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隆区
南隆镇是川北古镇,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置南充国县治于跨鳌山麓。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于阆中设隆州,此地位于隆州之南,故而得名南隆。明清时南隆辖地,南至涌泉坝、烈女坟、古井、陡口子,北至白庙子、满福坝、五面山、黑水塘,东至马料溪、白登观、二郎庙,西至枣儿岭、老君山、轿子山。清代县城设四门乡约。宣统二年(1910年)设第一自治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第一区置区公所,1935年4月2日红军攻占县城,设置城东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城厢(城厢、附城)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南隆镇公所,属第一区管辖。1952年撤南隆镇,设城关区,辖4个居民委员会及新立、南隆两乡,共10村。1954年4月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7月又将城关镇改为城关区。1955年1月撤城关区建城关镇辖6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复名为南隆镇。1985年2月南隆乡并入南隆镇,下辖6个居民委员会,新华、石子岭、濠口、幸福、五里店、金鱼桥、席家村、晓霞、长沟、烈女坟、涌泉、青狮、蔬菜13个村。1992年将金星、枣儿、火峰、安坝(河东)并入南隆镇,下辖(城关、城郊、金星、枣儿、火峰、安坝)六个办事处,1994年将火峰、安坝划出,1997年设置(东城、南城、西城、北城、金星、枣儿)六个办事处。2010年4月12日,从南隆镇划地设置滨江街道办事处和蜀北街道办事处后下辖:长沟、烈女坟、青狮、涌泉、望南、席家、晓霞、金鱼桥、五里店、幸福、大垭、向阳、新华、石子岭、黑水塘、濠口、松云、改清、罗家沟、陡口子、三清、巴岩店、清坪、天生桥、古井、龙王、老君、中心、响坛子、双桥子、红庙、太洪、望月、清泉、海会、宏农、清水、五面山、袁家桥39个村,南隆镇政府驻益民街96号。蜀北街道办事处下辖:草市街、振兴街、金鱼岭、金华街、新安路、蜀北、新华路、翻身街、北街、凌云路、文庙街、新华路西段、金洞路13个社区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蜀北街道办事处驻蜀兴街110号。滨江街道办事处下辖:后街、东街、前街、正街、东风路、三元街、南街、晓霞路、瑞安路、振兴街南段10个社区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滨江街道办事处驻半边街50号。最高峰为四面山海拔494米,最低为张家坝江边海拔323米,面积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十万。
半边街:清初,几十户人家聚居在跨鳌山一侧,临状元溪一侧是悬岩,无住户故名。
正街:四门之中闹市区,正街北端有木质跨街彩绘“南隆古治”牌坊。
东街:城中心之东,街心东门桥(原名探花桥,明万历年间改名龙津桥,民国八年年重建改名安澜桥)
南街:城中心之南,南门桥(明知县陈百龄在跨鳌门外建木桥,民国二十一年县长王殿璋重建石拱桥)、福音堂(县人民医院)在此
西街:城中心之西,西门桥在此,此桥为纪念“三陈”而建,又名三元桥。(考棚在此,建国后为南隆二小校址,后为县委招待所,现为陵江宾馆)
北街:城中心之北,邻近码头,多货栈
狮子拐:该处原有一排石坊,坊前有一对石狮,故名
前街:靠近嘉陵江,由柴、炭、盐码头组成的水路交通口
后街:位于前街之后故名
新后街:原名打春坝,1929年军阀李炜如建新街,位于后街之后故名
油店街:民国时设官营油店,是植物油集散地
盐店街:民国时设盐场所,为食盐集散地。
文庙街:以文庙得名,县衙、学署在此(文庙,民国时为私立民宜中学校址,建国后为南隆一小校址)
当铺街:因杰盛典当铺得名,该铺是武杰盛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创设,至清光绪年间县城公私款项均存到该铺计息,后因经营不善,亏空白银3.9万余两,民国五年(1916年)倒闭
三元街:雍正年间致仕工部尚书李先复,为纪念“三陈”建三元亭,故名
新建街:原名老盐店街,后将柳林子纳入添盖新房,故名。
乐群路:1928年军阀李炜如拆除城墙后,形成街道,因有川剧院、公园供群众娱乐,故名
文化路:原为中山公园,七十年代建筑物增多,因文化团体川剧团而得名
东风路:原为荒岭、坟坪,建国后新建成街,南充至广元公路经此
凌云路:因凌云书院(南部中学)得名
炮台路:1928年军阀李炜如拆除城墙后,形成街道,因位于炮台山(灵云山)下得名。
礼泉巷:又名醴泉巷,因南隆古八景“醴泉流香”得名。
文昌巷:因文昌宫得名,南隆古八景“合符暮钟”在此
南隆镇是川北古镇,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置南充国县治于跨鳌山麓。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于阆中设隆州,此地位于隆州之南,故而得名南隆。明清时南隆辖地,南至涌泉坝、烈女坟、古井、陡口子,北至白庙子、满福坝、五面山、黑水塘,东至马料溪、白登观、二郎庙,西至枣儿岭、老君山、轿子山。清代县城设四门乡约。宣统二年(1910年)设第一自治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第一区置区公所,1935年4月2日红军攻占县城,设置城东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城厢(城厢、附城)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南隆镇公所,属第一区管辖。1952年撤南隆镇,设城关区,辖4个居民委员会及新立、南隆两乡,共10村。1954年4月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7月又将城关镇改为城关区。1955年1月撤城关区建城关镇辖6个居民委员会。1981年复名为南隆镇。1985年2月南隆乡并入南隆镇,下辖6个居民委员会,新华、石子岭、濠口、幸福、五里店、金鱼桥、席家村、晓霞、长沟、烈女坟、涌泉、青狮、蔬菜13个村。1992年将金星、枣儿、火峰、安坝(河东)并入南隆镇,下辖(城关、城郊、金星、枣儿、火峰、安坝)六个办事处,1994年将火峰、安坝划出,1997年设置(东城、南城、西城、北城、金星、枣儿)六个办事处。2010年4月12日,从南隆镇划地设置滨江街道办事处和蜀北街道办事处后下辖:长沟、烈女坟、青狮、涌泉、望南、席家、晓霞、金鱼桥、五里店、幸福、大垭、向阳、新华、石子岭、黑水塘、濠口、松云、改清、罗家沟、陡口子、三清、巴岩店、清坪、天生桥、古井、龙王、老君、中心、响坛子、双桥子、红庙、太洪、望月、清泉、海会、宏农、清水、五面山、袁家桥39个村,南隆镇政府驻益民街96号。蜀北街道办事处下辖:草市街、振兴街、金鱼岭、金华街、新安路、蜀北、新华路、翻身街、北街、凌云路、文庙街、新华路西段、金洞路13个社区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蜀北街道办事处驻蜀兴街110号。滨江街道办事处下辖:后街、东街、前街、正街、东风路、三元街、南街、晓霞路、瑞安路、振兴街南段10个社区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滨江街道办事处驻半边街50号。最高峰为四面山海拔494米,最低为张家坝江边海拔323米,面积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十万。
半边街:清初,几十户人家聚居在跨鳌山一侧,临状元溪一侧是悬岩,无住户故名。
正街:四门之中闹市区,正街北端有木质跨街彩绘“南隆古治”牌坊。
东街:城中心之东,街心东门桥(原名探花桥,明万历年间改名龙津桥,民国八年年重建改名安澜桥)
南街:城中心之南,南门桥(明知县陈百龄在跨鳌门外建木桥,民国二十一年县长王殿璋重建石拱桥)、福音堂(县人民医院)在此
西街:城中心之西,西门桥在此,此桥为纪念“三陈”而建,又名三元桥。(考棚在此,建国后为南隆二小校址,后为县委招待所,现为陵江宾馆)
北街:城中心之北,邻近码头,多货栈
狮子拐:该处原有一排石坊,坊前有一对石狮,故名
前街:靠近嘉陵江,由柴、炭、盐码头组成的水路交通口
后街:位于前街之后故名
新后街:原名打春坝,1929年军阀李炜如建新街,位于后街之后故名
油店街:民国时设官营油店,是植物油集散地
盐店街:民国时设盐场所,为食盐集散地。
文庙街:以文庙得名,县衙、学署在此(文庙,民国时为私立民宜中学校址,建国后为南隆一小校址)
当铺街:因杰盛典当铺得名,该铺是武杰盛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创设,至清光绪年间县城公私款项均存到该铺计息,后因经营不善,亏空白银3.9万余两,民国五年(1916年)倒闭
三元街:雍正年间致仕工部尚书李先复,为纪念“三陈”建三元亭,故名
新建街:原名老盐店街,后将柳林子纳入添盖新房,故名。
乐群路:1928年军阀李炜如拆除城墙后,形成街道,因有川剧院、公园供群众娱乐,故名
文化路:原为中山公园,七十年代建筑物增多,因文化团体川剧团而得名
东风路:原为荒岭、坟坪,建国后新建成街,南充至广元公路经此
凌云路:因凌云书院(南部中学)得名
炮台路:1928年军阀李炜如拆除城墙后,形成街道,因位于炮台山(灵云山)下得名。
礼泉巷:又名醴泉巷,因南隆古八景“醴泉流香”得名。
文昌巷:因文昌宫得名,南隆古八景“合符暮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