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n基金会吧 关注:2贴子:173
  • 15回复贴,共1

希望与绝望的比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7-03-13 19:58回复
    最近几天沉迷三秋缒的小说,几乎是以每天一本的速度进行阅读,这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有好一阵子没感受到了.但在连续读了两本半后(按时间排序是《三日间的幸福》,《Starting Over 重启人生》以及读到一半的《不哭不哭,痛痛飞走吧》)我也稍稍感到了些许疲倦.话虽如此,这几本的质量在轻小说中也算出类拔萃,完全值得花费一个晚上的时间去享受.


    IP属地:浙江2楼2017-03-13 20:08
    回复
      回到正题,也许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风格小说的缘故,上述几本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日间的幸福》,而若由我来下定义的话,这本小说是确确实实的happy end,甚至在我读完后的晚上,面朝天花板回味余韵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说不定,名著与通俗小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希望与绝望的比例吧.


      IP属地:浙江3楼2017-03-13 20:14
      回复
        书中的男主人公是个平凡的人渣,平凡到让我产生了共鸣.但就是这样恶劣的家伙,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状况下,却一次次地被人温柔以待,甚至只因为却释放出了自暴自弃的善意就得到了救赎.或许这样的结局在常人眼里再好不过,我却觉得这实在是甜过头了——甜到仿佛要让人在糖果的海洋里窒息而死,要在嫉妒的深渊里加速下坠.尽管书中一直极尽强调主人公悲惨的处境,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获得的足以填补心中巨大空洞,甚至要满溢而出的名为"幸福"的东西.


        IP属地:浙江4楼2017-03-13 20:28
        收起回复
          如果列出具体数据,将《祥林嫂》中希望与绝望的比例说成是1:100的话,那么《三日间的幸福》便是100:1.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蠢病到死方可治愈。」幸运的人或许可在临死之前早一步得到治愈的机会,但再怎么不幸的人,只要被迫面对自己的死亡,就会从「必须继续生存下去」的束缚里得到解放,此时此刻,蠢病就得以治愈."但认为"蠢病到死就可治愈"本身无疑就是一种温柔至极的说法,正如人生的价值可能只有三十日圆那样,抱持这种可能性的人也只存在于童话中罢了,但那本身就是故事,便与现实无关了.


          IP属地:浙江5楼2017-03-13 20:48
          收起回复


            6楼2017-03-15 19:49
            回复
              自己说自己是'受'是件很无脑的事


              7楼2017-03-15 19: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