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眼科医生和患者都努力在和一个“视力小偷”抗衡。
这个“小偷”不偏心,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光顾。有时他来势汹汹,一下子就把人的视力几乎剥夺没了,有时他一声不吭地一点点偷,当被发现时,眼睛的视野已经残缺不全。
这个“视力小偷”就是很难治愈的青光眼,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达2.3%,致盲率约30%。
3月12日~18日是今年的青光眼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委、青光眼学组前任组长葛坚教授就告诉患者,青光眼不可怕,以前患者都以为得了青光眼最后一定会盲,但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有很多方法,只要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遵照医嘱,虽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能治好,但至少能够控制病情发展。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患者需要和医生交朋友——跟定一个医生,经常交流眼疾情况。
一个了解患者眼疾的医生,能够给予患者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随时与医生保持沟通,患者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眼睛进行护理。因此说,青光眼患者应该是固定地“去看一位医生”,而不是固定“去看一个医院”,这样更有利于控制病情。同时,乐观的心态也很重要。
事实上,90%的人对这一疾病知之甚少,如果你对青光眼还很陌生,不妨也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是全世界青光眼患者最多的国家,今年青光眼周的主题——“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视力”道出了青光眼致盲的主要原因,即眼压异常增高。正如血压高会引起脑卒中、心脏病一样,眼压升高会导致视网膜、视神经的功能损伤乃至死亡,视力也会因此丧失。一般来说,人的正常眼压是14~21mmHg,超过这个范围就提醒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检查了。
视频里,葛坚教授提到,青光眼有很多种,其中有三类特别值得关注:
急性青光眼,表现为急性的眼痛,眼红、视力急剧下降,可能从1.0的视力降到几乎看不到,还可能伴有虹视、头痛和呕吐,有这种情况的要尽快到医院看,避免误诊为肠胃炎或感冒。40岁以上的女性要更警惕。
先天性青光眼,即小孩子一生下来就有青光眼。凡是新生儿刚出生时黑眼珠特别白、特别大,还怕光流泪,应立即到眼科找专科医生检查。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这部分青光眼患者比较多,早期无明显症状,唯一能及早发现的办法就是通过定期做眼部体检来排查,每年一次测眼压、看眼底,可以大大降低青光眼晚期致盲的可能性。
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除了治疗以外更重要的是疾病管理,包括眼压监测、视野监测、视网膜监测、药物调整等。
青光眼治疗目前有十几种药物可供选择,手术方法也有五六种,而以前都只有一种。诊疗技术一直在提高,患者可以不必太过担忧,学会跟这一疾病“做朋友”,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像“青光眼患者不能到黑暗的影院看电影”、“青光眼患者不能玩手机”、“青光眼患者吃辣会引起发作”等认识误区,医生只有两个字话你知:“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