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享出行吧 关注:5贴子:69
  • 2回复贴,共1

#交通出行领域新观点# 滴滴摩拜 OFO 大概战略只是当下的选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一个互联网出行领域从业者,其实就我个人来讲,是极其不爱去谈这些热门公司的,毕竟我不是他们那些公司的PR。然而从战略这一选题来讲,近两年的案例,我实在找不出有什么比这几家公司还值得谈的。为什么我要把滴滴和摩拜、OFO放在一起,这个我们先按下不表,结尾会有输出。
一、战略,其实是为了打死对手和把对手打死在娘胎里。
很多人说,滴滴当年取胜在于资本,有钱,土豪。但其实,滴滴最开始的时候,也不过就100万补不到的资金。但滴滴很逗,回过头来看,其实滴滴的战略就是一个一个把竞品咬死。最开始滴滴的竞品还不是快的,是谁呢?是摇摇招车。早在滴滴出来之前,摇摇招车在北京早就有了一票车和用户了,人家广告也做的多。滴滴怎么咬人呢?你摇摇招车在哪做广告,我就在哪做广告,而且我一定要在你的广告的后面。你去火车站,我也去火车站。你送东西,我也送东西。摇摇招车生生被咬死。
然后滴滴的竞品变成了“百米出租车”,一样,死咬。当时智能手机不普及,百米为了让更多的司机用APP,就给司机配统一的平板。滴滴有趣的很,你配呗,那我就用平板刷机,全都装上我滴滴的APP,然后给司机推送假订单。让司机一看,哎,这家公司的单多啊。
然后滴滴开始了和大黄蜂、和快的在南方市场(主要是上海)的抢夺战。滴滴啥战略呢?第一:几乎是最大投入的到这个市场;第二,还是那一招死咬,你的车在哪里能打得到,我的车也能在这打到,而且要比你厉害,比你快!你不去的地方,我也不去。然后全国的滴滴快的大战开始,你补贴多,我比你补贴更多。反正总结:人为制造战场、主动制造战场、死咬对手。
为啥会这样?
1、就我个人认知来讲,在一个技术门槛和运营门槛基本相同的市场里,占领市场的速度就是致胜的关键。怎么能快速占领市场呢?大概打死对手是最快的。而不是说,我要和你不一样,你做火车站我去做小区好了。因为最终市场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细分?你以为的细分,人家差在哪里不能做?所以把对手咬死就是最好的办法。
2、战略性布局或者说战略性市场再或者说就是关键地盘吧。上海为啥重要,一是竞品在那,二是这个城市太特别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它必然是关键市场。既然是关键市场,所以举大力气拿下,千万别说你在上海起的家啊,那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北京吧。还是那句话,高铁5小时就能到达的地方,人家凭啥有钱不赚!那既然这样,我就先把你干死!
二、战略,其实就是细节;和环境无关,只是选择而已。
摩拜和OFO都是共享单车,但他们截然不同;
1、OFO 说“我们只是做平台的,我们希望的是我们不生产车,能共享用户的车,共享车厂的车“
这事吧,怎么看呢,其实终究用户的车,一定是极少极少的。车厂的车,不也终究是你OFO买来的么?
真正的OFO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其现阶段是:花最少的钱、铺最多的车、让人随处可以骑到。
于是,这里就有很多细节:1、OFO 是没有车筐的,因为可以更便宜啊 2、OFO 的车是没有那么多科技的,因为便宜啊 3、OFO是不太讲究那些附加的体验的,什么找车之类的……细节很多,总结来说就是:让我少花钱,多投车!
2、但摩拜呢?表面上摩拜是做情怀的,什么做公益啊、什么绿色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难啊、用技术改变生活啊,于是他们一直都在说“我们研发多牛逼的单车啊、我们的车有多少功能啊”。但其实吧,个人觉得,摩拜的战略其实只是为自己运营而准备的。而且呢,还是把竞品给想小了。可能摩拜自己也没想到如今竞品已经多到颜色都不够用了吧。
3、你说摩拜、OFO的环境有啥区别么?其实真的没啥区别,一样挑剔的用户,一样的政策。但为啥他俩的战略路径完全不一样呢?千万别说他们自己的情况不一样。真正的原因是:摩拜和OFO在设计之初,就没有竞品和市场竞争存在的概念。即便有,大概也绝没有想象到今天如此的境地。是资本进来了,然后有了不同。此前,甚至之前,一个是猫,一个是狗,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
4、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在传播战略上,小黄车是广告派,我就打广告啊打广告,地铁流量哪里大、哪里有影响力我就去哪里打广告;然后摩拜单车呢?就是做公关做公关,创始人站台啊站台,文艺女青年活活成了“商业领袖”。当然,你可以说,因为摩拜创始人有新闻圈的资源啊,所以做公关啊。但其实,你仔细想想,都到了这个份上,OFO会请不起一个做公关的大拿么?还是OFO的老板不具备做公关的故事?北大学生会主席的故事不够多还是脸不够帅?当资本和舆论捧热一个市场后,其实每家的能力、资源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仅仅在于:比起站台和演讲,大概ofo的老板更喜欢去看数据。
所以,这么说来,所谓战略,也只是一种喜欢和任性而已。
三、异而同,同而和,和而定之
OFO和摩拜越来越像了。OFO开始做智能锁,摩拜开始做轻便的小车。不再有什么“我的优势”之说,资本带来资源的同时,同业内的东西,恐怕无论是技术还是运营,都不会有太多对方不能逾越的东西,唯有对方不愿意摄入的。而一旦此时进入的,其实和战略并没有关系,仅仅是需要而已。无论是资本需要,还是运营需要,还是用户需要,那仅仅是应对需要。所以我一直说,“OFO做智能锁不是战略,坚持不加车筐才是战略。”同样,“摩拜做轻骑版不是战略,让单车从上海来北京才是战略。”
未来他们会一样么?
我个人想,就如同滴滴快的优步一样、如同58赶集一样,如同土豆优酷一样,总是会有合并的一天吧,而且,这次可能来的更快。老祖宗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合了,也就安稳了。不再有免费骑,不再有扎堆的投放车辆,车厂也不会再赶工了。然后,定了之后呢?
四、结尾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把滴滴和OFO、摩拜写在一起呢?
1、大部分的时候,商业分析者都太习惯用市场来说话。然而,出行领域和住房一样,这并不是市场,而是政治。
我不会说滴滴已经死掉,因为它还活着。但新政肯定让它活的很艰难,即便在此之前依靠资本它那样光鲜亮丽。然而,权利就是权利、民生就是民生,政治就是政治。阳光出来的同时,必定有阴影。于是,权利只要想介入,便有千百种理由。更多的真相是:当你看到一个大盘子、做出一个大盘子的时候,你并不能给权利一个不介入的理由。滴滴是这样,今天的共享单车,也同样会是这样。所以,无论从资本角度来讲,单车和与不和,都不重要。
2、很多时候,舆论和热点容易让人们陷入对新东西的狂欢,比如,互联网、比如共享经济。一旦陷入新东西的狂欢,人们就开始忽略甚至贬低传统。其实,传统的力量有时远远超出我们的以为。一头成熟健硕的骆驼之所以成为骆驼,除了基因之外,总有其生存的本领。所以,即便是在滴滴最辉煌的时候,传统出租车也没有死。如今,习惯和市场被滴滴培养的更大了,出租车就活的更好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既得利益者的规则制定而来的。但你能说,能获得这种有利的规则,不是人家的本事?
有人说,共享单车出来了,那些有桩车就会死了。拜托,你会创新,难道人家连抄袭都不会啊?只是动作慢点罢了。毕竟,智商这件事,每个机构和团体里的人其实都差不了太多,只是差在体制和做事目的上了。从前滴滴是这样,未来的共享单车,也会有这样的可能。
所以,这一段的结论是:有些市场,做是要做的,但畏惧也是要有的。不是所有的创业都可以勇往直前,回头看看老者和老虎的胡子,还是有必要的很。


IP属地:山东1楼2017-04-14 17:10回复
    谢谢,可以各抒己见,谈谈大家的看法~~~


    IP属地:山东3楼2017-04-26 10:29
    回复