁站并不在我们校内,以往出站后还需要转乘岛内公交,对我这个看不清进站的是哪趟车的人来说,要想独立坐地铁上班仍非易事!
终于,又传来了好消息——2008年底,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展开,校领导发现了师生们往返地铁站不便的问题,并迅速安排开通了从地铁口到学校的接驳车,有效地方便了师生出行!
于是,我可以独自坐地铁去上班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开接驳车的司机师傅、众多我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的学校的老师们,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都非常主动地向我伸出了友爱之手——上下车、进出闸、上下台阶、刷卡交费,在我希望得到帮助或并不需要协助时,他们的亲切热情,是每天温暖我心田、照亮我前路的灿烂阳光!
在我这条无障碍上班路上,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广州市残联、盲协和广州地铁公司。——
是市残联、盲协的不懈努力,让盲道的里程逐年延伸,从主次干道延展到各地铁站等公众场所;让重症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这些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表达了一份欢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诚意。他们更不断协调,使残疾人乘坐地铁从需要每次登记后由边门出入、到只需每次激活即可刷卡过闸,再到年审后便不需每次激活,大大地方便了象我这样的残疾人乘坐地铁,毕竟,因为地铁的站台、方向固定,运行稳定快捷,特别适合盲人独立出行的需要!
曾经,我每天都要到地铁站的票务亭“报到”,因为必须去那里登记乘车证,并请工作人员帮我开边门。回想起来那真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但工作人员们都非常亲切!由于我出入的两个站的边门与票务亭的距离都有点远,几乎在“对角”的位置,所以他们每每都要在窗口挂出“请稍候”的牌子、出了票务亭后,一溜小跑地过来给我开了门、还不忘说声:“请慢走!”后,又小跑着回去继续接待其他乘客。这些动作做一次也许不难,难得的是几乎每一天、每一位工作人员,从看起来很象领导的到明显是新手的都能做得如此好!
身为一个盲人,我深深了解盲人对能与健全人并肩工作,能每天独立出行的渴望。幸运的,我拥有了两者。前者可能更多地源于机遇,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众文明程度提高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我的这条上班路也许平淡,但我很高兴能坚实地踏出每一步,即使多半的时间只是在黑暗的地下穿行,却仍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说你,说我,说我们的故事.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静桐说 jingtongshuo
时隔十年,再打开她名为“竹梦短笛”的博客,发现她已经开始周游世界了,足迹从尼泊尔到南非、从泰国到希腊并一路向前。一个视障女子,除了把工作做到优秀、坚持做公益,还把她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样的饱满热情风光无限,让普通人都望尘莫及,实让我钦羡不已。
林英,1971年生,13岁时被确诊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高考时因眼病未被大学录取。当视力逐渐失去,她借助读屏软件在广州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参加各种视障者组织,热心做公益。写作和旅游,是她业余生活的两大爱好,也是支撑她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明天的精神源泉。2008年,她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用心看世界》。
初识林英,是在病友论坛上,她做为论坛管理员之一,十多年来一直在为病友们热心服务着,传递着正能量,她的热情温暖着一批又一批被命运击倒又站起来的病友们。每当谈及她,我常常会想起张爱玲说苏青的那句话:她是喜庆年节时馒头上的那点红,是冰天雪地里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炭火,全世界都到她那里去取暖。
读她的文章,你几乎无法读出她的身体的不便,她用她的从容淡定平静了她内心的波涛,以她的直面和镇定走出一次次的困境。她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切,接受自己的缺陷,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不卑不亢。最令人钦佩的是她不消沉不悲观不奢求不依赖,做自己能做的并且把它做到最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那年在西藏初见亲切温暖谈笑自如的她,感觉她与正常人并无不同。当我发现她吃饭时居然需要别人帮助夹菜时,着实吃了一惊,我不明白她是如何凭着这样的视力跑遍天南地北直抵世界屋脊的。那一次饭后我们一同回青年旅馆,那长长的走廊尽头的水房和厕所,我跑了几次都找不到方向。而她在我拉着她的手走过一趟之后,就全部了然于心行动自如了。
按林英的说法,世界在她的面前就只是一个轮廓,天晴时是个有立体感的轮廓,下雨时是混沌的一片。正如我们常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林英对声音特别敏感,她在旅行时会将风景转换成音乐模式。她爱上了大自然的那种宏大的轮廓,在宏大中,她通过声音和触觉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微妙深意。
一直非常欣赏她的乐观和勇敢,佩服她面对不幸的勇气,她的不放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上的乐观和向上,还表现在她处世的智慧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她经历了视力障碍带来的最大的不公,因为视力原因没有通过高考体检,却没有灰心气馁怨天尤人,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学业和工作都做到最优秀。她工作于图书馆,作为视障人士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做到得心应手。在电脑应用编程等许多方面,她的能力甚至远超正常视力者。
工作之外,她对于病友的关照和帮助可谓尽心尽力,常常听到病友托她在香港购买视力保健品和保护视力的墨镜。在社团服务上,她一直致力于与国际上有关RP的社团保持联络,为病友传递最新的治疗信息并带来各种励志榜样。她的友爱不仅仅限于视障人群,我曾经介绍一位广州的绝望中的单亲妈妈去找过她,在她身边,我们一直在汲取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当我慢慢读懂她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源于心灵而非身体。一个人身体无论多么健全,都有着很多的局限,身体的一点缺陷不过是在那无穷的局限上的一点附加而已,而精神的力量却是难以限量的。是的,我们的视力有缺陷,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可以明亮如初;我们的身体有局限,我们的梦想却可以很高远。相较于那么多身体健全而灵魂残缺的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无愧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
感谢林英,祝福她未来的路走得平坦幸福,邂逅更多的美丽和惊喜。选择微笑,你就会快乐。让心长上翅膀,梦想就能飞翔。
附:洒满阳光的上班路 作者:林英
某天,小聚后分别之时,一位一直很关心我的盲协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去上班时还是得小心,走路时拿支盲杖吧,安全一些!……”
我微笑表示感谢,但心里却明白暂时自己还不会那样做。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视力、视野、夜盲等等情况好转了,而是因为我的这条“上班路”一直充满阳光!
我因患视网膜色素变性(简称“RP”),视力、视野等逐渐衰退而致盲。尽管借助科技进步和图书馆业务发展的恰当机遇,我得以与健全人并肩工作至今,但眼部功能的退化还是给我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视力很差,我无法看到车站站牌上的文字,无法看到进站的是哪一趟车;视野缺损,撞人、碰树、踢石墩、踩水坑便都不是稀罕事;暗适应差(夜盲),使乌云压顶的雨天和冬日早临的傍晚时分的道路越发成为畏途;还有由于视敏度、立体感等功能的退化,过马路、下台阶也都成了问题……如此说来,我面前的路仿佛布满荆棘,难道真的就举步维艰,无法独立出行上班去了吗?
我的回答当然是:“不!我要出门,我要上班去!”
2000年,我所在的大学合并,2005年整体迁入番禺大学城。2003年,因病情发展,我的眼前只余下模糊的影子和轮廓,经鉴定领到了二级视力残疾证。在这一系列变化的同时,我的上班路经历了步行、乘公共汽车、拼车到坐地铁的几个阶段。路途虽然越来越远,但我却走得越来越有信心。
这份信心,来自那些公共汽车站上指点我该上哪一辆车的陌生人;来自那些看到我独自步行时,主动热情地赶过来与我同行的、我叫得上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同事们;来自那些越来越完善的无障碍交通设施……
住在我家附近的同事王老师买了车,让我得以拼车的那段日子似乎应该最“平淡无奇”,全无顾虑。但某天晚上,王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倍觉温馨——“林英,我刚走过你早上等车的那地方。哎呀,人行道都挖开了,没法走!明天早上你过了天桥后在桥脚先别动,我到时下车来领着你走好了!”——这一串话王老师讲得真诚急切,我只有诺诺答应的份儿,心中着实感动莫名!想起有一年,党支部搞“一帮一”的活动,我每天坐王老师的车上下班,很自然地就成了她的“帮助对象”,尽管这个活动多少有些“重形式轻实质”,但在我的体会中,王老师可真的把它放在了心上!
2010年9月,王老师因女儿升学搬家后,众位领导、同事或当面询问、或专程来电:“你上班怎么办?要不要在校内论坛上发个帖子,看看有没有顺路能拼车拉上你的?”……但此时,对跨越20多公里、斜穿大半个城区到大学城去上班的这段路,我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紧张与担心,可以自信地向大家表示感谢:“谢谢!我可以自己搭地铁过来上班了!”
“大学城的交通”曾是学校教师论坛上的一个固定栏目,因为最初搬进这个岛时,交通实在很不方便,老师们每天要在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人还不得不成为“有车一族”,每日为上班路之遥远及拥堵而劳神。
通往大学城的地铁是2005年底开通的,从最初的每32分钟一班到现在的每4分多钟一班,稳定有效地拉近了我们和市区的心理距离。但因为地铁站并不在我们校内,以往出站后还需要转乘岛内公交,对我这个看不清进站的是哪趟车的人来说,要想独立坐地铁上班仍非易事!
终于,又传来了好消息——2008年底,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展开,校领导发现了师生们往返地铁站不便的问题,并迅速安排开通了从地铁口到学校的接驳车,有效地方便了师生出行!
于是,我可以独自坐地铁去上班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开接驳车的司机师傅、众多我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的学校的老师们,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都非常主动地向我伸出了友爱之手——上下车、进出闸、上下台阶、刷卡交费,在我希望得到帮助或并不需要协助时,他们的亲切热情,是每天温暖我心田、照亮我前路的灿烂阳光!
在我这条无障碍上班路上,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广州市残联、盲协和广州地铁公司。——
是市残联、盲协的不懈努力,让盲道的里程逐年延伸,从主次干道延展到各地铁站等公众场所;让重症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这些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表达了一份欢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诚意。他们更不断协调,使残疾人乘坐地铁从需要每次登记后由边门出入、到只需每次激活即可刷卡过闸,再到年审后便不需每次激活,大大地方便了象我这样的残疾人乘坐地铁,毕竟,因为地铁的站台、方向固定,运行稳定快捷,特别适合盲人独立出行的需要!
曾经,我每天都要到地铁站的票务亭“报到”,因为必须去那里登记乘车证,并请工作人员帮我开边门。回想起来那真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但工作人员们都非常亲切!由于我出入的两个站的边门与票务亭的距离都有点远,几乎在“对角”的位置,所以他们每每都要在窗口挂出“请稍候”的牌子、出了票务亭后,一溜小跑地过来给我开了门、还不忘说声:“请慢走!”后,又小跑着回去继续接待其他乘客。这些动作做一次也许不难,难得的是几乎每一天、每一位工作人员,从看起来很象领导的到明显是新手的都能做得如此好!
身为一个盲人,我深深了解盲人对能与健全人并肩工作,能每天独立出行的渴望。幸运的,我拥有了两者。前者可能更多地源于机遇,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众文明程度提高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我的这条上班路也许平淡,但我很高兴能坚实地踏出每一步,即使多半的时间只是在黑暗的地下穿行,却仍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说你,说我,说我们的故事.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静桐说 jingtong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