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才看完《诛仙》,趁热打铁,写写感受,顺便找点写作的感觉,免得又被人骂我颓废。
《诛仙》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由于对这类“后现代”的称谓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所以一直没有打算去读这部圣经,今日因为某种原因读了,有点感觉,怎么说呢,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但圣经二字,确实是有点过了。
金庸的小说被广大金庸迷誉为“天书”,看了“圣经”之后,而且指明了是后金庸时代的“圣经”,自然是要在心中与这“天书”比比的。
先说文笔,最为极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不可否认像古龙那样飘逸的文笔确实很给人一种享受,但比之金庸那极致的平常,古龙的文笔则多少显得有些浮华,华而不实,有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飘逸而飘逸的感觉,与小说整体内容隐隐有种分庭抗礼而非相辅相成的感觉,而金庸的文笔则看似简单朴实,却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文字与小说主体则是在这种平凡而不庸俗的境界中相互提升,最终达成完美。古龙的文笔合乎常人对虚无境界的审美,是以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模仿着古龙,又或者说古龙根本就不需要模仿,金庸则是完全不同,很多人刻意去模仿金庸,但十之八九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令是很多才智超绝,文化文学积淀深厚之人,也因为斧凿痕迹太重而无法达到金庸的那种自然天成的境界。老萧的文笔虽然与金古二人颇有不同,全书中亦有着不少的精彩甚至于经典的语句,比如说在“七里峒”,张小凡与陆雪琪分手的那段,但语言毕竟太过跳脱,锋芒的隐露也不是很符合情节的发展,是以比之古龙或许尚可有一斗,但比之金庸却也是无能为力。说的稍微具像一点,金庸的小说可以营造出一种真正理想中的古代社会的意象,不管这个意象是否同古代的现实一致,至少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真实感,让人神往,这些既归功于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更应归功于金庸对于古代民情风俗的了解和自然而然的流露,而看看现代的小说,则鲜有能够营造出如此意境的,且不说老萧,就算是才华出众的凤歌,也只不过刚好能够营造出一种混乱的乱世古代社会来,而且他写乱世也不能如金庸写乱世那般收放自如,乱与静之间的那种协调也远未达到金庸的境界。老萧则更是不如,放弃背景不谈,光是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老萧就真的完全无法拿出来和人比拼。
情节安排方面,老萧可是下足了功夫,据说想了3个月才开始动笔。情节的好坏主要决定于作者的思维想象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老萧的想象力不算弱,情节安排也确实充满了新意,从一开始他便走除了传统的“仇杀-发奋习武-报仇”的模式,也不受制于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而是转向对于人生、人性的探求,这无疑是具有时代特性的,也为武侠玄幻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但一个好的情节还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笔力和爱情。在这两点上,老萧显得太过吃力了。全书之中情节与情节之间跨度太大,前后剧情的衔接不畅通,致使全书产生了很多龙套,比如田灵儿,齐昊,秦无炎等等,这些人物都只不过在很小的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从剧情的整体来看,这些人物太过繁琐,利用率太低了。最开始被很多人所重视的林惊羽虽然“戏份”稍微重些,但也与龙套无异,而事实上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完全不应该只用来衬托出张小凡的非凡,以及肤浅的流露出张小凡身边的那股模糊而又真实的兄弟之情,那股隐隐约约的亲情。老萧笔力的不够也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一本小说要有悬念才好看,合理的设置以及解答悬念,才能彰显出作者的功力,金庸小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虽然情节上的突破不如老萧,但远胜于老萧的笔力却弥补了这一缺陷。老萧在面对悬念的时候,可以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且很多明显不该设置悬念的地方,也因为老萧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说解释的内容与后来情节发展无关而变成了一个悬念,比如说黑巫族的灭亡与救治碧瑶到底有何关系,为何小白会犹豫是否告知张小凡?如此多的悬念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老萧也不准备再出续集,一本好书就如此的成为了“残篇”,让人心痛啊!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小问题,全书最为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不可饶恕的漏洞便是全书的结尾部分,从张小凡的突然顿悟到最后打败鬼王回到故居,全书最为精华精彩经典的高潮部分,竟然只写了几十页,就匆匆收场,真是完全不知道老萧在怎么想,如此突兀的结局让人极度的不满,我已经无法用适合的语言来对此作出评价与分析,我只想说这样的结局是全书最大的败笔。
《诛仙》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由于对这类“后现代”的称谓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所以一直没有打算去读这部圣经,今日因为某种原因读了,有点感觉,怎么说呢,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但圣经二字,确实是有点过了。
金庸的小说被广大金庸迷誉为“天书”,看了“圣经”之后,而且指明了是后金庸时代的“圣经”,自然是要在心中与这“天书”比比的。
先说文笔,最为极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不可否认像古龙那样飘逸的文笔确实很给人一种享受,但比之金庸那极致的平常,古龙的文笔则多少显得有些浮华,华而不实,有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飘逸而飘逸的感觉,与小说整体内容隐隐有种分庭抗礼而非相辅相成的感觉,而金庸的文笔则看似简单朴实,却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文字与小说主体则是在这种平凡而不庸俗的境界中相互提升,最终达成完美。古龙的文笔合乎常人对虚无境界的审美,是以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模仿着古龙,又或者说古龙根本就不需要模仿,金庸则是完全不同,很多人刻意去模仿金庸,但十之八九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令是很多才智超绝,文化文学积淀深厚之人,也因为斧凿痕迹太重而无法达到金庸的那种自然天成的境界。老萧的文笔虽然与金古二人颇有不同,全书中亦有着不少的精彩甚至于经典的语句,比如说在“七里峒”,张小凡与陆雪琪分手的那段,但语言毕竟太过跳脱,锋芒的隐露也不是很符合情节的发展,是以比之古龙或许尚可有一斗,但比之金庸却也是无能为力。说的稍微具像一点,金庸的小说可以营造出一种真正理想中的古代社会的意象,不管这个意象是否同古代的现实一致,至少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真实感,让人神往,这些既归功于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更应归功于金庸对于古代民情风俗的了解和自然而然的流露,而看看现代的小说,则鲜有能够营造出如此意境的,且不说老萧,就算是才华出众的凤歌,也只不过刚好能够营造出一种混乱的乱世古代社会来,而且他写乱世也不能如金庸写乱世那般收放自如,乱与静之间的那种协调也远未达到金庸的境界。老萧则更是不如,放弃背景不谈,光是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老萧就真的完全无法拿出来和人比拼。
情节安排方面,老萧可是下足了功夫,据说想了3个月才开始动笔。情节的好坏主要决定于作者的思维想象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老萧的想象力不算弱,情节安排也确实充满了新意,从一开始他便走除了传统的“仇杀-发奋习武-报仇”的模式,也不受制于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而是转向对于人生、人性的探求,这无疑是具有时代特性的,也为武侠玄幻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但一个好的情节还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笔力和爱情。在这两点上,老萧显得太过吃力了。全书之中情节与情节之间跨度太大,前后剧情的衔接不畅通,致使全书产生了很多龙套,比如田灵儿,齐昊,秦无炎等等,这些人物都只不过在很小的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从剧情的整体来看,这些人物太过繁琐,利用率太低了。最开始被很多人所重视的林惊羽虽然“戏份”稍微重些,但也与龙套无异,而事实上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完全不应该只用来衬托出张小凡的非凡,以及肤浅的流露出张小凡身边的那股模糊而又真实的兄弟之情,那股隐隐约约的亲情。老萧笔力的不够也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一本小说要有悬念才好看,合理的设置以及解答悬念,才能彰显出作者的功力,金庸小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虽然情节上的突破不如老萧,但远胜于老萧的笔力却弥补了这一缺陷。老萧在面对悬念的时候,可以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且很多明显不该设置悬念的地方,也因为老萧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说解释的内容与后来情节发展无关而变成了一个悬念,比如说黑巫族的灭亡与救治碧瑶到底有何关系,为何小白会犹豫是否告知张小凡?如此多的悬念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老萧也不准备再出续集,一本好书就如此的成为了“残篇”,让人心痛啊!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小问题,全书最为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不可饶恕的漏洞便是全书的结尾部分,从张小凡的突然顿悟到最后打败鬼王回到故居,全书最为精华精彩经典的高潮部分,竟然只写了几十页,就匆匆收场,真是完全不知道老萧在怎么想,如此突兀的结局让人极度的不满,我已经无法用适合的语言来对此作出评价与分析,我只想说这样的结局是全书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