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从来不觉得《琅琊榜》的结局对梅长苏而言是一出悲剧。纵使他最终没能从北境战场再回来,纵使我们会为他病体支离却呕心沥血而心酸,为他一生熬尽浩劫年寿难永而痛惜,但就如蔺晨所说,选择也好,放弃也罢,都是他自己的决定。于梅长苏而言,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有缘离开翻云覆雨的阴诡地狱,回到光明浩然的旧日战场,以林殊的结局作为一生归宿,是他最幸福的选择。赤心未灭,向死而生,既然他无愧、无悔、无憾于此,作为局外人的万千看客,又何必执念于能给他一个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愿的、继续隐忍地活下去的结局呢?
大结局后真正让我心疼的,却是已尊及九五、万丈荣光的萧景琰。逝者长已矣,万事归空,可最终需要留下来承担一切的,却是那些徒添新伤,又必须整理心情,继续负重前行的世间人。梅长苏死后,最痛的那一个,始终是景琰。身边的其他人,霓凰也好,蒙挚也好,甚至蔺晨也好,即使伤逝之痛于他们而言并不曾少过半分,但毕竟他们始终深知梅岭浴火而归后的梅长苏本就时日无多。既然结果早已预知,在有限的最后时光尚能把握的时候,他们已付尽毕生所能来爱他、保护他、珍惜他,所以尽管命数天定无力转圜,但在长诀之日终究不能再逃避之时,至少他们不曾有遗憾。可对于萧景琰而言,这一切却太过残忍。被梅长苏隐瞒,被母亲隐瞒,被所有知情的亲故朋友隐瞒,只因为他是赤焰昭雪的漫漫长路上最关键的核心和支柱,只因为“小殊对你的期许,与他人不同”。梅长苏思虑固然周全,为了让景琰不为保全林殊而分心,自己甘愿只屈身其下奉其为主委实可敬;但对于萧景琰,这一场最亲爱的挚友兄弟去而复归的悲喜交织的重逢,他就这样被彻底排除在外,本会为劫后余生的毕生至交倾其所有付出的珍爱与关怀,他却在岁月匆匆流逝的不经意间,早已被完全剥夺了兑现的权利。
他误解过梅长苏,也曾对他冷眼相向、厉言相激,可景琰何错之有?他所知道的梅长苏只是梅长苏,只是一个工于钻营人心只手弄权,与当年亲手害死自己的兄长与朋友、冤杀七万忠魂的刻骨寇仇如出一辙的阴诡谋士,在他奉忠义为圭臬、持磊落以正身、惟真心以待物的观念中,对梅长苏所为的无法认同,也皆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而然。可当前事皆了、尘埃落定后,飞逝流转的时光尚不容他们叙尽被血泪湮没十三年的情谊,刚刚相认的挚友再次殒身沙场,而我们终究不忍想象的是,曾经对梅长苏所有的冷语批驳,所有的中伤讽喻,最后都会化作万刃千刀,重新刺在他自己心头。而当往事已斑驳成茧,前路更孤寂无依,从今别后,还有多少个长夜露结为霜,纵使再多愧悔痛彻,却永远再无偿还弥补的机会。
于是总是不敢去想,这个万人之上如众星捧月般的大梁天子,浸染于漫漫无边的愧疚与痛悔中的数十年余生,当如何独自捱过?
孤独,是因为无人理解,无人懂得。而曾经懂得他的人,最后都未能伴他终生。
其实,萧景琰自始至终都是最孤独的那一个。因为他的坚守与执念,被遗忘在那个喧嚣浮躁明争暗斗的时局中,本已是注定。
对于初出场的几集中的景琰,我也曾挑剔过他神色中的孤傲疏离,目无下尘,似是从未有谁能真正亲近他一般,永远拒人千里之外。
但忽然一瞬间喜欢上萧景琰,是在霓凰郡主宫中遇险后,他对着梅长苏满心愤恨的一场凛然郑重的义正言辞,电光火石间重击心底,恍如刹那间觅得久违的知音。
“有些人,不能伤害。有些事,不能利用。”
掷地有声。
也许是被太多诸如“不害人不能活”的宫斗权谋思想包围笼罩了太久,仿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是为名为利各有所图,仿佛不卷入他人不伤及无辜自己的路就永远寸步难行,无论是为争权夺爱还是为自保求生,仿佛今日你我携手同道不过是因利而合,他年局势陡转一朝反目也本就是预定轨迹。当此刻萧景琰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坚定而坦荡地说出这句话,在片刻难以置信的迟疑呆怔后,那本冷峻至极的话语,竟在一瞬间暖得心中欣慰感动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