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此贴客观叙述剖析人物情感,虽然个人有喜欢的人物,但不代表就要批另一个。(《婉君》恋互撕的重点就是老大老二,老三撕的很少,原因下文会说。本人个人观点,我喜欢的人物是伯健,但不是说我就要死批仲康。)
小时候看《婉君》不记得是多会了,好像是初中吧,是为了看金铭才去看的,从前看的时候一并看了原著的小说。三兄弟里最喜欢的是伯健,而且那会也觉得婉君喜欢的人应该是伯健(完全的个人愿望强加)。重看《婉君》,又有一些新的感想。
先说说小时候的感觉。小时候喜欢伯健第一个可能是因为蔡远航演的小伯健真是很帅,又很体贴,谁都想要个这样的大哥哥。当然仲康那种骗了大哥出去玩的和叔豪那种批余妈洗澡像剥皮的好哥哥也很喜欢。张佩华演的长大后的伯健又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这比爱冲动的仲康和孩子气的叔豪更让我喜欢。小时候的感觉仅如此,一来是为看童星去的,所以重点是前面几集,小说看过了,但是基本上后面的电视剧就没怎么细看,所以人物情感认识很浅。
下面开始说这回重看的感想,新旧观点结合,偏于重看的新感想。
先说小说原著:(说人物情感有必要小说与电视剧分开来说。因为电视剧多了很多细节,而且人物情感走向上有新处理。)
小说原著《追寻》,小时候和现在看的感觉基本上相同,这一点应该也是琼瑶全部构思的基础,也就是故事的基本走向。写这个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突出一个“缘定三生”“追寻”的主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也依然选择了最终是伯健而不是仲康与婉君共度余生的原因。因为婉君“缘定三生”的人是伯健。
小说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最初的构思里,伯健这个人物绝对是比仲康和叔豪的比重大得多的。小说的情节有很多给伯健的暗示,或者说是偏爱的笔墨。小时候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婉君不喜欢玩蟋蟀捉虫子,仲康说婉君喜欢的是“听大哥讲故事”。当然这里也有伏笔。一个是小时候下棋,伯健发现仲康故意输给婉君,在一个是婉君给伯健背诗,背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叔豪正好骑着竹马过来。再一个伏笔就是仲康和叔豪斗蛐蛐,让蛐蛐打架,蛐蛐打斗预示了后文会出现的情节。当发生三兄弟争婚的情况的时候,婉君有一个心理活动,就是她看到伯健,想到仲康和叔豪的反常举动的时候,“她突然渴望依靠在他怀里,让他帮她抵挡一切困扰”。以及后来婉君寻死,冲进去救她的第一个人是伯健(电视剧里改成了叔豪)。而小说这里也明显写到“她最后的意识是分辨出那是伯健的声音。”,类似于这样的给伯健和婉君的细腻情感描写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吧里网友说的她和伯健在一起会脸红之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因此,通读全文,琼瑶最初的构思绝对是伯健深爱婉君而婉君也爱伯健的,是他们俩人“缘定三生”“追寻”的。这一点是基础。(仲康党千万别急着批,我说的这是一个故事原型的前提,只是一个基础,后文有用。)
下面开始说主要的,电视剧。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是比原著有了很大改动。注意,是特别大的改动。尤其是婉君对三兄弟的情感。电视剧《婉君》与最初拍的《婉君表妹》不同,是改了很多的,最大的改动就是结局,原著结局和《婉君表妹》结局都是婉君孤独一人终老。而《婉君》的结局是和伯健。为什么后文说。下面逐个人物分析。
先说伯健。小时候虽然很喜欢伯健,但是没有特别认真分析过这个人。其实伯健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很传统的温文尔雅。像他说的他是在旧中国生长了很多年的很传统的人。但这个人物的闪光之处在于他又不是迂腐到不肯接受新鲜的,虽然他自身的局限性让他有些时候看起来不像仲康那么先进。但是,他的局限性不能掩盖他的优点。他不是大男子主义的一个人。比如他愿意一次次在仲康与代表着旧式传统的父亲对抗时为仲康解围,他愿意去肯定仲康的想法支持他的举动,甚至向他的弟弟们学习着新式的男女表达感情的方式,虽然他学的很笨拙。比如他愿意抛开当初的约定让婉君自己选择,虽然他对自己并不是太有信心。包括到后来,他可以为了婉君一个人去流浪,连他的母亲都会担心他一个在书房里读四书五经的被人伺候惯了的人如何一个人独处,但他却勇敢的去一个人闯一闯。因此,他虽然传统,但是传统的并不令人讨厌。也因此,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我都是最喜欢的。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婉君的深情。三兄弟里,只有伯健对婉君是最最深情的,他愿意为婉君等待,等待她长大,等待她不再害羞,而不会像仲康叔豪那么冲动。包括去流浪,他宁可孤独,也没有忘记婉君。不得不说,他是最最深情的人。同时,这其实也是伯健的局限性的结果。因为他是太过于中庸的一个人,不会轻易去主动,所以他只有深情等待、默默陪伴。而他的年龄或许使得他能少一些弟弟们的冲动,而多一些体谅。所以在全部的感情里,只有他是会时时刻刻为婉君设身处地的想的(设身处地,重点,敲黑板,不是说仲康不为婉君想哈。仲康有仲康的方式)。他会体会到婉君的难堪,体会到婉君的不易,所以宁肯花钱消灾也不愿意和王家正面冲突。所以在婉君没有勇气去尝试骑马的时候他会替婉君解围,他以传统的观念怕婉君胆小不会骑马有个意外,而不是有些人说的自私不愿意婉君接触新东西什么的。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地去践行他的誓言,去怜惜爱护婉君。他的局限性导致他必定不可能会像仲康一样把什么新鲜的事都带给婉君,都让婉君去尝试。他做的只是按照原有的,他观念里能想到的去保护婉君。他从没有去逼迫婉君,有些网友讲他在用“八年”来“压迫”婉君,这纯属是无稽之谈。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婉君就是他的妻子,这是从头到尾先入为主的一个概念,也是他世界里的既定事实。他是不会想到有人会来和他争夺婉君的。他所谓的总在说“我等了你八年”不过是一种笨拙的表白。因为他和婉君之间除了当初的冲喜,除了夫妻之名他是和婉君拥有共同话题最少的。所以他的深情,他的表白,他的局限性让他做不出什么浪漫的事。甚至在没有圆房前他都没有勇气日夜守在婉君身边,而只能让嫣红替他好好照顾婉君。试想一下,如果有冲喜的夫妻之名的是仲康,他一定会管他有没有圆房都一刻不停的守在婉君身边的。但是伯健的传统局限性是不会让他做什么冲动的事的。只好默默等待婉君长大,只好默默守护她。所以,这个“八年”之说绝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他对婉君全部爱的结果。所以,在后来三兄弟为了婉君争执的时候,他才会激动地说出“难道我这八年都白等了吗?”与其这么讲还不如是说他在痛心难道这八年的爱都付水东流了?所以,伯健是三个人中爱婉君最深的,也是最苦的一个人。所以,伯健是爱婉君最深的,而年龄和自身的局限性是他的弊端。
写了好多,先发吧,有人看就继续说仲康。下文说仲康啊!好多人的梦幻,也是婉君的真爱。
小时候看《婉君》不记得是多会了,好像是初中吧,是为了看金铭才去看的,从前看的时候一并看了原著的小说。三兄弟里最喜欢的是伯健,而且那会也觉得婉君喜欢的人应该是伯健(完全的个人愿望强加)。重看《婉君》,又有一些新的感想。
先说说小时候的感觉。小时候喜欢伯健第一个可能是因为蔡远航演的小伯健真是很帅,又很体贴,谁都想要个这样的大哥哥。当然仲康那种骗了大哥出去玩的和叔豪那种批余妈洗澡像剥皮的好哥哥也很喜欢。张佩华演的长大后的伯健又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这比爱冲动的仲康和孩子气的叔豪更让我喜欢。小时候的感觉仅如此,一来是为看童星去的,所以重点是前面几集,小说看过了,但是基本上后面的电视剧就没怎么细看,所以人物情感认识很浅。
下面开始说这回重看的感想,新旧观点结合,偏于重看的新感想。
先说小说原著:(说人物情感有必要小说与电视剧分开来说。因为电视剧多了很多细节,而且人物情感走向上有新处理。)
小说原著《追寻》,小时候和现在看的感觉基本上相同,这一点应该也是琼瑶全部构思的基础,也就是故事的基本走向。写这个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突出一个“缘定三生”“追寻”的主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也依然选择了最终是伯健而不是仲康与婉君共度余生的原因。因为婉君“缘定三生”的人是伯健。
小说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最初的构思里,伯健这个人物绝对是比仲康和叔豪的比重大得多的。小说的情节有很多给伯健的暗示,或者说是偏爱的笔墨。小时候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婉君不喜欢玩蟋蟀捉虫子,仲康说婉君喜欢的是“听大哥讲故事”。当然这里也有伏笔。一个是小时候下棋,伯健发现仲康故意输给婉君,在一个是婉君给伯健背诗,背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叔豪正好骑着竹马过来。再一个伏笔就是仲康和叔豪斗蛐蛐,让蛐蛐打架,蛐蛐打斗预示了后文会出现的情节。当发生三兄弟争婚的情况的时候,婉君有一个心理活动,就是她看到伯健,想到仲康和叔豪的反常举动的时候,“她突然渴望依靠在他怀里,让他帮她抵挡一切困扰”。以及后来婉君寻死,冲进去救她的第一个人是伯健(电视剧里改成了叔豪)。而小说这里也明显写到“她最后的意识是分辨出那是伯健的声音。”,类似于这样的给伯健和婉君的细腻情感描写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吧里网友说的她和伯健在一起会脸红之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因此,通读全文,琼瑶最初的构思绝对是伯健深爱婉君而婉君也爱伯健的,是他们俩人“缘定三生”“追寻”的。这一点是基础。(仲康党千万别急着批,我说的这是一个故事原型的前提,只是一个基础,后文有用。)
下面开始说主要的,电视剧。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是比原著有了很大改动。注意,是特别大的改动。尤其是婉君对三兄弟的情感。电视剧《婉君》与最初拍的《婉君表妹》不同,是改了很多的,最大的改动就是结局,原著结局和《婉君表妹》结局都是婉君孤独一人终老。而《婉君》的结局是和伯健。为什么后文说。下面逐个人物分析。
先说伯健。小时候虽然很喜欢伯健,但是没有特别认真分析过这个人。其实伯健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很传统的温文尔雅。像他说的他是在旧中国生长了很多年的很传统的人。但这个人物的闪光之处在于他又不是迂腐到不肯接受新鲜的,虽然他自身的局限性让他有些时候看起来不像仲康那么先进。但是,他的局限性不能掩盖他的优点。他不是大男子主义的一个人。比如他愿意一次次在仲康与代表着旧式传统的父亲对抗时为仲康解围,他愿意去肯定仲康的想法支持他的举动,甚至向他的弟弟们学习着新式的男女表达感情的方式,虽然他学的很笨拙。比如他愿意抛开当初的约定让婉君自己选择,虽然他对自己并不是太有信心。包括到后来,他可以为了婉君一个人去流浪,连他的母亲都会担心他一个在书房里读四书五经的被人伺候惯了的人如何一个人独处,但他却勇敢的去一个人闯一闯。因此,他虽然传统,但是传统的并不令人讨厌。也因此,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我都是最喜欢的。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婉君的深情。三兄弟里,只有伯健对婉君是最最深情的,他愿意为婉君等待,等待她长大,等待她不再害羞,而不会像仲康叔豪那么冲动。包括去流浪,他宁可孤独,也没有忘记婉君。不得不说,他是最最深情的人。同时,这其实也是伯健的局限性的结果。因为他是太过于中庸的一个人,不会轻易去主动,所以他只有深情等待、默默陪伴。而他的年龄或许使得他能少一些弟弟们的冲动,而多一些体谅。所以在全部的感情里,只有他是会时时刻刻为婉君设身处地的想的(设身处地,重点,敲黑板,不是说仲康不为婉君想哈。仲康有仲康的方式)。他会体会到婉君的难堪,体会到婉君的不易,所以宁肯花钱消灾也不愿意和王家正面冲突。所以在婉君没有勇气去尝试骑马的时候他会替婉君解围,他以传统的观念怕婉君胆小不会骑马有个意外,而不是有些人说的自私不愿意婉君接触新东西什么的。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地去践行他的誓言,去怜惜爱护婉君。他的局限性导致他必定不可能会像仲康一样把什么新鲜的事都带给婉君,都让婉君去尝试。他做的只是按照原有的,他观念里能想到的去保护婉君。他从没有去逼迫婉君,有些网友讲他在用“八年”来“压迫”婉君,这纯属是无稽之谈。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婉君就是他的妻子,这是从头到尾先入为主的一个概念,也是他世界里的既定事实。他是不会想到有人会来和他争夺婉君的。他所谓的总在说“我等了你八年”不过是一种笨拙的表白。因为他和婉君之间除了当初的冲喜,除了夫妻之名他是和婉君拥有共同话题最少的。所以他的深情,他的表白,他的局限性让他做不出什么浪漫的事。甚至在没有圆房前他都没有勇气日夜守在婉君身边,而只能让嫣红替他好好照顾婉君。试想一下,如果有冲喜的夫妻之名的是仲康,他一定会管他有没有圆房都一刻不停的守在婉君身边的。但是伯健的传统局限性是不会让他做什么冲动的事的。只好默默等待婉君长大,只好默默守护她。所以,这个“八年”之说绝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他对婉君全部爱的结果。所以,在后来三兄弟为了婉君争执的时候,他才会激动地说出“难道我这八年都白等了吗?”与其这么讲还不如是说他在痛心难道这八年的爱都付水东流了?所以,伯健是三个人中爱婉君最深的,也是最苦的一个人。所以,伯健是爱婉君最深的,而年龄和自身的局限性是他的弊端。
写了好多,先发吧,有人看就继续说仲康。下文说仲康啊!好多人的梦幻,也是婉君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