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门外汉吧 关注:1,341贴子:17,756

【精点细评】江畔渔火先生古风《访菊》之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畔渔火先生古风《访菊》之赏析

《访菊》原诗如下:
君不开时我不癫,我不来时君不嫣。嫣我来时当有酒,癫君狂处不须弦。
无弦我亦为君舞,有酒君须为我歌。歌舞一时皆得意,歌声击节舞婆娑。
歌罢阳阿歌薤露,大韶舞罢舞承云。歌罢阳春歌白雪,大章舞罢舞桑林。
歌穷商羽音流徵,舞率灵禽百兽狂。弥高弥寡何由惧,不舞霓裳且尽觞。
流觞已尽日已偏,我散发来君更妍。已忘归去清霜下,篱畔与君一醉眠。

赏析:
  关于菊花诗多得数不胜数,“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首先,看题目《访菊》,红楼梦里宝玉做的菊花诗,题目就是《访菊》,“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为何用访菊做题目呢?咏菊就好了啊,其实不然,这访字就暗含作者与菊非同一般的关系,是专门去拜访菊花的,那菊当然被作者看做是挚友了。也就是说渔火先生诗题为《访菊》,是把菊当做挚友,而非一般的观赏对象。宝玉以此做题,恐怕也有这么一层含义吧(纯属瞎猜)。

 “君不开时我不癫,我不来时君不嫣”,开门见山,既不写如何来,也不写为何来,看似突兀,实则点出菊为我开,我为菊癫的主旨。如何来,为何来都不重要,无需赘述。菊的形态、颜色等等,也都不写出,这是与其他写菊之人的不同之处。“君不开时…,我不来时…”,读起来自然流畅,非常适意。

 “嫣我来时当有酒,癫君狂处不须弦。” “…君不嫣,嫣我来时…”转接自然,这两句又分别紧扣上两句“嫣”“狂”。哦,明白了,来看挚友,当拿好酒来,呵呵,好象听到作者邀菊“能饮一杯无?”

 “无弦我亦为君舞,有酒君须为我歌”,“不须弦”“无弦”引用了一个典故:说陶渊明很率性,弹的是无弦琴,常常没事,就喝着酒,弹着无弦琴赏菊,人家见了,说:“你弦都没有,弹什么琴?”他说:“只要菊花懂就行了,即使你弹的是有弦琴,难道菊花就一定懂么?”读完这个典故,也许就会明白,弹琴,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即使无琴无酒又如何呢?我与菊心灵相通,又岂是形式能表达?这里“无弦”与“有酒”相对,也相得益彰。

 “歌舞一时皆得意,歌声击节舞婆娑”,总写歌舞的情景,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手舞足蹈兴奋异常的狂士图,作者与菊相看两不厌。转出下面句子,歌舞的具体情景。

 “歌罢阳阿歌薤露,大韶舞罢舞承云。”“歌罢阳春歌白雪,大章舞罢舞桑林。”
 “歌穷商羽音流徵,舞率灵禽百兽狂。”“弥高弥寡何由惧,不舞霓裳且尽觞。”
诵读的时候,从“歌舞一时皆得意”到“ 舞率灵禽百兽狂”,语言节奏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高,就象是宴会达到了高潮,仿佛看到一个狂士边歌边舞的情景,不仅这样,除了歌者、舞者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就连读诗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说出这个典故,大概就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吧。
  《大韶》《承云》《大章》《桑林》均为上古舞曲,菊为我歌,我为菊舞,诗作者也是够古老的,这些都是上古舞曲,估计也没有几人能懂,除了那随之而歌的菊。

 “舞率灵禽百兽狂”, 《吕氏春秋》云:“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这是灵禽的来历;“百兽”出自《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指音乐和谐之声感动群兽相率起舞。与典故不完全相同,一个“狂”字也进一步写出先生与菊边歌边舞,忘情得意的情形,似乎天地万物都随之而狂了。

“不舞霓裳且尽觞”,为何不舞霓裳呢?《羽衣霓裳曲》传为唐玄宗所做,虽被称为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但并不被作者所欣赏,认为并非高雅之作,“舞破中原始下来”,说的就是这个《霓裳曲》,作者当然不会为菊而舞了,进一步体现诗作者与菊一样高洁的品质。写到这里高潮部分慢慢退去,转出下一句。

 “流觞已尽日已偏,我散发来君更妍”,歌舞已罢,宴会要散场了,“散发”二字让人想起“明朝散发弄扁舟”,暗含不慕浮名之意,自有菊懂我,不然怎么会“更妍”呢。

 “已忘归去清霜下,篱畔与君一醉眠”,诗作者当真狂士也,读者以为下一句会写尽兴而归,而作者却干脆忘归,也顾不得清霜凉意(不知那菊会不会心疼?),竟然与菊“一醉眠” 。仿佛看到一幅狂士醉菊图。“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如果宝玉访菊是痴,那么诗作者访菊是既痴又狂了,“歌”“舞”是狂,“一醉眠”是痴。

  全诗四句一转意,四句一转韵。转意、转韵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君不嫣。嫣我来…”“…不须弦。无弦我…”“…为我歌。歌舞一…”“…且尽觞。流觞已尽…”这里熟练运用顶针手法,使句子连贯也使句意顺利转到下一句,意转而词连。读起来舒服,连贯,也使整首诗回环往复,韵味无穷。

  能力有限,未尽之处,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ps:贴在这里,似乎有自美之嫌,但朋友高义,不得不贴,感谢“读者”我友!



1楼2008-11-13 09:01回复
    先灌水

    远方,


    3楼2008-11-13 09:12
    回复
      • 118.248.85.*
      谢谢远方!

      ——江畔渔


      4楼2008-11-13 09:31
      回复
        渔火的作品一向格高
        今日读《访菊》,可以拜服


        6楼2008-11-13 21:51
        回复
          这一贴,不错的!
          顶一下喽


          8楼2008-12-02 21:21
          回复
            好诗评!


            9楼2009-08-03 21:31
            回复
              远方的评读过几个,个个精彩!


              10楼2009-08-03 21:32
              回复
                学习,诗好,远方评得好!


                11楼2009-08-03 23:06
                回复
                  读诗,读诗评,学到不少东西,谢谢渔火,谢谢远方!


                  12楼2009-08-03 23:07
                  回复
                    诗好,评得也好。引经据典,简繁有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欣赏加佩服!


                    13楼2009-08-03 23:57
                    回复


                      15楼2009-08-13 10:26
                      回复
                        远方的诗评很了得


                        16楼2009-08-13 11:05
                        回复
                          再次敬仰


                          17楼2009-08-17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