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江山吧 关注:2,030贴子:239,635

回复:【转】光辉岁月,不说再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86年的时候,内地有一个小姑娘出版了一张叫《梦想号黄包车》的国语专辑。这张专辑很有那个年代的特征:所有歌曲都是翻唱。其中有谭咏麟的《朋友》《爱情陷阱》和麦洁文的《莱茵河之恋》。


这张国语专辑的封面设计极为大胆,演唱者穿着当时社会观之色变的泳装,要知道1978年中国银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泳装镜头,恐怕年轻影迷想不到,这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竟会是电视剧《任长霞》的主演刘佳。到了1983年年底,全国彻底取消布票,1984年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更是直观地反映了老百姓对“服装改革”的迫切要求。可呼声归呼声,没几个敢公然穿泳装。1984年央视播出穿着紧身衣的《健美5分钟》,都被很多人批评为“不正经”。这位大胆地将穿着泳装的照片用在专辑封面上的小姑娘,当年的名字叫安琪,两年后的1988年,她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以《黄土高坡》和《我热恋的故乡》获得通俗唱法第二名——她就是杭天琪。而同届的冠军也是内地流行乐坛最早的巨星之一,他叫陈汝佳。




在那张国语翻唱的《梦想号黄包车》专辑中,《朋友》《爱情陷阱》《莱茵河之恋》这几首歌除了个别字词,几乎就是将粤语原词唱成国语,但主打歌《梦想号黄包车》的歌词改动比较大,虽然主题和意象脱胎于卢国沾的原词,可词句根本不一样,等于重填了新词。这似乎也说明,卢国沾的粤语版歌词太过晦涩,“非情歌运动”固然要避免创作上的恶俗化,但通俗歌曲嘛,歌词还应该是通俗流畅才好,如果走向了纯文艺的小众之路,也难免让人觉得矫枉过正。
视频来自:土豆

我有一个可爱的终身伴侣
每天都和我在一起
但他的脾气十分古怪
既冷酷又艳丽
人问我到底爱他什么
为何不感到受委屈
他坐在车上抬头远望
由他驾驭扬鞭
我甘当做奴隶
拉着他我奔向生活
受苦了在所不惜
目标虽遥远天天努力
幸福就属于自己
有人问我他坐在哪里
车上却不见他影迹
但他就端坐在黄包车里
这车叫梦梦想
就是我的伴侣
我有一个可爱的终身伴侣
每天都和我在一起
但他的脾气十分古怪
既冷酷又艳丽
有人问我到底爱他什么
为何不感到受委屈
他坐在车上抬头远望
由他驾驭扬鞭
我甘愿当奴隶
拉着他我奔向生活
受苦了在所不惜
目标虽遥远天天努力
幸福就属于自己
有人问我他坐在哪里
车上却不见他影迹
但他就端坐在黄包车里
这车叫梦梦想
就是我的伴侣
但他就端坐在黄包车里
这车叫梦梦想
就是我的伴侣


IP属地:吉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7-03-07 18:49
收起回复
    其实,《梦想号黄包车》并不是“非情歌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部作品,真正公推为“非情歌运动”代表作的是麦洁文演唱的《螳螂与我》,这首歌也是卢国沾“非情歌运动”中的第一首作品。
    关于《螳螂与我》的创作,卢国沾后来回忆说:“我决定冒险走一条被人劝喻不要进去的路,因为这是死路,过去的歌词历史,证实了这个说法完全对。但是我决定走。”他为了推销自己的词作理念,先是在唱片公司造舆论、搞渗透,让唱片公司心甘情愿跟他冒险,大胆地接受了这种小众的歌词。
    对于《螳螂与我》的歌词,黄霑则充分肯定。他撰文说,“《螳螂与我》的创意与意境,粤语流行曲中仅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创作”,“这首歌在流行曲史上应有地位,因为它在尝试闯开一条时人没有走过的路”。而“非情歌运动”还出现了一个“副产品”,1984年香港电台搞了一个“非情歌填词比赛”,夺冠的是梁伟文。这个人我们好像很陌生,但他的笔名我们都知道——林夕。这首夺冠作品就是钟镇涛的《曾经》,从此,这位日后以词作人的身份获得“金针奖”的填词大家走上了创作道路。
    视频来自:土豆

    关于《螳螂与我》及其背后的故事,见我之前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3562119731?pid=63779161977&cid=0#63779161977


    IP属地:吉林36楼2017-03-07 18:53
    回复
      “非情歌运动”没坚持几个月就消亡了。“励志歌”虽然不再吃香,却也并非没有市场。一方面,歌星们总得树立自己健康正面的偶像形象,爱情歌曲唱多了显得不够阳光,总得有一两首正能量歌曲代表作,遇到赈灾义演啥的也好拿得出手;另一方面,唱片公司和词人们也清楚情歌泛滥的后果,尤其是词人们,几十首情歌写下来都审美疲劳了,总要换换口味填几首“高雅”的方显品位。
      “励志歌”在1986年有过一次小小的回头热潮。这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上,《几许风雨》《有谁共鸣》《无言感激》这几首经典正能量歌曲全都获奖,其中《几许风雨》还获得了同年度的另一个颁奖礼“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佳填词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词作出于一人之手——曾在1981年“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中参赛的梁美薇(小美)。
      几许风雨 - 罗文

      歌手:罗文
      专辑:留给世上最爱罗文的
      曲: choo seho
      词:小美
      编:杜自持
      无言轻倚窗边
      凝望雨势急也乱
      似个疯汉满肚郁结
      怒骂着厌倦
      徐徐呼出烟圈
      回望以往的片段
      几许风雨我也经过
      屹立到目前
      一生之中谁没痛苦
      得失少不免
      看透世态每种风雨
      披身打我面
      身处高峰尝尽雨丝
      轻风的加冕
      偶尔碰


      IP属地:吉林37楼2017-03-07 18:59
      回复
        小美此时已经在“无线”工作了,1984年,纽约出现了一首走红的舞曲:Shannon BrendaGreene的代表作《Let The Music Play》,这首歌相当经典,如今有多少个改编版本数都数不清楚。这样的作品,香港流行乐坛没有理由不改编,但当时约好的填词人忙得没空,DJ无奈地把任务交给了在“无线”当助理的小美,小美填上了中文词,这就是麦洁文的《爱跳舞的少女》。据说这就是小美正式出道的经历,这一出道,便一发不可收拾,当她创作出《几许风雨》后,便一跃成为著名填词人了。在韩国版的《我是歌手》舞台上,金范秀曾经演绎过《几许风雨》的韩国原版,听了我们才知道,敢情它是一首悲伤的情歌,但在小美的填词下,改编为激昂坚韧的励志歌。除了给罗文的《几许风雨》、给谭咏麟的《无言感激》、给张国荣的《有谁共鸣》《由零开始》,小美还有一首“非情歌”的经典之作:Beyond的《真的爱你》。
        真的爱你 - Beyond

        几首歌写下来,小美的歌词成了香港流行乐坛“励志歌”的标签,但她之后,“励志歌”回归了它本身应有的位置,香港流行乐坛真正进入了“无敌是爱”的阶段。


        IP属地:吉林38楼2017-03-07 19:01
        回复
          以现在的角度回顾30年前的故事,“非情歌运动”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厢情愿。如果“励志歌”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又或者歌手们清一色地只唱这类歌曲,那么,这个乐坛一定是出问题了,要么是思想意识上畸形,要么是迫于某些社会压力或社会情绪。
          在商业化的通俗文化市场中,情歌几乎一定会占据流行乐坛的主流地位。“非情歌”不会大行其道,更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的呼吁而成为主流;但“非情歌”也不会消亡,我们要相信,社会上总有一个群体在坚持着小众文化的探索与推广——就在1984年,香港的一支乐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
          这才是本章开头所说的那起“必定被载入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的大事件,它和卢国沾的“非情歌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对照起来看,相映成趣。


          IP属地:吉林40楼2017-03-07 19:04
          收起回复
            我要疯了,这个乐队的名字怎么也发不出来了


            IP属地:吉林49楼2017-03-07 19:17
            回复


              IP属地:吉林51楼2017-03-07 19:21
              回复
                附:
                1984年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零时十分》叶蒨文
                2. 《爱在深秋》谭咏麟
                3. 《似水流年》梅艳芳
                4. 《天籁》关正杰
                5. 《再度孤独》甄妮
                6. 《无敌是爱》甄妮、许冠杰
                7. 《偶遇》林志美
                8. 《Monica》张国荣
                9. 《爱的根源》谭咏麟
                10. 《幻影》谭咏麟
                最佳作曲奖:《爱的根源》作曲:陈斐立
                最佳填词奖:《爱在深秋》填词:林敏骢
                最佳编曲奖:《爱的根源》编曲:卢东尼
                最佳唱片监制奖:《爱的根源》监制:关维麟
                最受欢迎男歌星:谭咏麟
                最受欢迎女歌星:甄妮
                金曲金奖:《爱在深秋》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徐小凤


                IP属地:吉林53楼2017-03-07 19:24
                收起回复
                  1985雅痞隐者林子祥
                  1985年的第三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波澜不惊。获奖歌星的阵容怎么看怎么正常。谭咏麟携上一届狂揽三项“金曲”的余威,本年度又上演了帽子戏法。伦迷将《爱情陷阱》专辑和前一年的《雾之恋》《爱的根源》专辑合称为“爱情三部曲”,但仅就曲风而言,这更像是个混搭,和后两首的深情款款相比,《爱情陷阱》的风格太过劲爆。
                  如果说深一点儿,从文化意义上看,劲爆的曲风一定和当时的迪斯科热潮有关。和日后演变为老太太的晨练广场舞不同,当年的迪斯科是年轻人的时尚。
                  香港迪斯科的开端,要追溯到1978年,美国电影《周末狂热》和《油脂》在香港上映后,立即掀起了一股跳舞热潮。尖沙咀有一家很出名的迪斯科舞厅,叫Hollywood East(东方好莱坞),1985年,它的DJ将欧美的流行舞曲重新混音播放,这种新鲜玩法迅速成为流行时尚,并风靡东南亚。两年后它传入内地,便有了一个成为内地流行文化标签的名字:荷东。
                  荷东经典曲目:Lian Ross 的Say You'll Never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55楼2017-03-11 15:31
                  回复
                    受迪斯科舞曲时尚的影响,当时的香港流行音乐也扑向了这个市场,很多歌曲在创作技法上偏向4/4拍、结构简单、多次重复的舞曲风格,以迎合酷爱迪斯科的年轻听众。1985年谭咏麟的另一支获奖金曲《暴风女神Lorelei》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编曲和配器上就刻意强化了舞曲的特征,后来更是推出了一个混音版本,长达10分钟,完全就是为跳舞准备的。
                    若说起迪斯科舞曲,跨越不过去的就是张国荣的《Monica》,有评论说正是这首歌开启了香港的迪斯科文化。这样的说法未免太高估《Monica》的地位了,如果这是粉丝的盲目崇拜言论,那还好理解,但若是正经的乐评,几乎就是倒因为果的糊涂逻辑。迪斯科迟早都会风靡,哪里是个别巨星能左右这个时尚大势的?张国荣只不过恰逢其时地唱了一首《Monica》而已。客观地说,这歌谁唱都会红一阵子,能成为巨星,绝不是靠《Monica》这么简单。
                    尝到舞曲的甜头之后,“哥哥”趁热打铁地以同类风格的《不羁的风》再次获得1985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项。这首歌收录在《为你钟情》专辑中。现在看来,这张专辑的慢歌经过岁月的洗涤已经沉淀为经典,快歌好像不受人待见,在多次演唱会上,“哥哥”也只是以串烧的形式唱那么一两句,可看过2013年《继续宠爱十年——张国荣纪念演唱会》陈慧琳的现场版后,公平地说,这些快歌真心不好唱。
                    暴风女神LORELEI - 谭咏麟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56楼2017-03-11 15:40
                    回复
                      另外必须八卦的是,《为你钟情》专辑封面上,“哥哥”戴了一只卡地亚三色金戒指,当年他特意嘱咐摄影师陈幼坚一定要拍到这枚戒指。多年以后,陈幼坚明白了,它是唐先生送的。


                      IP属地:吉林57楼2017-03-11 15:44
                      回复
                        和张国荣、谭咏麟一样走劲歌风格的是梅艳芳,《坏女孩》获得一项“金曲”奖。它不仅是一首劲歌,也是一首相当著名的禁歌,因为它,梅艳芳在内地遭遇7年封杀,解禁后终于拿到2004年北京演唱会的批文时,她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坏女孩》专辑的销量相当惊人,据说在香港本地达到了八白金,直到目前也只有张学友打破过这个纪录。这张专辑的所有歌曲都堪称经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心听完压轴的那首慢歌:《孤身走我路》。
                        谭、张、梅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新人们的表现更值得一提。1984年出道的张学友凭着《情已逝》顺利地跻身“十大”,相比1983年出道的吕方来说,这个成绩似乎说明张学友后来居上、更胜一筹,但事实上是不好这样比的,两人作为“宝丽金”和“华星”各自力捧的新人可谓不分轩轾,都是第一张唱片即获奖。看看其他新人处女唱片的命运,就能清楚这样的成绩多么不容易——1985年,林忆莲、周启生、刘德华都发行了进入歌坛的第一张唱片,前两者反映平平,而刘德华唱功太稚嫩惨遭媒体批评,还因为和“无线”的合约问题,有3首歌被封杀了。相比之下,1985年邝美云的处女唱片《再坐一会》有双白金的销量,表现相当突出了。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58楼2017-03-11 15:47
                        回复
                          若论唱功,吕方是可以在香港流行乐坛占据一席之地的。他和梅艳芳一样在“新秀歌唱大赛”上出道,是第二届的冠军。
                          1984年第三届的冠军实力也不俗,他其实在1982年第一届就参赛过,据说张国荣还帮助过他,可惜止步在前三十强。1984年他重新参赛,击败了戴思聪的女儿戴蕴慧获得冠军。但他的歌唱道路却没有梅艳芳和吕方顺利,苦熬了8年才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然而此时他已经成了一名喜剧演员,他就是张卫健。
                          在1985年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上,又有一批新人出道了,冠、亚军分别是杜德伟和苏永康,但有两个没有名次的新人却不得不提,一个是李克勤,另一个是周慧敏。李克勤很快又在同一年的“全港十九区业余歌唱大赛”上夺冠。周慧敏出道后的男友就是参加张卫健那一届比赛(1984年)的陈德彰,1986年他与黄耀光合作组成了“Raidas”乐队,《吸烟的女人》是他们的代表作,乐队火过一阵子就解散了,却捧红了它的填词人林夕。周慧敏的绯闻男友不少,可要说起最出名的那位,要等到1987年第六届“新秀歌唱大赛”才会出来:亚军刘锡明。
                          1985年的“新秀歌唱大赛”是最出人才的一届,除了杜德伟、苏永康、李克勤、周慧敏外,同时崭露头角的还有吴国敬、草蜢、梁雁翎,加上下一届的许志安、黎明、关淑怡、袁凤瑛,这两年为香港流行乐坛贡献了一大批人才。
                          但不是所有新人都可以唱出来的。1984年,香港出现过一支组合,当时的成员是16岁的胡渭康、17岁的林利和21岁的孙明光。其中,孙明光是吕方那届(1983年第二届)的亚军,林利和胡渭康则是梅艳芳那届(1982年第一届)的参赛者。其实,这支组合最早都是由第一届新秀组成的,不过排练时,当时的成员蒋庆龙扭伤了,无奈退出,只好让第二届亚军孙明光顶班加入,由此固定了组合阵容——这支乐队就叫“小虎队”,和几年后台湾“小虎队”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网络上还有歌迷在问“无线”剧集《新扎师兄》的主题歌《伴我启航》为什么没在台湾“小虎队”的专辑中出现过,就是因为不知道香港也短暂存在过一支“小虎队”。《伴我启航》是粤语歌曲,怎么可能是台湾“小虎队”的作品?
                          如果说张卫健苦熬8年已经很不走运了,那么,这支香港“小虎队”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他们仅仅存活一年就解散了,只留下了不多的几首歌。但内地的早期歌迷应该不会对他们的歌陌生,当年有部很火的香港电影叫《霹雳情》,其中的主题歌就是香港“小虎队”原唱的,他们还唱了一支插曲,恐怕老歌迷还能哼唱出来,这首歌叫《请你等等我》。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59楼2017-03-11 15:53
                          回复
                            《请你等等我》的国语翻唱者叫“牛虎豹”,这3个字可以说是内地流行乐坛盒带时代的标志性符号。说到“牛虎豹”,不得不提到天津的老艺术家牛万里。1985年,在内地对通俗唱法还很有微词的时代,这位思想相当新潮的老艺术家自己编曲、配器、演奏并指挥,推出了《牛虎豹》专辑,演唱者牛虎、牛豹都是他的儿子,而另外一个人则是他的徒弟许丽丽——1986年第二届全国青歌赛业余通俗唱法的冠军。电影《霹雳情》有好几首插曲,分别由梅艳芳、吕方演唱——他们都是“新秀歌唱大赛”出来的新人,看来公司也是想给他们同样的机会公平竞争,不过,香港“小虎队”拿到了《请你等等我》这样的好歌,又多唱了分量更重的主题歌,起点并不低,可是3个人组团也没唱出什么名堂,在娱乐圈里混饭,不认命就是不行——下一个认命的新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六届亚军刘锡明,好歌一大把,形象也不赖,可偏偏因为周慧敏而得罪了倪震。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60楼2017-03-11 15:55
                            回复
                              说回1985年,这确实是个新老两代歌手交班的时段,谭、张、梅这样的中坚风起云涌,张学友、吕方这样的新人有亮点,老前辈更是不甘落后。
                              这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罗文拿了个“荣誉大奖”,这很让人奇怪他为什么没有“金曲”奖项入账,实际上,1984、1985两年,他没怎么唱流行歌,而是在忙活粤语舞台剧《柳毅传书》,又跑到广州开了7场演唱会。和罗文一起忙活《柳毅传书》的人曾经在广州做过歌舞团团长,到香港后参加了“无线”的第三期艺人训练班,和周润发、吴孟达是同学,他就是201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得主卢海鹏。
                              和罗文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前辈,也获得了1985年的“金曲”,一个是苏芮,一个是许冠杰。苏芮的获奖金曲《谁可相依》不必多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苏芮唱《车站》时合唱的人,他叫夏韶声,香港摇滚乐的教父级人物,也是一位严谨的独立音乐人,是张国荣翻唱的《童年时》和刘德华翻唱的《交叉点》这两首歌的原唱。但可惜的是,内地观众认识他,多半是因为他在陈小春版《鹿鼎记》中扮演了陈近南。
                              再说许冠杰,“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办了3届,直到1985年他才第一次拿个“金曲”奖回去,获奖的歌曲《日本娃娃》无论从音乐还是内容题材上看,都可以说是许冠杰的“神作”之一。曾有人评论《日本娃娃》,说它用诙谐的方式影射了当时香港社会“哈日”的现象,这是不是许冠杰创作的初衷暂且不论,但当时香港流行音乐原创力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拿1985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来说,“十大”中竟然有6首歌是翻唱日语歌曲的。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吉林61楼2017-03-11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