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江山吧 关注:2,030贴子:239,635

回复:【转】光辉岁月,不说再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来让人惊讶,在香港流行音乐史上,许冠杰和陈百强大概是仅有的两位从来没出版国语专辑的巨星——如果陈百强不早逝的话,出国语专辑也是迟早的事——不靠国语歌打内地市场,却能把粤语歌唱遍全中国,没有这种开创性,唱得再好也未必是“歌神”。
在历史学领域有个观点,大概意思是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一套人为创造出来的文化系统,它可能不是真实的,但经过历代文化的不断强化,久而久之,就融合在真实的历史里了。比如孔子,他提出过什么主张,现代人可能根本不清楚,也不愿意搞清楚,反正一有社会道德问题,我们就愿意搬他老人家出来说事儿。同样的道理,每个领域都有一种“背景音乐”,无论它发生什么变化,演绎出什么剧情,“背景音乐”总会在那里,就像一部史书的源头,讲任何故事都要从它讲起——许冠杰,大概就可以称为香港流行乐坛的“背景音乐”。
1986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将“劲歌金曲荣誉大奖”颁发给了许冠杰。在“歌神”面前,其他的歌手统统让位,不在这一年的主题之内。但不得不提的是,1986年的10首“金曲”中,除了顾嘉辉的《当年情》,其他9首全是由外国歌曲重新填词的,这对创作了无数金曲的“歌神”许冠杰来说,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无奈的讽刺?


IP属地:吉林95楼2017-04-12 10:11
回复
    1986年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将冰山劈开》梅艳芳
    2. 《遥远的她》张学友
    3. 《当年情》张国荣
    4. 《千个太阳》叶德娴、陈洁灵
    5. 《千亿个夜晚》林子祥
    6. 《几许风雨》罗文
    7. 《无言感激》谭咏麟
    8. 《朋友》谭咏麟
    9. 《有谁共鸣》张国荣
    10. 《梦伴》梅艳芳
    最佳作曲奖:《当年情》作曲:顾嘉辉
    最佳填词奖:《有谁共鸣》填词:小美
    最佳编曲奖:《当年情》编曲:顾嘉辉
    最佳唱片监制奖:《黑色午夜》监制:黎小田
    最受欢迎男歌星:谭咏麟
    最受欢迎女歌星:梅艳芳
    最佳乐队组合:太极乐队
    最受欢迎Disco歌曲:《跳舞街》陈慧娴
    金曲金奖:《有谁共鸣》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许冠杰


    IP属地:吉林96楼2017-04-12 10:12
    回复
      还有一节第一章《风起》就结束了,待续。。。


      IP属地:吉林97楼2017-04-12 10:15
      回复
        1987乐队井喷浮世绘
        如果说1983~1992年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十年”,那么,1985~1987年这3年,也许可以算作香港流行音乐的钻石年份——老歌星尚在高峰,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中生代日臻成熟,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把流行乐坛带动得风生水起;从新人方面看,这几年涌现的新人当真是有实力的,和“黄金十年”之后的新人相比,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张学友自然是这批新人的代表人物,但他身后是一串名字:李克勤、黎明、吕方、关淑怡、林忆莲、陈慧娴、邝美云……至于郑秀文,等到1988年第七届“新秀唱歌大赛”才出头,她是那一届的第三名。
        那时很多新人的名字,就算资深歌迷恐怕都会感觉陌生,比如198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表演的刘美君。她是2008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后”,1987年时才23岁,看着年轻,但她和梅艳芳差不多,是童星出道,当时已经在娱乐圈里玩了15年,与电影导演黄泰来结婚都有6年了。
        刘美君的声音乍一听像陈慧娴,后来,她还真和陈慧娴、陈百强合唱过一首《燃点真爱》,起步和陈慧娴不相上下。在1986年年底,刘美君的人气相当高,可以说只差一步就到“一姐”的地位,但那个年代,香港流行乐坛一方面是新人辈出,另一方面确实是浪费了很多天才,前面说过的陈秀雯就是一例,而刘美君又是个遗珠之憾。


        IP属地:吉林98楼2017-05-24 14:34
        收起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吉林99楼2017-05-25 07:53
          回复
            有人说那个时代的香港流行乐坛人才济济,而今天是人才凋零。这样的话似是而非。大量新人的涌现,并不是因为一夜之间平白无故多了这么些会唱的人,更不是由于某一年基因突变,人人都生出一副好嗓子。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只要是个正常社会,喜欢和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口比例大致不会变。就拿现今来说,虽然赚钱很重要,但依然有人喜欢文史哲;反过来说,文化热的时代,人人都要当鲁迅,那也够扯淡的,真要是冒出上万个鲁迅,这样的社会也绝对是病态的。
            同样的道理,每个时代都不缺少拥有好嗓子的人,王洁实、谢莉斯的年代,唱歌先天条件好的人绝不会比如今的快男超女好声音少——若要找好嗓子的例子,历史上多的是。前面介绍过的“牛虎豹”中的许丽丽,以前就是天津一个公园里的餐厅服务员。据说费玉清为了保护嗓子到了非常严格的程度,可罗文录音的时候都要抽烟的。这不是个例,流行歌曲并不算什么,谁能想到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大师的嗓子,在“倒仓”的情况下越喝烈酒越亮的?所以说,有些人真就是祖师爷赏饭吃,我们相信在那个时代,在女服务员、女工甚至在山沟里唱地方小调的乡下妹子里,有大批的许丽丽和毛阿敏,套香港流行乐坛新人井喷的原因,并不在于好嗓子的人突然增多了,真正的推动力在于幕后。
            且不说经济起飞带动娱乐工业、科技发展带动唱片制作水准等大环境方面的因素,仅说流行音乐本身,一大批愿意从事幕后工作的音乐人已经崭露头角。根据黄霑的博士论文中援引香港学者的统计,1977年“香港作曲家及填词家协会”成立时,包括还没入会的成员在内,作曲人不足10人,填词人20个左右;20年后的1997年,仅入会的作曲人就达到700人,填词人377人,这还不包括625个能包办词曲的全能人。现在搞不到1987年的数字,但从以上数据看,作曲人和填词人一定是不少。


            IP属地:吉林100楼2017-05-25 07:56
            回复
              有很多作曲家现在看来都有点儿大材小用的感觉,比如,林敏怡早就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伦永亮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典音乐博士;鲍比达在1975年就做过唱片公司的音乐总监,1978年跑到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编曲,还学了音乐工程方面的课程。这些艺术家进入流行音乐领域,作品的产量和质量显然和上一个10年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香港流行乐坛的原创力不足这个问题,并不是几个著名作曲家能够彻底解决的,依然需要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流行曲中改编大量作品。这一点是香港流行乐坛黄金期中为人诟病之处,但客观地说,流行文化天生就有这种特点,内地的流行音乐也是从翻唱苏芮起步的,不抄袭、不模仿、不山寨,想要迅速起步几乎没有可能。公平地说,早期搞山寨其实正面意义大于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改编作品本就是外国流行歌曲,旋律上根本不用操心,难就难在填词。作品多了就要找更多的填词人,填词人多了就会提升词作质量,这样一来,改编作品无形中又培养了大批填词人。就像前面说过的小美,本来就是“无线”的一个助理小编一枚,放在如今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可在那个年代,就有机会。
              不知道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像小美这样从默默无闻一步跨到前线,还有多少人像伦永亮这样放下身段、投身到流行文化中,幕后人才的涌现提高了作品的产量。歌多了,唱片公司自然乐于推出更多的新歌手。
              《夕阳醉了》
              填 词小美
              谱 曲童安格
              编 曲杜自持
              夕阳醉了落霞醉了
              任谁都掩饰不了
              因我的心因我的心早醉掉
              是谁带笑是谁带俏
              默然将心偷取了
              酒醉的心酒醉的心被燃烧
              唯愿心底一个梦变真
              交低美丽唇印
              印下情深故事更动人
              回来步入我的心好吗
              回来别剩我一个人
              寻寻觅觅这一生因你
              寻寻觅觅这缘份接近
              斜阳别让我分心好吗
              斜阳浪漫可惜放任
              红红泛着酒窝的浅笑
              何时愿让我靠近


              IP属地:吉林101楼2017-05-25 08:00
              回复
                新歌手的涌现,还有个至关重要的背景,那就是科技——20世纪80年代后期登陆香港的卡拉OK。看上去,卡拉OK是歌迷的娱乐设施,是市场终端的衍生产品,怎么会影响到新人歌手呢?逻辑是这样的:卡拉OK吸引和稳定了歌迷,由此唱片市场繁荣了,歌星红了,幕后创作人员也有钱赚了——到此为止,都是良性的发展,但下一步就是恶性的了——唱片公司和幕后创作人员为了赚更多的钱,就要想办法迁就卡拉OK,作曲者会把歌曲的音域收窄。
                以前大部分歌手的音域在十二度左右,像林子祥、张国荣这样的歌手音域至少达到十五度,张国荣甚至在1988年演唱会时玩到十八度。而绝大多数没经过训练的歌迷,大概只有八九度的嗓子,唱卡拉OK的话不是高音上不去就是低音下不来。作曲人为了照顾卡拉OK、保证作品的传唱度,只好创作音域在十度以内的歌,一般流行歌的音区在小字组d到小字二组g之间,而且会把音符定在1/4到1又3/4之间。


                IP属地:吉林103楼2017-05-25 08:05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吉林104楼2017-05-25 08:06
                  回复
                    歌曲的难度下来了,歌迷倒是都成了“麦霸”,可它对音乐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天资不高、后天学习和训练也不刻苦的人,只要音色别太惨,就算跑调、咬字不清、不会换气也可以在录音棚里修理好,这样的“新人”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不少,后来也层出不穷,一看现场演唱还以为电视机坏了——到了1988年,“亚视”搞了一个“亚洲太平洋歌唱赛”,就是用卡拉OK发掘“新人”,可想而知这批“新秀”是什么成色。


                    IP属地:吉林105楼2017-05-25 08:07
                    回复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解释前面的问题了:所谓“人才辈出”,表面上看是会唱歌的人多了,造成了作品奇缺,因此带动了幕后创作,孕育出一个黄金年代;实则,这条路径恰恰相反,那个时代香港经济起飞,给得起钱,也有市场,大把的钱和产品需要投到新人的头上,加上歌曲难度降低,会唱的不会唱的都冒了出来,一下子造成了人才的空前繁荣。
                      因此,“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是提供了资本、市场以及科技的“时代”需要“人才”,而不是“人才”创造了“时代”,反过来说,人才过剩但资本不足、市场有限的时代,绝非好时代。当然,时代给新人们创造了机遇,至于能不能唱出来,时代从来不会给任何人的成功打包票,流行乐坛如此,各行各业也如此。


                      IP属地:吉林106楼2017-05-25 08:08
                      回复
                        就在唱作人才井喷、唱片业掏得起钱、市场也买账的大环境下,1987年,香港流行乐坛出现了3首经典歌曲,媒体对它们的评价非常高,说它们“改变了香港流行音乐风格”。这3首歌分别是张学友的《太阳星辰》、林子祥的《千亿个夜晚》和达明一派的《石头记》。


                        IP属地:吉林107楼2017-05-25 08:12
                        回复
                          林子祥那首歌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它是一首外国改编作品,而林子祥的演绎超越了原作。如果说以往的改编翻唱是紧随外国原作亦步亦趋的话,那么,林子祥的演绎就给香港流行乐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吉林108楼2017-05-25 08:15
                          回复
                            张学友的《太阳星辰》出版在《Jacky》专辑里,这张专辑只有3首是原创歌曲,其他7首外国改编歌里,有两首来自日本的德永英明。
                            德永英明是日本流行乐坛的传奇人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刚出道的新人。1985年,他创作了《Rainy Blue》,这就是张学友《蓝雨》的原版。1987年他推出了两支单曲,一首是他自己创作的《Birds》,一首是铃木大津作曲的《永恒的光辉》,前者被张学友翻唱为《太阳星辰》,后者就是谭咏麟的《Don't Say Goodbye》,这两首翻唱歌曲都获得了1987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
                            蓝雨 - 张学友

                            太阳星辰 - 张学友

                            Don’T Say Goodbye - 谭咏麟


                            IP属地:吉林109楼2017-05-25 08:17
                            回复
                              德永英明的故事还没完,他的《Birds》很快收入了个人专辑,专辑里还有3首歌被香港歌手翻唱,分别是谭咏麟的《不见不散》、张学友的《最后的告别》和李克勤的《雪女》。这么一来,在同一年,同一位歌手的同一张专辑竟然有5首被翻唱,在日本刚出道的德永英明反而先在香港红了起来。
                              不见不散 - 谭咏麟

                              最后的告别 - 张学友

                              雪女 - 李克勤


                              IP属地:吉林110楼2017-05-25 0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