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说说晴雯这个人物。个人对晴雯的感触一直比较矛盾。从判词来看,曹公对这个姑娘的评价相当高,教科书一般也对该角色高度赞扬,有些地方我还勉强可以同意,然而在现实中若有这么一个人,我大概喜欢不起来。
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即使再不喜欢这个角色,也不会觉得她死有应得。一个年轻女员工(而且还是未成年)纵使犯了职业错误,也不该在病重时被强行架走,直接扔到一个卫生条件脏乱差,亲戚还照顾不周的地方。
抛开生命不谈,晴雯被撵冤吗?
相信很多读者,还有晴雯自己都是觉得很冤的。参见第七十七回,也就是晴雯临终前不久,她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
其实她这话说得没错。男女私情方面,晴雯和宝玉一直界线分明,不管她内心怎么想,实际上倒说不上有以色事人、狐媚惑主的行为。最最暧昧之举,也只不过是临死前和贾宝玉交换衣服而已,还说:“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说来也可怜,就仿佛“我和你最近的距离,只不过是我穿着你的内衣。”
然而,也有的读者觉得晴雯并非完全无辜。比如作家江湖夜雨就写道,晴雯是“尖酸刻薄招人怨”,由于她脾气恶劣、行为极端,被人厌恶也在情理之中。
再看看晴雯判词中“寿夭多因诽谤生“ 的诽谤。
参见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晴雯的状:“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 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 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这里脂砚斋的批语是:“活画出晴雯来。“
所以王善保家的话算不算是诽谤呢?维基百科对诽谤的定义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虚构事实,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与事实不符“的宣传。经过一番剖析,我觉得王善保家的所谓诽谤部分属实。
晴雯生了长巧嘴,在人前跟前能说惯道, 掐尖要强,确有其事。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不难发觉晴雯言语尖利刻薄,这里就不用细说了。连曹公自己都说晴雯“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前半句褒,后半句贬。
晴雯经常骂人也是不假的,甚至还滥用私刑、越权处置下人(见坠儿事件),简单说,作风是有问题,但不是王善保家的说的那种问题。
然而,王善保家的话还是有一些虚构的成分,比如:
“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但是我们读者看到的晴雯,并没有利用美色撒娇争宠。我相信她能做到贴身大丫鬟的位置,更多是凭着过人的专业技术— 针线活。(至于宝玉是不是宠爱晴雯,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分析。)
还有这条“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相信《红楼梦》里没人见过西施是什么打扮,如果是浣纱时期的西施,大概是布衣荆钗,如果是入宫后的西施,大概是宫装,前者晴雯看不上,后者晴雯的穿不起。
“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我很不喜欢这类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工作能力、态度差就说差,脾气坏就说坏,情商低就说低,然而什么“骚”啊、“妖妖趫趫”啊都是专骂女性的形容词,而且还主观得很。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主要可以以两点概括。
一、无风不起浪。流言往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其背后或许有一半确凿。
二、但是,最后压垮你的,给你“招人怨”的,偏偏是确凿之上的那几句添油加醋。可知少许调味料,足以改变一道菜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晴雯不幸获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并不是因为她犯了什么原则性错误,而是因为她被上司讨厌了。一个人讨厌你的时候,偏见已形成,你即便有自己的道理,也是无济于事。所谓人言可畏,细思恐极。
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即使再不喜欢这个角色,也不会觉得她死有应得。一个年轻女员工(而且还是未成年)纵使犯了职业错误,也不该在病重时被强行架走,直接扔到一个卫生条件脏乱差,亲戚还照顾不周的地方。
抛开生命不谈,晴雯被撵冤吗?
相信很多读者,还有晴雯自己都是觉得很冤的。参见第七十七回,也就是晴雯临终前不久,她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
其实她这话说得没错。男女私情方面,晴雯和宝玉一直界线分明,不管她内心怎么想,实际上倒说不上有以色事人、狐媚惑主的行为。最最暧昧之举,也只不过是临死前和贾宝玉交换衣服而已,还说:“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说来也可怜,就仿佛“我和你最近的距离,只不过是我穿着你的内衣。”
然而,也有的读者觉得晴雯并非完全无辜。比如作家江湖夜雨就写道,晴雯是“尖酸刻薄招人怨”,由于她脾气恶劣、行为极端,被人厌恶也在情理之中。
再看看晴雯判词中“寿夭多因诽谤生“ 的诽谤。
参见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晴雯的状:“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 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 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这里脂砚斋的批语是:“活画出晴雯来。“
所以王善保家的话算不算是诽谤呢?维基百科对诽谤的定义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虚构事实,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与事实不符“的宣传。经过一番剖析,我觉得王善保家的所谓诽谤部分属实。
晴雯生了长巧嘴,在人前跟前能说惯道, 掐尖要强,确有其事。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不难发觉晴雯言语尖利刻薄,这里就不用细说了。连曹公自己都说晴雯“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前半句褒,后半句贬。
晴雯经常骂人也是不假的,甚至还滥用私刑、越权处置下人(见坠儿事件),简单说,作风是有问题,但不是王善保家的说的那种问题。
然而,王善保家的话还是有一些虚构的成分,比如:
“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但是我们读者看到的晴雯,并没有利用美色撒娇争宠。我相信她能做到贴身大丫鬟的位置,更多是凭着过人的专业技术— 针线活。(至于宝玉是不是宠爱晴雯,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分析。)
还有这条“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相信《红楼梦》里没人见过西施是什么打扮,如果是浣纱时期的西施,大概是布衣荆钗,如果是入宫后的西施,大概是宫装,前者晴雯看不上,后者晴雯的穿不起。
“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我很不喜欢这类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工作能力、态度差就说差,脾气坏就说坏,情商低就说低,然而什么“骚”啊、“妖妖趫趫”啊都是专骂女性的形容词,而且还主观得很。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主要可以以两点概括。
一、无风不起浪。流言往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其背后或许有一半确凿。
二、但是,最后压垮你的,给你“招人怨”的,偏偏是确凿之上的那几句添油加醋。可知少许调味料,足以改变一道菜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晴雯不幸获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并不是因为她犯了什么原则性错误,而是因为她被上司讨厌了。一个人讨厌你的时候,偏见已形成,你即便有自己的道理,也是无济于事。所谓人言可畏,细思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